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汇总

    时间:2021-08-26 13:02: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三年级西师版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三年级西师版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的教案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三年级西师版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

    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高原上的天空经常是透蓝透蓝的。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远,怎么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

    高原上有无数的高山。珠穆朗玛峰海拔近九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峰。

    高原上有好些湖泊。有的湖大得像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近处,挨着湖的是墨绿色的密密丛林;远处,连着天的是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峰。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这里有珍贵的药材,有稀有的矿藏,还有茂密的森林。森林里的大树很多,有的直径竟达三米。用这么粗的树干做成独木船,一条船就可以载三四十个人。

    高原上有广阔的草原。成片的羊群和牛群在绿莹莹的草毯上游动,丰盛的牧草哺育着它们。高原上还有土壤肥沃的平原。青稞熟了,人们跳起欢乐的“锅庄”①,喜庆丰收。

    祖国的西藏,真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教学反思

    《西藏高原》一课,在课始我以歌曲和学生的认知前提引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进入活动,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机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通过语言暗示提示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不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教育学生热爱西藏高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这些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学习了文章,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作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运用一些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课件,将学生带入西藏高原那美丽富饶的神秘境地。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景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课件扮演的技术把课文内容活化为语言交际的素材,模拟现实生活演练,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教学一开始的豪迈激昂的歌曲消除了学生怯场的心理。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种心理暗示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动机,课堂上提出的语言都富有激励性,通过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期待唤醒学生,用成功激励学生,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一位同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中允许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到极致的发挥。

    在《西藏高原》一文的讲授中还有一处值得反思的版块那就是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能体现课文的脉络、重、难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在新课程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教师都认为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一个“新”字例外,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西藏高原的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好的板书是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课文的3、4、5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西藏高原的美,天空、湖泊、野花、森林不同的特点,在整理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应用于指导背诵,一举两得,效果不凡。

    当然,《西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出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学生如何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内化,如何欣赏领悟文本中精彩的表达艺术进而进行创造运用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即工具性有些弱化。另外从学法上看,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总之,在《西藏高原》一文中教学中人文气息,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强烈关怀意识,以及幽默、睿智的个人素养,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拉萨的天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4)图片展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身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俺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把你的手伸到你的口袋里,告诉大家你的口袋里装了什么?

    2.出示课题。

    3.学生质疑,板书同学们的问题。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找一找刚才提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

    三、自学生字词

    1.提示学习任务。

    2.采取小组合作加自学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

    3.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四、读课文

    1.提示学习任务。

    2.采取不同的方法读课文,师指导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五、小结

    小结同学们本节课的表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给家乡孩子的信》

    1.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巴金是个普通人吗?巴金是:五四以来著名作家,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十二本散文、游记,大量的短片小说还有许多译著,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他却为什么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呢?

    3.巴金为什么而写作呢?

    (1)理解“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多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字,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的思想感情。

    (2)用“不是……而是……”练习说话。

    4.巴金在心中怎样评价自己的饿一生的,同时又表达了什么希望?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为什么说自己的一生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的一生?巴金思索、追求,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2)理解“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

    (3)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读巴金说的第二句话,讨论: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4)“让生命开花结果”和“实现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一回事?(“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句话就是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小结。

    巴金爷爷虽然是一个国际上有名的作家,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他当时87岁了,他还在思索怎样为社会添光彩,他还在追求怎样让生命开花结果,甚至他还希望“重新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要为社会添更多光彩”,“为别人奉献更多的爱”,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6、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讲读课文第四段

    1.巴金由于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又不可能再活一次,只能怎么办?

