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用系统思维进行中药的现代研究

    时间:2021-04-23 07:52: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药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质与要素质有着原则性差别。目前多从分析还原角度研究中药,但以此尚不能把握中药的系统质。应该把中药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系统思维研究中药。

    关键词:系统思维 中药现代研究 系统质 要素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5-0219-03

    中医药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整体,它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功效、行为,即单味药的系统质,具有不可还原性。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不能像西医那样用还原的方法,把每一味中药分解为各组成部分,通过对组成部分的考察来认识取代该药的整体药理作用。本文试图从系统论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1 中药现代研究方法的误区

    现代人们对于中药的研究,从思维方式看,主要运用还原思维和分析思维。其思维程序是:先分析,后综合;先还原,后相加;先把思维对象分解为独立的要素,再独立地考察诸要素的特性和规律,最后描述出总体的一般性质。即将每一味中药的化学成分确定下来,再研究各化学成分对机体起何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然后再试图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共同规律。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能将所有中药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作出完备的阐释。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临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如辛凉解表药柴胡,其解热作用主要成分是柴胡皂甙和挥发油,总挥发油中的丁香酚、已酸、r—十一酸内酯和对一甲氧基苯二酮是其解热有效成分。提取总挥发油做成针剂,具有毒性低、解热效果好的特点,此注射液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热病人[1]。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药物整体与各成分之间及病人整体与各味药之间的相互联系。事实证明,一切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往往与中药本身并不具有等价作用。中药本身所具有整体功效往往具有不可还原性。因此客观地说,还原和分析的思维方法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虽然采取了跨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但在认识研究中药的整体性、联系性方面却做得相当不够,不能满足对中药本质研究的需要。这种提取中药化学成分及研究中药各组成部分的方法,已经处处碰壁。如药理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临床上真正应用麻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肺脓肿,其抗菌作用并不明显。又如葛根具有发汗解表、清热生津疗效,实验证明葛根浸液口服,对伤寒混合菌苗致热家兔有较强解热作用。把葛根用丙酮、甲醇和水进行连续提取获得13个部分,其中脂溶部分5个(PA1~5),水溶部分8个(PW1~5),将其分别实验,发现PA4、PA5、PW2和PW3能使正常小鼠体温降低,而Pw4和Pw2却能使小鼠体温上升[2]。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需要从新的思维来研究中药。

    2 系统质的中药研究

    系统质是只存在于系统整体水平上的属性、功能、行为。要素质是只存在于要素水平上的属性、功能、行为。系统质与要素质是两种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层次,遵循不同的规律,是质的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别。系统质与要素质之间既不能直接划等号,也不能简单地相互归结[3]。中药的系统质就是它在愈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功能和行为,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的要素质就是它的理化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4]。如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诸经。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通经活血,安神生津,延缓衰老等功效。人参这种在整体水平上的药性、药效及与人体间的特定药理作用,即为其系统质。人参含有皂甙、挥发油、有机酸、糖类、微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分别有着自己特定的性质和作用,这即为人参的要素质。

