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时间:2021-10-21 18:2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课题从生命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对生活体验、品德养成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论述了生活体验、品德养成的基本理念。在对生活体验与品德养成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本论文又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教育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力图把生活体验、品德养成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试图解决小学品德课实效性低的问题。全文着重探讨生活体验教学中凸现品德养成的具体运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的目的。二是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课前生活体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课中生活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后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证的研究。

    关键词:生活体验,品德养成,品德课,小学品德课教学

    一、关于课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评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并进行初步研究;90年代后,人们在对接受性学习研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关注学习内容及其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影响,并不断地以各种教育改革与实验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主体性教育、情境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理解教育和体验教育等。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需要“生活体验”之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是儿童品德养成的关键所在。

    纵观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延伸;重视自己说教,忽视学生体验;重视“认知”环节,忽视“践行”环节。于是品德课教学的“四环节”(学文、晓理、激情、导行)就互相脱钩,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其教学结果是,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认知只是一种肤浅认识,即只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无法做到相应的知行统一。而缺乏体验的道德能力是不持久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医治品德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应是“生活体验”。

    由此可知,生活体验教学对目前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坐而论道、包办代替,“目中无人、有口无心”的“人灌”教学方式的反叛;是与“做中学”、“做中悟”等生活教育、实践教育息息相通的;是一剂医治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二、生活体验的界定

    生活体验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生活体验是在生活中了解、掌握生活的真谛。即包涵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亲身参与、感受、体味、领悟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学会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生活体验教学中凸现品德养成的具体运作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而品德养成的规律表明,小学生的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因此,品德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通过生活体验,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世纪之交,国家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品德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时,我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一)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的目的

    “品德课闷,品德课干,品德课不实用”,这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品德课的评价。小学品德课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形成良好品德的必修课,何以“落魄”到这种地步?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教学和教学形式落后或不当造成的。在教学上,长期以来存在以下弊端: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等待加工的“产品”,“知识的容器”,眼中无“人”,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轻视能力的培养、觉悟的提高及品德的养成。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强制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远离社会生活,远离学生实际,“满堂灌”,“一言堂”等窒息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命力”。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割裂、认识与情意脱节、学习兴趣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影响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品德课的“形象”。变“闷、干、不实用”为“清新、活泼、管用”现已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小学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活动教学是一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在“以生活体验促进品德养成”的指导下,把活动教学引入小学品德课中,将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基础上,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发展,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封闭性,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二)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愚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和实施活动化教学,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活动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主动体验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和个性品德养成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活体验性活动教学的特点是重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材、教师、同学的探讨与交流;重视学生通过活动形式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重视提高道德认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于生活体验性活动教学研究,我们主要从小学品德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探索:

    1、课前生活体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课前生活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课前体验活动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1)参观

    通过选择典型的现场,组织学生亲自参观,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从行为上讲,它要求体验主体亲历亲为地参与体验活动,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心灵上的共鸣,只有体验是主体的亲临其境、亲身感受才能获取。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进大工厂》一课,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家乡建设成就教育。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大工厂、一处新建筑,通过参观开展家乡考察,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再通过课堂教学,更能体会到家乡的变化、领悟到祖国的可爱,从而有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访问

    访问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先进典型、崇高榜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活动。访问的人物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社会上的英模人物、先进工作者,让他们对学生现身说教;可以是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

    在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度讲得少,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多必然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使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会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说感想,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2、课中生活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中生活体验活动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对象的互动,以达到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理念上的升华,并由此来影响和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学对象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互动这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

    教师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一课,开始时,老师可先亲切、幽默地向学生介绍起自己的家,然后启发学生照老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但是有些胆怯的学生可能只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当听众,为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可以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走动,学生也可以找上课老师和后面听课老师介绍自己的家。整个课堂成为同学和老师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老师与学生像朋友般地交流感情,使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品德在体验中生成。

