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读史就是学隔壁老王说不出的话

    时间:2021-04-17 08:21: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长久以来,《史记》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不少片段作为文学经典,被选入中学课本。可以说,人人都或多或少读过一点《史记》,《史记》甚至已成为通识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将《史记》当成故事来读,可事实上,史记前半部的故事性并不强——在本记中,除《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之外,大多数比较枯燥,表、书部分,尤其不易读;直到《史记》的后半部,到了世家、列传部分,故事性才明显提升。可见,司马迁写《史记》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他还有更深的寄托,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最近十几年来,文学评论家杨照一直致力于各种东西方经典著作的解读,并担任“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看理想”古代中国经典节目主讲人,并出版了《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等四十余本图书。那么,杨照究竟是如何“读”史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将带您了解其如何从多元视角出发,采用更为开放的解读架构进行阅读的方法。

    探索意义而不只是探索用处

    问:您原本的专业方向是思想史研究,这为您日后向大众进行历史普及写作提供了哪些便利?

    杨照:传统西方历史研究聚焦于哲学史,即研究拥有了不起思想的那些人(也就是哲学家们)的想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向思想史转型,即不是只研究哲学家,而是重点研究更广泛的思想变化,包括文学思想、美术思想、音乐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主要是知识分子的思想,研究范围扩大了,但依然强调的是特殊思想。

    1981年,我进大学历史系读书,接触了思想史研究,后来到美国去读研究生,接受了更多的新观念,此外,我在大学时便对人类学感兴趣,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发现,不只是特殊人群有思想,一般人也有思想,只是观念不同。所谓观念,就是所有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可探测到的观念,否则人类的行为便不可理解。

    虽然写了一些历史普及作品,但我的方法论依然是思想史的方法论。比如考古中挖出一个器物,我们要探究这个器物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意义,而不只是它的用处。比如一个瓶子,为何选择这样的造型和大小,都是有意义的。只有当人们先有了它的观念,才能造出这样瓶子。

    历史就是让我们受约束

    问:在思想史研究中,哲学趣向和历史趣向的区别在哪里?

    杨照:我偏重历史趣向,这源于我对变化的好奇心,而杜维明先生则偏重哲学趣向,作为儒家的信仰者,他在探索价值系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今天,会被认为是性别歧视。而杜维明先生则试图代表孟子,与今天女性主义者对话。在他看来,中庸哲学与多元主义、女性主义可以相互包容。

    从哲学概念出发,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我更关注,在不同年代,人们的解读是不同的。比如我不谈《易经》,因为无法推究其来历,只能大约说它出现在春秋之前,没有证据,所以我不讲。但我谈《易传》,它出自秦末汉初,可以将同时代的文本放在一起来考察,可以看它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从历史的态度出发,去诠释它。

    这就是我和杜维明先生不同的地方。杜先生不能将前后固定,他的诠释可能符合时代的需求,但也让人质疑,这是不是“想怎么诠释就怎么诠释”。我更关注精确的诠释,由外在的东西来佐证。

    所以在《史记》的列传中,《吴太伯列传》排在第一篇,而且是从伯夷叔齐讲起,这就是前后要固定,有内证的约束,而非天花乱坠。历史就是让我们受约束。

    《史记》不是“故事会”

    问:在很多读者眼中,《史记》的长处是故事性强,您怎么看?

    杨照:其实我在《史记的读法》的序言中,反复强调,读史不是读故事,《史记》也不是一本故事书。今天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太喜欢看故事,但故事绝不等于历史。

    在相当长的时期,唯物史观占据压倒优势,处处套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有时或许显得比较僵化,但没有该视角,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问题,我们就不知道宋代、明代的城市曾如此发达。我们看《三言》《二拍》,其中讲了很多发生在明代城市中故事,如果懂了唯物史观,我们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我们才会了解明代城市生活的灿烂与奢靡,当时人们生活状况与传统伦理道德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是讲故事,怎么可能理解这些呢?故事无法告诉你思想变化、文化变化之类。

    确实,《史记》中许多篇章的故事性非常强,但故事的意义不在其本事,而在于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连接。比如《吕太后本纪》,司马迁没有像《汉书》那样,写成《高后纪》,可见他认为吕后不属于刘家,权力中心出现了从刘家到吕家、再从吕家到刘家的变化。在“太史公曰”部分,司马迁评价到,这个权力转移对刘家、吕家来说是大事,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影响不太大,因为对他们日常生活干扰不大。

    司马迁这个判断很重要,因为他比我们更靠近那个时代,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尊重他的判断。在司马迁看来,这个评断比故事更重要。如果只看故事,就会忽略这些。

    司马迁了不起在于关注历史正义

    问:那么,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杨照: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了三句话,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究天人之际”最关键,但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的语境中,去理解这句话。

    历史可以让人认识到,与历史提供的经验可能性相比,现实是非常有限的,应摆脱当下的拘束,寻求更宽广、更丰富的智慧。我一直在说,不要把孔子、王阳明当成隔壁老王,学历史,就是要学隔壁老王讲不出的话,从而获得更宽广的视角。

    所谓天,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东西,所谓人,就是个体的自主性,由个性与意志所决定。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死前曾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讽刺道:“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仔细阅读《项羽本纪》,项羽此人年轻时什么都曾学一下,但什么都没学精,可见他好高骛远,这种空想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到关键时刻,不能深思熟虑。他的出身好、条件好,结果却失败了。

    與《高祖本纪》对读,刘邦本是市井无赖,他的父母连名字都没有,所处环境、背景远远无法与项羽比,可他却不断克服时代的约束,最终战胜了项羽。

    所谓历史正义,就是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根据他所处的环境,判断他的行为,这就是“究天人之际”。这也正是司马迁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在意历史正义。

    大众有权了解专业史学的发展成果

    问: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史记》中学课本中就有,大家多少都读过一点,何必再讲?

    杨照:我自己对《史记》感兴趣,是从高三开始,后来上了大学,接触了西方史学的方法论,学了一年,受益匪浅。此前我们的历史不讲理论,认为史学就是把真相搞清楚,没想到国外还有这么多历史理论。

    我们传统的功夫是考据,在相当时期,推动史学进步的最大力量就是翻案。比如清代学者阎若璩,他写了《古文尚书疏证》,提出了一百多条证据,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体现了考据学的精神。很多人反驳说:难道两千年来,大家都错了?其实大家就是错了两千多年,又怎么了呢?

    我觉得,历史理论与考据学是两个重要的传统。如果历史没有新观点、新说法,就是讲过去的事,那么何必去讲历史?史学还有存在价值吗?

    过去百余年,是历史学迅速发展的阶段,从考据,到疑古,到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到考古学,到西方历史学,一直在变化。可我们的教科书、通俗历史读物却一直没变。所以,我是希望做点事,让大家知道还有这些新看法,大家从前以为如此的东西,可能并不是那样。

    采写:唐山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相关热词搜索: 说不出 老王 隔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