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三方协同视角下关注孤儿关爱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1-04-16 08:02: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并可持续的发展源泉。儿童由于其生理、心理还未成熟,本就属于弱势的群体。而福利院的孤儿缺失父母的保护与关爱更加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代表,更需要社会和人们给予关心与爱护。这部分特殊的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并且,由于儿童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发展,因此,福利事业值得社会共同关注,全民加入。本文从服务的角度,促使提供关爱服务的三大机构——学校、企业和福利机构形成协同机制,促进孤儿关爱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孤儿;协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7-0089-02

     一、 引言

    根据《收养法》的规定,孤儿是指不满14周岁,丧失父母的儿童、婴幼儿。包括指失去父母的儿童或者是未成年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流落在社会中的这部分儿童在被个体家庭收养前主要由儿童福利机构照养。根据《系统建设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5》中显示,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在国家制度安排和地方政策实践方面均呈现出普惠性整体推进的态势。而这种普惠性的发展态势的持续推进,则必然需要更多社会阶层主动积极地加入、配合。

    二、 孤儿关爱活动可持续开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扬州及周边城市的公益服务组织和曾经参加公益活动的企业,并对该地区周边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阻碍关爱活动持续性的问题。

    (一)现有制度缺乏灵活性

    现阶段,大部分的爱心活动都是通过对福利院捐款来完成。在走访期间,高达60%的福利院在联系初期直接拒绝非持有“介绍信”的社会来访;40%的福利院表示要与领导汇报后给予答复,随后表示院内场地有限等原因,不适宜接受爱心探访;仅10%的福利院帮助完成了走访。这种爱心探访管理不仅容易引起普通大众对爱心活动的误解,也在实践中极大地限制了关爱活动的灵活性,要求关爱活动的接受必须来自一个有规模的集体。

    从其运营状况可以看出,福利院的承受能力一直趋于极限水平,无法保证资金、人员的充分性。但是大多数儿童福利院的行政与财政均依赖当地政府。这就恰恰导致部分福利机构习惯性仅凭地方政府的活动要求开展活动。被动地关爱活动就导致其融资渠道单一,极度缺乏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爱心活动服务类型单一

    部分福利院是由过去的外国教会和社会慈善育婴堂、孤儿院和其他慈善机构转化而成,一部分由国家设立的福利机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儿童福利院的数量和规模也从改革开放前的67个增加到目前的397个。其中,省级独立性儿童福利院有9家,地级独立性儿童福利院达到333家,县级独立性儿童福利院约有64家,社会综合性社会福利院约800所。

    这些福利院的服务类型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来满足社会日益膨胀的需求。很多大型的福利院已在进行技术方面的变革,传统性质的服务性项目类型除外,还额外增加了一些针对社会上的残疾儿童的健康服务。但是总体而言,很多的福利院是被动的。现阶段,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福利服务只存在于极少的福利组织中。比如,英国一对退休的夫妇在中国创办儿童临终关爱中心。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关爱活动仅是宽泛地由政府补助或者社会人士某阶段的献爱心来维持。此种情况下,未能进入特殊养护机构的孤残儿童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非正常智力的孤残儿童也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耽搁其早期教育。

    (三)专业人士缺乏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也日渐复杂。这就导致了孤儿需求在不断升级,服务需求的专业性也在不断提高。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来进行看护,其救助需要专业的机构来组织和承担。这在根源上对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擅长自己的专业,而且心理学、基本护理、安全防护等也是每个人的必备工作技能。

    走访中发现,儿童福利院的相关工作的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相对比较低,其中极少数的工作人员经过专业的技术方面的训练。在孤儿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工作人員无法有效地顾及所有儿童科学、合理地照顾与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整体性地偏低。这直接导致孤儿的被照顾与教育水平明显降低。最后,社会的寄养制度体系的缺乏和落后,导致以后的成年孤儿大量的存在,这已成为福利院关爱活动深化发展的阻碍。

    (四)社会意识淡薄

    社会公益意识的缺失一直是儿童福利事业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让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性质的福利院,封闭型的运作方式让当前许多人并没有转变计划经济型时代的思维方式,仍以为提供福利是政府与单位的责任。所以,目前的慈善行为多数并不是自由发起的,而由政府提倡执行,由单位来监督实施运作。

    近些年来,很多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渐渐发展壮大。这原本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由于其管理不够规范,媒体曝光了个别福利机构利用福利救助中饱私囊的行为,使得普通民众对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看法普遍存在着误会,觉得这种机构的本质是打着公益的幌子,利用公众的同情来赚取大量利润。

    三、 三方协同

    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享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即拥有着自由、平等与发展的相关权利。我国因为贫困、收入分化、特殊群体的脆弱性、婚姻关系不稳定等社会问题对儿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突出。这部分儿童不仅是各种社会风险的直接受害者,而且由于丧失监护权、遗弃权、残疾和贫困等原因,他们面临着生存的障碍。我国在儿童保护方面主要从立法、政策、服务三方面来探讨。而社会力量的实践性主要从服务性方面体现。因此,福利机构作为实施公益的载体,学校作为提供公益专业知识的主体,企业作为增幅公益影响力的支持者进行三者配合,打造可持续地关爱。