    (2)“生——生”互动

    相对与师生互动来说,生生互动在小学品德课——品德养成中更具有广泛性和即时性。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能使他们在相互生活中,活动中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一个生生互动的内容:请四个同学一组,合作写谜面,要求每个四人小组从班里选一位同学,大家分别说说他的特点,由一位同学负责记在心语卡上,当时同学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讨论中每个同学都学到了知识,各有收获。

    (3)“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互动

    “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互动指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双双有较强的互动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在教材、学生之间应充当中介的角色,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形成品德。如在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一课时,老师根据教材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能自觉遵守竞争规则;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懂得即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三个活动情境,使教师、教材、学生、环境有机的结合。

    活动一:“我们一起搬”

    老师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人很用力的搬一张沉重的桌子,但怎么也搬不动。同学们看到后,积极主动的去帮忙,老师借此引出话题,随即扩展到生活中。可操作的内容就即兴在现场表演一番,以唤起原先的生活体验。

    活动二:“拉小球竞赛”

    让学生通过游戏明白在一起合作时要遵守规则,讲究方法。先让一组同学拉小球,第一次他们拉小球失败了,老师借机请他们谈感受和打算,并让其他学生对刚才的游戏进行评价,相互学习。第二次游戏成功了,学生再谈感受,并共同归纳出:小球排好队就能顺利出来。一起做要遵守规则,要团结互助。同学们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了多重的体验,学会了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三:“我们一起做”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剪刀、白纸、彩纸、橡皮泥,请小组在10分钟内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能用悟到的“理”去指导现实的“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实践的体验是深刻的,同学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均有提高,也明白了合作时的团结是快乐之源。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对象的互动功能,也为了能提升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我们应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实际,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课中的生活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感体验

    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形成行为的前提。激情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如果只把人看作是认知,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生活体验不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识、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在执教《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先请同学们拿着全家福向大家作家庭介绍,并把全家福粘贴到精心设计成“家”的展示板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已入情入境。于是,教师应趁热打铁,可随即播放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mtv《我爱我家》。当音乐响起,温馨的一刻再次重温,课堂内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此时,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已被充分的调动,他们感动了,并说出了自己纯真而又亲切的话语:“我太感动了,我快要哭了。”“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家啊!”“我想到了我的家……”情感上的体验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家人的温馨、幸福,这是教师多少语言也换不来的。

    第二种:活动体验

    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要求学生坐得端正,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学生们似乎成了学习的容器,为此,他们的个性被磨圆了,创新的火花被浇灭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同学们喜爱的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在活动体验中具体可通过表演与游戏的形式来完成。

    ①表演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道德的行为情节,组织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体验之中,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萌发真实的感知。如:在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表演短剧《做妈妈的好帮手》,在学生面前刻画了“好儿子丁丁”的形象,接着学生们展开课堂讨论:丁丁帮妈妈干了哪些活?是谁让丁丁干这些家务活的?丁丁还准备怎样做家务活?教育学生在家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关心父母,做父母的好帮手。

    ②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品德课教学游戏按游戏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例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各种农产品的特征,并有效地渗透现代商品营销意识,我们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我们获得丰收之后,还要想办法把产品推销出去,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推销员”,向大家推销产品,以小朋友的掌声为准,最后评选“精英推销员”。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自的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第二类: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教师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例如:在《竞争与合作》教学时,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在竞赛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到在竞争中离不开合作,让学生树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具有参与竞争的意识、集体合作的意识。

    第三类:找朋友游戏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教师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她)。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

    老师问:“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跑到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面前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在我做不出题目时曾经帮助过我。”

    老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另一朵小红花跑到穿蓝衣服的男生面前说:“我找他做朋友。因为在春游时我摔倒了是他拉我起来。”

    第三种:模拟体验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做一做、比一比、试一试,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先让学生们说说导游的工作和导游应当注意的事项,在这基础上再在课堂内创设“萧山一日游”场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我是小导游,让你满意”上,即设计活动“有游客来萧山,时间很紧只停留一天,但是他们希望能游到萧山更多的景点,让你帮他们设计一个‘萧山一日游’,并做好小导游。”进行模拟体验活动。同学们或扮演导游,或扮演游客,或举着导游旗走在前面,或用刚学到的导游知识作生动的讲解……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群情振奋激动,真正进入了角色。

