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时间:2021-03-05 07:5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最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本文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与内涵,结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综合特点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07-05

    [收稿日期] 2005-08-29[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1-027-04)

    [作者简介]姜健(1970-),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工程;杨宝灵(1969-),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生物学。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在重塑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教育要面向未来,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根本,其根本要求为:一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二是要求学生要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三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自我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四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高素质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造就过程中,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实践,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西方国家崇尚的高等教育“回归工程”,又把产学研结合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处于自发状态,并且时起时落。究其原因,一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育与社会的分离,科技与生产的脱节;二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把人才培养局限于学校狭窄的专业适应性教育,把实践性能力培养限制在校内各环节的加强和社会对口、单一性的训练上,客观上阻碍了教育的改革;三是强调学术培养,忽视工程实践,把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主流排斥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之外。

    本文对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与内涵,结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分析了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综合特点和时代特征。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1.1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美国:1906辛辛那提大学建立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09年美国东北大学在新建的工程学院实施合作教育模式,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1917年辛辛那提大学将合作教育计划从工程专业扩展到商业经营管理专业。1919年麻省理工学院在工程系开展合作教育。1906年到1957年50年间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约有50所学校提供合作教育计划,主要是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规模较小。

    1962年美国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1963年在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Cooperat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经过两年的努力,1965年争取到了联邦政府对合作教育的财政资助。国会通过了《1965高等教育法》,在该法的第三条款“增强发展中的学校”中,允许“发展中高校”使用该条款确定的款项去发展合作教育计划。1968年全美合作教育学校数和学生数增加了一倍,并且国会修正了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把对合作教育的财政资助从第三条款中脱离出来,列在联邦政府对学生资助的第四条款中。1976年在《1976高等教育法》第八条款中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至此,联邦政府对合作教育的资助有了独立的法律条文。1992年在联邦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全美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已达到1100多所。1960~1992年32年间联邦政府为合作教育基金拨款3亿多美元,用于启动、加强和改进合作教育。基金是作为“种子资金”,主要用于合作教育的管理,少量用于合作教育的研究和试点项目。

    加拿大:长期以来,加拿大高等教育科研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发表论文,轻科研成果转让和开发的现象较为严重。1957年滑铁卢大学开始进行合作教育计划。1979年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建立了一个合作教育评估系统和程序,评估标准的要点主要为:每一个工作位置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一个合适的学习场所;合作教育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是仅仅观察;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是有薪的工作;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上的进展是由学校督导的;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总的工作时间要占花费在学术上学习的时间的5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低于30%以下。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不断紧缩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教学人员的观念也被迫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纷纷走出校园,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通过同企业的科研合作,创立了71家公司,吸引了6.34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创造了近千个就业机会。此外,该校在合作中培养了一批了解企业情况、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

    日本:日本大学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视,开展的也较早。早在1933 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 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 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20世纪60 年代,日本经济联合理事会在纪念大学基准协会成立10周年写的一篇题为“经济社会对新制大学的要求”论文,认为 “新大学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产业界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是进行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认为大学应与经济社会联系合作,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从此,日本迈开了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步伐。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产学研合作获得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1981 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分别确立了管、产、学三位一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流动科研体制。学术振兴会是日本学术振兴事业的中心实施机构,其工作内容之一是促进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合作与联合。1982 年,日本学术振兴会成立了“综合研究联络会议”和“研究开发专门委员会”,以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的合作。“综合研究联络会议”由产界和学界有识之士20 人组成,对产学联合今后应大力发展的领域及推进其发展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是由产界和学界的第一线研究人员组成,对将来技术开发上的重要课题交换意见,发表论文等,下设38 个专业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根据各研究领域的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1983 年,文部省在学术国际局设置了研究协作室,以此作为产学协作的窗口,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1986 年,日本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政府于1996年 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高校与企业认真加以实施。1997 年1 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含了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1998 年4 月、5 月,国会分别通过了促进大学技术研究成果向民营企业转让的相关法律《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和《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均于该年5 月实施。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1.2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早在1958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对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作用。1961年,教育部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以利教学。”这使得高校理论教学得到加强,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首先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第一章第十二条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保障。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四章第三十五条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进一步为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2.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者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确定职业方向。”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2.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的了解,必须对两个方面具有明确的认识: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区别;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常规生产实习的区别。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不是同一个概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与传统只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解的教学模式相区别,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单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者活动。“产学研合作”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来得深、来得广。“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除了包含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外,也应该包含人才培养(也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前者涵盖后者。“产学研合作”就其领域而言,可包括经济、科研、教育等领域,其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大力解放和推进科技第一生产力;其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同于常规制教学计划中的生产实习。在常规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与补充而被列入实践性环节的。生产实习有计划安排,有过程监督和考核评价,但是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是一名“学生”而不是雇员,他们作为客体介入生产领域,因此无报酬可言。相反,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接受实习的单位。对于实习内容,则要求严格地与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是作为一个“学期”而存在,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同时,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作为雇员这一主体介入生产领域。因此,此时不是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给用人单位,相反,用人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给学生。这是两者间根本的区别。

    从实质上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时代特征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里的质量包含掌握的知识、获取知识的热情与能力、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综合实力,实质上属于素质问题。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社会地位的象征,获得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而高质量的人才决不会来自简单的课堂教学,必须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和企业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

    3.1产学研合作教育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高等学校本身就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有与社会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产学研作为高等学校走出自我封闭状态,面向现代化建设主站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等学校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使高等学校能够更准确有效地选择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克服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使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高校的各项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3.2产学研合作教育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满堂灌”和“填鸭式”,即使实践环节也是事先安排好,纸上谈兵,教师牵着学生走,一切答案都是标准的,完全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这显然抑制了学生“探索求新”的热情与勇气,失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新奇感和自信心。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精神智慧与实在力量的共同载体,人才是知识与技术创新最具能动性、持续性的资源性要素,也是提高科技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他们既是构成国家实力的基本力量,又是影响国家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资源。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并能够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创新的主要途径就是生产和科技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是将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强调素质。在培养方式上,将呈现出多种教育模式共存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人才是未来社会、科技和企业发展的首选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而且丰富了教育内容,推进知识创新,并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许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

    3.3产学研合作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加入WTO,我国的高等教育、科技以及经济将受各方面的冲击,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入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能否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的人才,以及在高新技术及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竞争的焦点,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与人才的竞争还有观念的改变。教育为经济服务,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要想跟上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并保持旺盛的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一个在技术上和运作模式上同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而且需要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仅依赖于经济势力的增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高校办学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走产、学、研一条龙之路,这是生存之计,立校之本。

    我国目前正在广泛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以面向社会、探索实现教育与生产、科研的一体化为重要内容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高等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合作已由初期的形式,朝着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既承担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建设的研究项目,又注入了高科技、高兴技术方面的内容,把联合体逐步建设成了高起点、高水平的教育、咨询、研究和生产的实体。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科技、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4,(1):119-122.

    2李德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前瞻[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12-18.

    3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6):55-62.

    4李国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6(2):14-16.

    5汤永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5):89-91.

    6曾宪军.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理论依据和原则[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5):156-168.

    7黄双华,蒲利春,陈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研究,2004,(4):124-125.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Jiang Jian Yang Baoling Jiang Aili Tian Mixia Hong Jie Chen Cha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00)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pattern for ultimately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 of different employing units.It takes rais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power of employment as the key point,which uses the three kind of diffe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resources-schools,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enterprises,and adopts the organically combining method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al work.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On this basis,the article probes further into the essenc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it.Comb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tendenc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of age.

    相关热词搜索: 产学研 内涵 时代特征 合作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