    福利院儿童的关爱活动是对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主要爱心体现,需要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团体或个人一起来完善。因此,除了儿童福利院的努力之外,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生产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作为福利院儿童所需物资需要的提供者之一。学校作为教书育人、进行社会服务的场所,具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可以成为福利院儿童关爱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和保证者。因此,如何将学校、企业、福利机构协同起来关爱福利院儿童实施福利活动成为社会的需要。

    四、 三方协同下孤儿可持续性关爱活动开展的建议

    (一)关爱的持续仍需制度先行

    程式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福利管理机构的需要。因此,在政府不断完善儿童权益、促进儿童事业发展的法律保证下,逐步放开非营利性组织的政策,充分调动社会点滴力量来持续推进关爱活动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儿童真实地享受合理的救助。

    此类经营者的初期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对此类福利机构,政府将其放入市场运营,不用行政指示进行干预。因为,此种模式不是实施福利事业的行政手段,而是一种与制度之外的优秀非营利组织之间平等合作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会主动考虑管理机制的转变,寻找各种融资渠道,改革管理模式,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的局面可以改变。这样企业不但能承担起福利院的基本职能,还会促使经营者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从而激发主动性。当然,政府需要承担起监督经营者的责任,使经营基于志愿的传统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基础上,确保经营者不会过分追逐个人利益,牺牲公益性。

    (二)公益平台需要持续推进

    对孤儿关爱活动的持续进行仅依靠福利机构或政府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各界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搭建爱心平台成为融合点滴爱心的好方法。如,在2015年,百度就与世茂集团、上海慈善基金会组办了“公益1小时”的活动,当年就吸引了4978267名网友的关注。浙江海洋大学也建立了“互联网+”的公益创业平台。这些创新型的公益方式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其积极效果还是不容小觑的。

    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不仅能开发出健全、科学的体系,规范化的管理工作,而且能在人格魅力上给予员工示范指导。到目前为止,儿童福利院不会像企业那样依靠着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以此来吸收人才,所以,处理人才问题的必要途径应该是拥有好的项目,以此来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有才志愿者们。而由于福利组织的特殊性,儿童福利通过招贤纳士引进较高素质的人以此弥补较为缺乏的人才资源,这也是目前组织发展最为现实并且最为有效的选择之一。除此之外,在管理者的选择方面,必须让院里有其自主权,像社会上的其他机构与组织相同,依靠选举的方式选出领导带领组织,这样有助于制度的权威性与领导者个人权威相互结合。

    除了接受对残疾儿童的照顾外,儿童福利可以同时开放一些面向社区的服务收费,例如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康复和护理服务等。一些收费的项目的收入来源可以用来对孤残儿童的额外照顾,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救援资金。除此以外,儿童福利院还应该开发新的筹集资金的渠道,大力开展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主动地去与国内外的慈善机构联系,争取得到一些国际性项目让当地的孤残儿童从中获得利益。

    (三)活动的专业性需要不断提升

    现阶段,福利机构运营中专业人员数量少,且平时工作强度大,无法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对其他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孤儿的心理特别敏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看护知识,且需要不断培训以充分应对各种日常或突发情况。

    此方面的培训中,不断加强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不断深化其公益思想的培育,消除思想意识中的福利偏见,培养公益精神,将个人的目标和福利性事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因此,学校在公益爱心活动中的作用变得不可缺少。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已与地区政府和福利机构开展“志愿者服务学校”的活动,这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来提升活动的专业性。

    (四)公益理性宣传需要继续深化

    孤儿爱心活动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在其推行过程中,媒体应更注重对公益活动的理性宣传和正向引导,特别是注重面对中小学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宣传性教育,做好学生定期定时地到福利院同孤残儿童进行交谈工作,从小时候就培养爱心和对公益的热情。社会公益在转型发展期间,可能出现各种“失范”的现象。因此,福利机构在不断的改革过程当中也将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就需在改革以前有着统一的价值观念,并且抓紧机构内的教育方面的工作。要注意运用激励机制,管理相关激励机制,确保实施,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政府部门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可以通过开展“年度最佳”等评选活动,来全面推广和宣传公益。

    五、 结论

    一个体系的運行形态是否稳定发展,不仅在于它能否具有满足于一般的功能性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在于这类子系统互相之间能否有着跨越界限的对流形式性质的交换性关系。福利机构的改革,灵活的运作方式夯实了关爱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与学校分别以其管理的专业性和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为关爱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全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能为协同下的关爱活动的可持续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静.孤残儿童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2).

    [2]成海军.中国当代的儿童福利[J].民政论坛,2004(1).

    [3]成海军.儿童福利:从理念到功能的全面转型升级[J].中国社会报,2011.

    [4]窦玉佩.民政部:着力推动儿童福利事业[J].社会福利,2009.

    [5]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时代的战略构想[J].学海,2012(2).

    [6]尚晓援.儿童福利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人民论坛,2011(29).

    [7]夏艳玲.社会福利社会化:国际比较与启示[J].开放导报,2011.

    [8]张弋,周琳锦,李帷.志愿者服务培训学校存在问题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基于校地共建模式[J].市场周刊,2017(7).

    作者简介:

    周琳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杨少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邹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李帷,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创新创业;

    董薇,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孤儿 协同 三方 可持续发展 视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