    第四种:情境体验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因此,在活动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兴奋状态,激起主动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活动教学情境设计能否达到其本身所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与教育者是否有效设置了生活体验情境。教育者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使身心都投入体验的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所设置的情境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性、趣味性、公平性、和灵活性。

    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以个体介入,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以点带面,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体验情境的主人,有效的激起学生认知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以取得明显的道德效果。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在活动教学情境实施过程中,创设竞争氛围,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苦乐。

    孩子们生活在世界中,有快乐,有烦恼,更有竞争。学生体验生活的苦与乐和竞争的艰辛,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可使他们意志更加坚强,懂得遇到挫折应自强不息。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进市场》时,我们把班级、操场作为学生体验当“售货员”的具体环境,让学生亲自销售自己的“商品”。刚开始“摆摊儿”时,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吆喝,还有的学生不会“杀价”,有的盈利多,有的连“本”都没回来……。经过锻炼,他们逐渐适应了环境。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完成了身心体验。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竞争的范围中,使自己成为体验者,并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情感和心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帮助和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和习得知识提炼出来,使得到升华,学习得到进步。

    ②在活动教学情境实施过程中,创设表现氛围,让学生体验被欣赏的喜悦。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生活体验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种环境的设定,形成一种影响和感染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欣赏、自我认识、自我进步的效果。

    家长会历来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垄断,在实践中由于我们改由孩子们唱主角,却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开始时,小班长站在讲台上脸红红的,很胆怯,后来小干部的“述职报告”却时时博得家长的阵阵掌声。看到平时在家撒娇的“特等公民”竟变了个人,家长非常高兴。更使家长感动的是孩子们的情真意切的发言和精彩的表演,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学校的真实活动、变化和素质教育的成果。孩子们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是好样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体验到了被大人们欣赏、赞扬的喜悦,也增强了他们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学生在汇报与交谈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谦逊的态度、积极的精神参加各项有益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去表现一个个美丽的自我。

    ③在活动教学情境实施过程中,创设实践氛围,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情感。

    在活动中,如: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情感受到尊重,心理的满足会不断加深其对规章制度的理解,从而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成为一种信念。一个学生如果有了某种信念,他就不需要外界的任何监督,在所有情况下都会自觉地按照这种信念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位同学讲,他非常喜欢小橡皮,一开始不敢去买,生怕售货员态度不好。一次,他买了一块草莓味的,同时又发现芒果味的很好,也想买,售货员又给他拿了一块。他连忙说:“谢谢”。售货员阿姨见他很有礼貌便又给他拿了几块,并嘱咐他不要着急,慢慢挑。他非常感谢这位阿姨。商场的宗旨是“顾客就是上帝”。今天,他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上帝一样的待遇”,体验到“上帝礼遇臣民,上帝才会有上帝的感受”,领悟到了“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的人生哲理。

    3、课后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往往重视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而把课后的生活体验给忽视了。实际上,在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①延伸到家庭中

    课内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当场在课堂上实施,因此需要延伸到家庭里去完成。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所以结合品德课教学内容,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的爸爸和妈妈》,可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画爸爸妈妈的手、介绍触摸爸爸妈妈手的感想、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爸爸妈妈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在课后教师对学生提出以下具体要求。1、不影响父母休息2、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洗碗、扫地、学做饭等等3、学习上不让父母操心。为了能和家长进一步沟通,设计如下一张表格:

    ×××中心小学“关心父母”情况调查表:

    班级: 学生:

    日期

    具体事项

    家长签署

    教师签署

    总体评价:

    自评:

    家长评比:

    教师评比:

    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填上实践内容,再由家长填上意见,返回给任课教师。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关心体贴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的习惯。

    ②延伸到少先队活动中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而活动的本质内涵就是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体验。在设计少先队活动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趣味,在体验中调动队员参与积极性

