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1-04-16 07:51: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构建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已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已成为每位地理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对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相对于语、数、外来讲,他们把地理课还是看成一门副科。因此,地理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副科”,笔者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而要做到“有效教学”,离不开地理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灵活的上课技巧,深刻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改;可持续;发展;教育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素质教育,所以地理老师要立足于实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不断发展的眼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适当的、有效的学习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 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树立正确的持续发展观。知晓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合格的中国公民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作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初中地理,如何进行持续发展教育呢?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的途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地理教学作为直接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学科,对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构想的实践,具有学科上的理论优势,从而肩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的物质和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危及到了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以上看出,使人类建立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既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情的需要。青少年是未来时代的主人与建设者,培养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刻不容缓,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下的地理教学之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初中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

    首先,要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其次,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研究过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师都知道,旧教材也好,新地理课程标准也罢,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并以大量的篇幅和图片描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提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笑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四、建立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经常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不同看法和观点的充分交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修正不当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例如,“巴西面临热带雨林危机”与 “城市化问题”,即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结果可能帶来环境问题的讨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问题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千沟万壑的因果关系”讨论。在课堂上,也要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加以讨论、评说。比如,在教学“长江”一节时,就可以结合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讨论;讲解我国天气气候时,可以结合“98特大洪灾”的原因,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的角度,揭示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教训。这样能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强烈“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并逐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指导言行。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条件,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将可持续教育渗透其中,比如(使用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讲授式以及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在实际行动中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以此来推动整个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嵘.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

    [2]惠文伟.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J].新课程(上),2013(06).

    [3]杜成洪.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策略[J].新课程(下),2012(11).

    [4]张巨海.浅议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5]孙芳芳.初中地理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相关热词搜索: 可持续发展 渗透 新课改 地理 初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