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从胡适的“功不唐捐”看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丰富

    时间:2021-05-05 07:55: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胡适先生平生喜用的“功不唐捐”一词源自翻译而来的佛经。佛经翻译为汉语输入了大量新的佛教词汇,许多词汇已经融人到汉语的语法与日常用法之中,进而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

    [关键词] 功不唐捐 佛经翻译 语言

    1.引言

    佛经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逐步展开和深入,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今天的人大概难以感受到佛经翻译对我们语言的影响程度之巨大,因为那时的新词现已成为我们现在用语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学家们通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汉语中约有35000单词出自佛经翻译。胡适先生的“功不唐捐”一词就是佛经翻译丰富了汉语词汇的一个典型例子。

    2.胡适的“功不唐捐”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在公开场合多次运用"功不唐捐"一词。1932年6月27日,胡适在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说道:“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1953年,在台北“记者之家”,胡适发表演讲,题目是《报业的真精神》。演讲中,胡适以“功不唐捐”勉励报业人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干一番事业:“我认为办报只要采取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公平态度去批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有毅力地继续不断地努力做去,终是有效的。佛教《法华经》有一句话,‘功不唐捐’,意思说,努力是不白费的。”胡适认为,应该把“功不唐捐”视为一种信仰。在演讲的结尾,胡适说:“谨以‘功不唐捐’作为‘记者之家’的格言。”1960年6月18日,胡适应邀在台南成功大学某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演讲。胡适对毕业班同学说:“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Faithmovesmountains),又说,‘功不唐捐’,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这里,胡适再次引用了“功不唐捐”这句话。(魏邦良,2010)此外,据唐德刚先生写的胡适的口述回忆录,胡适以前题字赠友,喜写“功不唐捐”。(马家辉,2011)

    3.唐捐在佛经中的出处背景

    “唐捐”原文出自《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后人逐渐把经文里比较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唐捐”的意思就是泡汤了、白费了。功不唐捐是就努力绝不泡汤、绝不白费。《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后秦鸠摩罗什(344—413)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经号为262。因其在佛经翻译中所作出的卓著贡献,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不空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罗什译经的质量在当时和后来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南怀瑾评价说“(鸠摩罗什)他翻译了许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的文字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南怀瑾,2001)

    4.佛教与中国的佛经翻译

    佛教(Buddhism),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行悟道后创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中国佛经翻译随即开始。史学界、佛学界公认中国佛经翻译始自公元67年(汉明帝时期),即始自天竺僧摄摩腾译《四十二章经》。至唐代,中国佛经翻译达至鼎盛时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完全沉寂下来。千年佛经汉译,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古代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给汉语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刘祥清,2006)

    5.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丰富

    汉译佛典中佛教词语的创造带来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佛经翻译扩充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方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进程、促进了汉语的口语化。

    汉语中有不少音译佛教词,根据唐朝著名翻译实践家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学说,在五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来对佛经当中的部分词汇进行音译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如“般若”、“瑜伽”、“禅那”和“刹那”等。在翻译过程中经过初步的整饬缩略(如“佛”替代“佛陀、浮屠”等)以符合汉语的习惯,便于宣传教义、教化民众,有些佛教词酷似汉语的单音节词,如“佛”、“魔”、“塔”、“僧”、“禅”、“劫”、“刹”等,既可作单个词用,又能作根词构成新词,此为外来词的单音节语素化,这些单音节词的构词能力大大加强。如“僧侣”、“魔掌”、“病魔”、“禅定”、“劫难”、“走火人魔”等。有些音译的双音词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汉语词汇,如“舍利”、“三昧”、“夜叉”、“菩萨”、“刹那”等。还有一部分汉语中原有的词受到佛教的影响而有了新的佛教寓意,单音节词如:“色”、“相”、“觉”“净”、“缘”等;双音节佛化汉语词如:“吉祥”、“解脱”、“功德”、“方便”、“世间”、“地狱”。(王春燕,2009)

    汉语中源于佛教经典的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成语多不胜举。概括教义的成语如“大慈大悲”、“六根清净”、“不二法门”、“不即不离”等。运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大都蕴涵着佛的机智,如“香象渡河”、“恒河沙数”、“梦中说梦”、“昙花一现”等。(孙艳,2005)还有不少因佛教的普及,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意义。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够摈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其他如:“五体投地”、“当头一棒”、“头头是道”、“心心相印”等等佛经典故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源于佛教的成语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难辨你我,成为汉语成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中从佛教生活中衍化来的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也不在少数,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事不登三宝殿”等等。(程裕祯,2003)这些新词和佛教外来语词汇不但繁荣了汉语,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扩大与发展。

    6.结语

    在佛经翻译运动兴盛的近十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佛经翻译为现代汉语输入了许多新的佛教词汇,有些新鲜的词汇已经融人到汉语的语法与日常用法之中.胡适先生是一代大家,学贯中西,一生涉猎甚广,在做演讲和题字时也频频引用出自《法华经》的“功不唐捐”,可见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巨大。中国历史规模最为庞大、历时最长的文化传播佛经翻译运动使得佛教经典逐步演变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特定产品,也影响着汉语词汇,从而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

    参 考 文 献

    [1]魏邦良.胡说:胡适的智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3

    [2]马家辉.我们都记得唐德刚[N]晶报,2011,1(9):B02

    [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

    [4]刘祥清.佛经汉译的历史与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3):52-56

    [5]王春燕,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25(5):66-69

    [6]孙艳.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123—124.

    [7]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2—114.

    相关热词搜索: 胡适 汉语 佛经 词汇 翻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