•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时间:2021-02-27 07:54: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 结婚

    一九三三年八月初,沈从文与张兆和同到北平,暂时寄住西城西斜街杨振声家,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工作场所也在这里。“一天杨家大司务送沈二哥裤子去洗,发现口袋里一张当票,即刻交给杨先生。原来当的是三姐一个纪念性的戒指。杨先生于是预支了五十元薪水给沈二哥。后来杨先生告诉我这件事,并说:‘人家订婚都送给小姐戒指,哪有还没结婚,就当小姐的戒指之理。’”{1}

    很快,沈从文就租下西城府右街达子营二十八号,与张兆和筹备起婚礼来。

    八月二十四日,他给大哥寄去喜帖,报告近况:

    我因为初初搬家,处置一切,极其忙碌。我们两人到今天还不曾缝一新衣,必等其大姐来安排。结婚以后兆和每日可过北大上课,我则每日当过杨家编书,这编书工作,报酬每月虽只一百五十元,较之此时去作任何事收入皆少,但所编之书,将来版权则为私有,将来收入,必有可观。并且每日工作,时间不多,欲作文章,尚有余暇,故较之在青岛尚好。近来此后天津大公报即邀弟为编副刊,因条件不合,尚未谈妥。若将来弄得成功,人必忙些,也更有趣些。近年来也真稀奇,只想作事,成天作事也从不厌倦,每天饮食极多,人极精神,无事不作,同时也无一事缺少兴味,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耶?

    兆和人极好,待人接物使朋友得良好印象,又能读书,又知俭朴,故我觉得非常幸福。她的妹妹同九九极好,那妹妹也很美很聪明,来北平将入一大学念书。(《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卷184页。以下引本全集,只标卷数和页码,卷数和页码之间用分号,不同页码之间用逗号)

    九月九日,婚礼在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三姐穿件浅豆沙色普通绸旗袍,沈二哥穿件蓝毛葛的夹袍,是大姐在上海为他们缝制的。客人大都是北方几个大学和文艺界朋友。”{2}也许是因为不怎么讲究仪式,张充和的记忆里“没有主婚人、证婚人”,其实是由张兆和三叔张禹龄证婚,由胡适主婚。周作人写了幅喜联:“倾取真奇境,会同爱丽思。”{3}沈从文的表弟黄村生从厦门、大姐夫田真逸从张家口赶来,张兆和大姐元和、四妹充和、大弟宗和参加了婚礼。

    新居“小院落,有一枣一槐。正屋三间,有一厢,厢房便是沈二哥的书房兼客厅。”“新房中并无什么陈设,四壁空空,不像后来到处塞满书籍与瓷器漆器,也无一般新婚气象。只是两张床上各罩一锦缎百子图的罩单有点办喜事气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4}

    婚后“家中空气极好,”沈从文十月初向大哥描述道,“妈若见及弟等情形,必常作大笑不止,因弟自近年来处处皆顯得如十三四岁时活跳,家中连唱带做,无事不快乐异常,诚意料不到之情形也。”(18;191)几年前他就开始说自己“老了”,现在竟如十三四岁之少年,唉声叹气的习惯一变而为“连唱带做”,幸福的强烈程度及其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月中旬,沈从文又向大哥谈及家庭的日常生活:

    这里一切皆好,有时三个人一同过北海图书馆去,我在小房子,他们在大房子,看书到十二点时,又一同回家。且来回皆走路,不以为累。有时则我过杨家编书,他们在家看书,总而言之则是无日不看书,一时虽仿佛无多大成绩可言,久些则大有进步了。

    我们已不玩,来此三月还只陪人看电影两次,过公园两次,惟每礼拜家中来客必多,大大见及,必又摇头不止。我们有小书房一,还希望有一常客住下!朋友巴金,住到这里便有了一个多月,还不放他走的。他人也很好,性格极可爱。兆和的大弟则礼拜天常从清华来城住下,她四妹则每礼拜从东城过这边来,故纵无外客,一到礼拜天也极热闹了。我作事虽每日有一定时间,但不麻烦,一切皆作得极顺手,你来看看一定说太忙了些,但其实也不太忙,不过把玩的时间也加在读书上面去,不能再胡闹罢了。(18;194-195)

    巴金从上海来,“我只提了一个藤包,里面一件西装上衣、两三本书和一些小东西。”沈从文把他安顿在书房,他在这里创作《雷》等短篇和中篇《电》的前半部分;沈从文自己则常常在院中小方桌上,交替写《边城》和《记丁玲女士》。巴金在沈从文新婚后的生活氛围中,见证了他的工作:“根据我当时的印象,不少人焦急地等待着每一周的《国闻周报》,这连载是受到欢迎、得到重视的,一方面人们敬爱丁玲,另一方面从文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作者用真挚的感情讲出读者心里的话。丁玲几个月前被捕,我从上海动身时,‘良友文学丛书’的编者赵家璧委托我向从文组稿,他愿意出高价得到这部‘好书’,希望我帮忙,不让别人把稿子拿走。我办到了。可是出版界的形势越来越恶化,赵家璧拿到全稿,已无法编入丛书排印,过一两年他花几百元买下一位图书审查委员的书稿,算是行贿,《记丁玲》才有机会作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见到天日。”巴金记得,“写到结尾他有些紧张,他不愿辜负读者的期待,又关心朋友的安危,交稿期到,他常常写作通宵。他爱他的老友,他不仅为她呼吁,同时也在为她的自由奔走。也许这呼吁、这奔走没有多大用处,但是他尽了全力。”{5}

    巴金在沈从文家住了两三个月,直到靳以筹办《文学季刊》即将创刊,巴金加入编辑工作,他才搬到三座门大街十四号杂志社租的房子,和靳以同住,第二年七月回上海。

    二、 《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九月二十三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由杨振声和沈从文主持,编委除了他们二人外,还有朱自清、林徽因、邓以蛰、周作人。事实上,沈从文一个人承担了主编的绝大部分具体工作,约稿、看稿、自己写稿,编好之后寄往天津排印,每周出两期。对这个事业他有期望,也有信心,跟大哥说,“将来希望殊大,若能支持一年,此刊物或将大影响北方文学空气,亦意中事也。”(18;187)

    这个时候,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钱玄同打算“请沈从文教西洋文学或新文学,托劭函询郑西谛”——劭,即劭西,黎锦熙;郑西谛即郑振铎;十月二十六日,“晚访启明,知沈不肯来教,彼上星期日(廿二)《大公报》文艺刊同人雅于北海已知之;且知郑、杨(振声)诸公均代劝驾,而此公甚腼腆,不愿教也。”周作人“言愿再代劝”;三天后,“得启明寄来沈从文及代我劝驾之杨振声信,知沈氏决不肯就,此事尚须费心也。”{6}钱玄同颇费周折请“诸公劝驾”,而沈从文不为所动,可以想见这个时期他是真不想教书了。

    相关热词搜索: 北平 行将 而上 超越 工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