    2.1 从中药的整体取性看其系统质

    “药有个性之所长……”,中药的药性是在药的整体水平取定的。各单味药的药性,只存在于药的整体水平,不能归结为其有效成分的属性或各有效成分的累加和。这即为中药的整体取性原理[5]。西药是在对药物的化学成分做过精密分析之后加以使用的。中药与之不同,除了药物各自的特点之外,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是从性和味两个方面加以确定的。中医学认为,每味药都具备一定的性和味。所谓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大凡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其性必与病性相反,故为寒凉药。大凡能治疗寒性病的药物,其性必为温热。所谓味,主要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什么中医学的药性理论主要是四气五味而非西医那样的化学成分分析呢?除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从药性的化学成分来认识药物的作用以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药药性是从药物与自然关系和药物对机体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总结出的。因此,单味中药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分解为诸组成部分来认识。中药是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复杂,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存在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又存在着“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因为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化学反应和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生理、生化拮抗,使得组合整体的作用常常不是简单地等于各组分孤立时作用的总和,而会丧失一些每一组分单独作用时所具有的特性,突现出一些其中每一组分单独作用都不具有的新性质。这些新性质,有些依据对每一组分作用的了解,可推测得知,有一些则属于“突变”。例如茵陈蒿,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现代研究证明: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咖啡酸,挥发油,京尼平,二甲基七叶内酯等。其中京尼平和二甲基七叶内酯无直接的生理、化学作用,但它能影响其他成分的溶解、吸收、稳定等。从而使直接作用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京尼平含羟基多,水溶解度大;二甲基七叶内酯含有淀粉、脂肪等使煎液呈混悬液[6]。每味中药的整体作用既包括体现中药特性(包括功能)、规律的活性成分(包括有毒成分)和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如茵陈蒿中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等,又包括各成分之间拮抗和协同所呈现的相互作用,如茵陈蒿中的京尼平和二甲基七叶内酯。这种不同成分间所产生的非加和性,也反映了系统运动的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

    2.2 从中药的因证取效看其系统质

    “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中药的药性和药效不是根据中药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理等属性论定的,而是根据中药作用于人体异常功能态——证的效应而论定的,对不同的证表现出不同作用性质规定为药性,对不同的证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规定为功效。这即为中药的因证取效原理[7]。这与西医所采取的还原方法,也就是把药物分解,考察其组成部分的理化成分,进而弄清它的特异药理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西医研究的结果是单个药物在孤立的情况下的作用,而非它在人体内与人体相互作用后的整体效应。而中药的作用,因为它是药物和疾病的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本质上已不是在孤立状态所呈现出的功能,它实际上反映的是这个药物与人体及疾病的关系。这在药物功效中突出表现为药物的双向作用和不同病证中药物所具有的不同作用。以黄连为例,黄连性寒味苦,既能用于便秘的治疗,也能用于泄泻的治疗。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病,黄连都有这样的双重作用。是止泻还是通便,取决于病证的性质。对于火热内盛或急性热病以及其他各种实热性疾病所出现的便秘来说,黄连通过清热泻火可以起到通便作用,而对于气虚便秘,黄连非但没有通便作用,因其苦寒伤阴,会使脾胃津乏,可能导致便秘更甚。对于湿热蕴结胃肠所导致的泄泻、痢疾来说,黄连通过清热利湿,则可具有止泻作用,而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来说,黄连因为苦寒败胃,非但不能止泻,反而会使泄泻更甚。黄连到底是止泻还是致泻,很明显,并不是由黄连单方面决定的。它取决于黄连所治的证。

    2.3 从中药的中介调理作用看其系统质

    “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中药愈病的药理机制,在本质上不是以“箭”射‘靶”的特异性治疗,而是以人体固有的阴阳自和能力为中介,通过培护、推动、激发人体的阴阳自和,依靠阴阳自和而达“以平为期”的。这即为中药的中介调理作用[8]。中药是为这种中介调节服务的。因而,其药理机制也是通过机体的自组织机制这个中介环节发挥作用的。正如清·王三尊《医权初编》所谓“夫药者,所以治病者,其所以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这样,由于中介环节的存在,在药和效之间,多数情况下难以找到直接的对应关系,许多对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在离体实验中却找不到对细菌、病毒的特异性抑制作用。目前,大量的中药研究已经证明:白花蛇舌草本身无抑菌作用,但对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对防止肿瘤扩散也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使淋巴组织中的网状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嗜银物质呈致密化改变,显示了免疫过程中机体防御能力的增强。中药的这种中介调理作用.并非来自于还原研究中的各组分,而是中药作为一个系统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具体应用系统思维是中药现代研究发展的关键

