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作为科学范式转换动力因素的技术媒介仪器在科学革命中的影响

    时间:2021-04-18 07:57: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在传统的科学思想史与科学哲学的叙事范式中,主体性哲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伴随主体性哲学的衰落,累积性、连续性、内部逻辑统一的科学史观的权威性被瓦解,科学史的客观性遭到质疑。20世纪后半期,技术创新给人类社会与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同时对旧的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由此仪器作为科学范式转换的动力因素,技术的媒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主体性哲学;科学范式;仪器;动力因素;转换

    [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2—0136—06

    The Dynamic Factors of Scientific Paradigm Transi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Instruments on Scientific Revolution

    WANG Yingji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Subjective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and the paradigm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the authoritative nature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accumulation, continuity and internal logic was disintegrated, and the objectivit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as questione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to human society and lif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aus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old research traditions and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instrument as a power factor of scientific paradigm transition, the media get much attention by the researchers.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scientific paradigm;instrument; dynamic factor;transformation

    尽管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难以截然分割开来考察的密切关系,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往往“被看作科学的分支或者科学的‘奴仆’而被置于一个二流地位”[1](P133)。事实上,相对于科学哲学的漫長历史而言,技术哲学的兴起是一件较为晚近的事情,技术重要性的凸显完全是由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技术创新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改变和冲击。社会生活的技术化趋势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愈发明显,并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根本标志。

    当代技术生活凸显了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对于技术要素的关注与引入,不仅催生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对旧的研究传统和知识体系形成了有力冲击,这种冲击启发研究者们从新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修正与完善。科学哲学或科学思想史作为与技术有密切亲缘关系的领域,所遭受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的。从技术的视角上重新理解和解释科学哲学或科学思想史问题,以便在新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当代社会结构和特征的新学说,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皮特所说:“当时代发生巨大的变化时,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的叙事被包含在科学思想史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最显著的就是考虑拿什么作为论据和为什么要拿它们作为论据——这些都是经常处于论争之中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技术叙事就显得非常重要。”[1](P134)

    一连续与断裂:主体性哲学及其消解

    科学史家舒斯特认为,在科学编史学的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即“内史”和“外史”模式。“内史”论者认为科学发展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学领域的内部,而“外史”论者则主张,科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科学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条件。但多少有点奇怪的是,这两种主张却共享一些基本的观念,例如:“它们都假设科学具有某种‘内部’一个技术的、思想的内部。他们认为科学的‘内部’仅仅是由思想内容构成的,这些思想内容即与社会和经济因素无关的观念、概念、理论和方法。”[2](P438)

    事实上,从现代科学的起源上看,所谓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解释,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希尔贝克和伊耶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认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亚里斯多德的力学到伽利略-牛顿力学,意味着“一场革命”或“范式转换”,而这种范式的转换“意味着事物成了对象,而人类成了主体”[3](P242),主体哲学经由笛卡尔、洛克、康德等人发展,最终成为一种主导科学编史学的意识形态,它最鲜明的特点是仅从思想、观念、概念、理论和方法等意识思维的视角看待科学的演化与发展,对于影响科学发展的物质性因素,如同样属于科学领域内部的仪器则毫不关注。正是在这种主体哲学的意识形态主导下,传统的科学史观倾向于认为科学是连续的、积累的、内部自主进化的发展过程。例如,内格尔的《科学的结构》一书就认为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理论T有时候可以被之后的理论T*所取代,此时T*包含理论T的现象,或者能够过滤掉T中的错误成分,或者能覆盖更大的范围。[4](P390)在内格尔看来,新旧理论是可以通约的,这里的“通约”是数学上的术语,指共同的量度。

    相关热词搜索: 科学 范式 媒介 革命 转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