    体验是队员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队员的积极性,让队员自觉地“我要体验”,而不是“要我体验”。对于队员来说,没有趣味的活动,便没有吸引力,更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的主动性,还会影响到少先队的感召力。因此,辅导员在设计队活动时,应注意“趣味性”,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活动。如:“小小跳蚤市场”活动,就非常符合这一点。一开始,老师还有些担心,生怕平时胆小的同学在活动中“动”不起来。但在活动中,出人意料,他们竟也大大方方地做起了生意,招揽顾客,介绍商品,俨然一个小小生意人的样子。活动后的调查显示:队员对这次活动非常满意,原因是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自由飞翔,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参加类似活动。

    第二、自主选择,在体验中培养队员的创新能力

    我们应提倡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活动自己评,充分考虑不同的年龄阶段队员的要求和特点,依据活动的主题,让队员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和参与的形式。如在“小小跳蚤市场”活动中,队员愿意经商的经商,愿意当顾客的便当顾客,同时市场管理员、税法宣传员等也是自愿报名参加。

    让队员们“动”起来,即活动过程中队员们是自主的,整个活动都是队员们自己动手动脑的结果。如在中队活动中可以布置一个休闲吧,队员们自己从附近小店借来了烤香肠机,自做柠檬茶等,由于休闲吧设在教学楼四楼,队员们考虑到“地段”不好,为了吸引顾客,队员们群策群力,为女同学免费提供了跳舞毯,为男同学免费提供了益智游戏机,整个休闲吧集休闲、饮食、娱乐为一体,生意兴隆。实践使队员们增长了见识,遇到问题时队员们积极动脑“想”,乐动手“做”,充分发挥了自主精神,也品尝了创新的快乐。

    第三、无形渗透,在体验中培养队员良好的品德

    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说教就能凑效的,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不断体验,逐渐养成。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也许,别人说上千遍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也是难忘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激发美好的情感,是体验教育的功能所在。

    例如:在“贫富宴”的中队活动中,通过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种宾客,并让他们享受不同的食物的活动,使队员们明白:目前世界上能天天享用精美食品的人数仅占14%,能过上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数只有26%,还有60%的人能维持温饱就算不错了,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每年饿死的人高达1400万至1900万!”我们现在虽然富了,也不能随意浪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应该继承发扬。

    ③延伸到社会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往往是割裂的。这样的教学是死的,它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品德课必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测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实践能力,也是促进学生知行进一步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点:课后实践,深入生活,培养学生能力。

    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之一就是学生的言行不一致。其实,我们在课堂中传授的道德知识不可谓少,学生的本质也是美好和善良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道德实践,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尴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老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二点:开拓创新,深入社会,升华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去体验社会中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现实问题,印证品德教学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

    如教学《走进社区》,教师可以将生活与课堂打通,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了解社区,在社会交往中去关心社区的发展,让生活为课堂服务;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小走访”、进行“小分析”、并在老师指导下写出社区的变迁的“小报告”等等。激发学生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四、结束语

    提高新世纪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品德养成的需要。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需要各种生活体验,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历程。要想让学生通过品德课的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就获得生命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很难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做到的:一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传达生活体验理念,通过学习方式改变的方式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二是更需要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中感悟体会整个人生,从每天的生活小节入手,从每段日常对话中体味。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做起,把握自己的每一天,既具体、现实,又对口、适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每一天生活进行回味、反思与总结,体验圆满的人生历程,获得有意义的人生。

    21世纪已经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新的世纪,人们必然有新的希望和梦想,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带着这份责任,共同踏上追寻教学道德的漫漫征途吧!

    参考文献:

    1、《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赵修义、邵瑞欣1990

    2、《生活体验研究》宋广文等译2003

    3、《品德与生活实施指南》彭阳、林光耀2003

    4、《体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邱孝玉2002

    5、《陶行知教育论著选》董宝良1991

    6、《论生活与德育目的》胡林英2000

    7、《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刘刚2002

    相关热词搜索: 品德 课教学 走进 体验 小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