    2.感情朗读,体会巴金由于珍惜时间、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三、讲读课文第五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用亲切的语气朗读课文,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情感读出来。

    四、讲解信的格式

    1.以上我们讲的是信的正文。书信的饿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默读课文,对照格式,说说这封信中的称呼、结尾、署名和日期分别是什么?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1

    《南辕北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三年级语文教案2

    《种草莓》教案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三)体会语言中流露出的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语言中流露出的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莓数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夏天快到了,许多水果也快成熟了,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拿出草莓,由生说出水果名,教师板书:草莓),喜欢吃草莓的同学举手(生吃),你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2、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要是能亲自把它种出来,那该多好啊!(板书:种)这节课,让我们和小弟一起种草莓吧(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梳理顺序

    1、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并板书:草莓的生长过程)

    (2)同学们,好吃的草莓到底是怎样生长的呢,聪明的孩子肯定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而每个自然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内容,请你试着说说看。

    教师根据学情适时引导:

    ①草莓应该在哪个季节栽种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请生朗读,教师随机板书:春天)

    ②春天到了,小弟和妈妈——栽苗(学生找出,师概括并板书:栽苗)

    2、生交流,概括。栽下草莓苗儿后,它又有什么变化呢?让生自己尝试概括,对有争议的第4、5自然段可再读读,讨论明确:第4自然段既写了花,又写了果,可以和写果的第5自然段合并,用两个词概括:开花、结果。(教师随机板书:长高开花结果成熟)

    3、引导生明确课文记叙顺序,即草莓的生长过程:春天—栽苗—长高—开花—结果—成熟。

    二、选择朗读,品味语言

    1、再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草莓生长的哪个过程,然后把你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出示课件),相机指导以下三个重点句段:

    (1)“细细的春雨洒下来,淋在小叶上,叶儿慢慢长大了。暖暖的太阳出来,照在花盆上,小小的苗儿长高了一点儿。轻轻的春风吹来,吹在小苗上,小苗儿又长高了一点儿。小弟用小铲给松松土,小苗儿更壮了。”

    ①多美的情景啊,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

    ②教师根据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再自由地小声读一读,小苗儿是怎样长大长高的?“细细的、暖暖的、轻轻的、松松土”——(课件在词下面画线)(这些词都是重叠的)(说明春雨、春风、阳光和小弟的动作都是那么温柔,在细心地呵护着小苗儿,好让小苗儿茁壮成长)正是有了春雨、太阳、春风和小弟的细心呵护,小苗才慢慢长高,长大,变得更壮。

    ③再指名读,可加上动作表演。谁愿意来当当春雨、太阳、春风和小弟去呵护这些小苗儿呢?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知道你是怎样呵护小苗的,还可以配上动作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师适时引导)

    ④师生配乐有感情齐读。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看到小苗儿慢慢长大,长高,长壮了,你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2)“小小的花儿凋谢后,出现了一颗()小疙瘩。小绿疙瘩一天天长大,颜色也慢慢变浅,成了()的小果儿了。„„小草莓()了,朝外的一面开始发红。”

    ①从课文里找出括号里的词,并画出来,点名填空。(课件相机出示括号里内容)

    ②课件演示果儿的变化。

    ③草莓从“绿豆般的”到“豌豆那么大”再到“像蚕豆一样大”,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而种草莓的小弟就更不用说了,他——指名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弟弟心里在想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如果你是小草莓,你会对这个小弟说些什么呢?

    (3)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自由朗读,用横线画出草莓成熟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品尝草莓的句子,然后交流。(课件出示,生对照画线)

    ①让课前品尝草莓的同学再次说说草莓的味道。(可仿照课文)

    ②借助图片,引导生理会课文对草莓的描写方法。

    ③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谁不喜欢呀,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要品出草莓的香甜哟。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1、草莓成熟了,许多水果也成熟了,你能把你喜欢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吗?引导生仿照本课写法,可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说。先在小组内相互介绍,再在班上交流。

    2、语言积累: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下来。

    3、拓展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尝试种植小豌豆或其他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然后与大家分享、交流。

    三年级语文教案3

    《妈妈的葡萄》教案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饥饿采摘附近

    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三年级语文教案4

    《妈妈的葡萄》教案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饥饿采摘附近

    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三年级语文教案5

    《小河的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干涩乳汁哺育崇高浇灌寂寞嘴唇播种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

    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

    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

    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

    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

    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如果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不去理解这些概念,先不说语文成绩不可能好,就是其他科目也会受到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希望你喜欢。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蜗牛文摘,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蜗牛文摘,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蜗牛文摘,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hán jìnɡ _ié shuānɡ

    寒 径 斜 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⑪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⑫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_。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_。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_,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__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看完三年级西师版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 西藏 高原 教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