    系统思维,是指认识的焦点放在系统上,这种认识考察实物(要素),但更考察实物(要素)所处的广泛联系,把实物(要素)如实地理解为系统整体的部分、因素,实物所以存在并具有其特性,首先是由于系统存在并具有系统的特性[9]。中药整体水平上的系统质,是以人体对药物所作反应的性质为依据的,而人体反应又是中药所推动的机体自组织活动的表现。这种药性、药效、药理规律,原则上是不可还原的。只有运用系统思维,才能对中药的药性、药效、药理作更深层的探讨。药物的整体功效是怎样产生,怎样与人体功能相互作用,怎样通过机体的自组织过程实现愈病目的,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提纯中药有效成分上,是很难与中药的固有理论相吻合的。根据系统方法研究中药,必须先对中药整体进行概括的了解,然后用分解的方法将整体从不同层次上分解为局部——单味中药所含多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再研究这些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是如何呈现出整体药效作用的。具体地说,就是结合机体的证和中药特性对单味药进行系统研究[10]。中医术语描述的中药单味药的药理作用,都是针对病理状态的机体,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换言之,中药单味药的药理是与机体的证相对的。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因此,进行中药现代研究,要结合中医证和中药特性来进行。这种结合机体状况和中药特性的实验研究,很重要的是要有合适的中医证的病理模型。如附子镇痛作用的研究。附子属热性药,用来治疗寒证、阴证。但从报道材料来看,镇痛效果并不好。如果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附子的镇痛作用,是指祛寒止痛,也就是治疗寒性痛。而现代所用的镇痛研究指标和方法,基本上是小鼠热板法、小鼠电刺激法,这些方法引起的疼痛,应是热痛。热痛用热性药,是违背中医治则的,所以镇痛效果不好。再如大黄是苦寒药,用来治疗实热证,具有通里攻下作用,表现之一为泻下作用,用动物(或人)的药理研究表明,它有促进胃排空作用,这是指正常动物(或人)而言。但如果用一些方法,造成动物的虚证,再给予大黄煎剂,不但无促进胃排空作用,反而使胃内容物潴留。结合证和中药特性的同时,用各种分离和鉴定手段,将其所含化学成分都搞清楚。然后在弄清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了解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用法用量等。这样就可以了解单味中药的各种特性和规律的物质基础。例如:弄清所有成分的结构,就可以分析归纳寒性药都含有哪些成分,热性药中都含有哪些成分,进而可以归纳出哪些成分呈寒性作用,哪些成分呈热性作用,这样就能说明寒热性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鞣质虽有一些收敛止血、止泻或抗菌作用,在中药提取时,常被认为是无效成分,但研究表明,鞣质能促进机体细胞膜对有效成分的通透性,并能和生物碱等多种成分生成沉淀。这种沉淀有的在体内慢慢分解而起长效作用,如鞣酸黄连素、鞣酸山豆根碱等。

    我们强调中药现代研究亟需系统思维,并不是否定中药研究中的还原方法。用还原方法研究中药,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中药,弄清中药药理微观机制,揭示中药的系统质的内在依据,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单纯依靠这一条道路,不可能完全弄清中药的药性、药效、药理的系统质内容,而要弄清这些内容,就必须拿起系统思维这个武器。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江名瑛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4.

    [2] 李仪奎,江名瑛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17.

    [3] 祝世讷,系统中医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9.

    [4] 祝世讷,系统中医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7.

    [5] 祝世讷,刘持年.中药方剂原理的现代认识[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2):24.

    [6] 陈传楚,岳风先主编.中药的现代研究[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54.

    [7] 祝世讷,刘持年.中药方剂原理的现代认识[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2):25.

    [8] 祝世讷,刘持年.中药方剂原理的现代认识[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2):25.

    [9] 祝世讷,系统中医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8.

    [10]陈传楚,岳风先主编.中药的现代研究[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65.

    相关热词搜索: 中药 思维 研究 系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