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教授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稿

    时间:2021-10-28 22:59: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参加这个纪念**交大西迁50周年的座谈会,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交大的教育部、省市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衷心地感谢!你们的支持,是**交大发展的强劲动力;向培养和引领我们年轻一代成长的老交大前辈、学长表示由衷的敬意。

    半个世纪以来,交大人继承和发扬了“胸怀全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凭借几代人的努力,在西北这片黄土地上,把**交大建成了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现在正向着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前进。虽然我们这些后生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西迁”,但是作为交大的一员,交大厚重的校风校训,充满创业激情的“西迁精神”已经浸染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同时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西迁精神”的魅力,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西迁精神”是**交大特有的精神财富,是**交大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所工作的学科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原热工教研室),一直是学校里的先进单位,在全国同行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发扬和继承了“西迁精神”。在1956年开始迁校时,热工教研室第一代教师是以陈大爕教授、杨世铭教授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专家,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毅然全家迁到**,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历程。陈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热工专家,原任教务长,后担任副校长后,仍坚持上讲台,并一如既往地热情培养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试讲,他坐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他经常勉励青年同志既要严谨治学,又要敢于严格要求;要钻研教学法,要把课讲得像“说书”一样吸引学生。他并且带动大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大师级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优良作风,一直延续至今;西迁初始,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陈大爕先生有糖尿病,每月花不少钱打胰岛素,但他从不向学校报销。他在1978年不幸得病去世前,留下遗言,将他终生积蓄的三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1980年在这笔捐赠的基础上,学校设立了陈大爕奖学金,奖励我校优秀的研究生。陈大爕先生的夫人去世后,其女儿又将母亲的生活费1万元捐增给学校。我有幸在读书期间获得过陈大爕奖学金,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点物质上的鼓励,而是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交通大学的优良学风,前辈师长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影响了热工的一代又一代人,从前辈陈大爕教授、杨世铭教授,传到50年代毕业的以陈钟颀教授、刘桂玉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再传到60年代毕业的陶文铨教授、刘志刚教授的第三代,现在已经传给了我们毕业于改革、开放后的第四代青年教师。其中陶文铨教授,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典范,他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把教师的职责看得无比神圣重要,努力从一时一刻,一点一滴,做到尽职尽责。陶文铨教授多年来一直患白内障,视力不好,1991年,他在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当天,就又走上了讲台,别人劝他多加休息,他说:“我不能耽误学生的每一堂课”。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做起事来总是进入忘我的境地,一些疾患都抛在脑后。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往往是定额的几倍。常年来,他几乎毫无例外地每天工作到凌晨2-3点钟。就连出差,也珍惜一分一秒,总是随身携带一盏台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电源插座,插上台灯就做事,许多撰写论文、审阅论文等事情都是伴随这盏台灯在出差途中完成的。即使现在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和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而这种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中青年教师奋发上进。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我们中青年一代始终坚持着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例如,在211工程建设中,我们承担了“热与流体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任务,当时我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如果选择购买现成设备,任务倒是很容易完成,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只能购买3-4台套实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了全面改善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条件,我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在经过认真、广泛的调研后,迎着困难,毅然选择了自制设备的方案。群策群力,自行设计、自行加工实验台,在未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制和新建了22种、43台套的本科生实验台,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及实践了热工教学实验4级体系,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为我们团队每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没有人提出加班报酬,但是,经常干到晚上9、10点甚至深夜。在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验收中,专家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被誉为“交大特色”。

    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热工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梯队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创新能力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群体。在我们这个不足20人的团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担任了7个国际学术刊物的副编辑和编委;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教学、科研成果累累:我们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1等奖1项,2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主开的两门本科生课程均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称号;编写的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教材;在科研方面,我们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1等奖多项;获得3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科技部等科研项目。

    在这样的团队中,我得到了老一辈教师的直接培养和帮助,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全国模范教师,被授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和陕西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承担多项科技攻关项目,作为第二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际学术杂志的副编辑,等等。

    我是**交大一直培养起来的,对**交大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我1981年进校读书起,就一直接受“西迁精神”的熏陶。在交大校门口有一座石碑,上面雕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字,这是每一位交大学子的心声。读书时的愿望就是: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加倍回报母校。1988年我留校任教,现在正是年富力强、为母校尽心出力的时候了。由于自己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前辈和学长们的帮助下,近年来在本学科取得了一点成绩,所以,有些兄弟院校,邀请我能过去工作或者做兼职教授,我都婉言相拒。我知道,沿海高校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条件,**交大地处西北,要做成同样一件事情需要比沿海高校付出更多的汗水、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正是我为**交大发展作出努力、付出回报的时候。我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把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好,为国家西部的大开发、为**交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常常用下面两句话自勉:

    治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

    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当前,**交大正面临着建校以来最好的时机,争创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的任务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向我们提出的神圣使命。1956年交大主体从美丽的黄浦江畔迁到古城**,是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为此许多当年的知名教授在献出了他们的毕生精力后已长眠于这片热土,党中央开发西部的号召为我们实现当年前辈的志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继续弘扬“西迁精神”,为早日把**交大建成世界为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发言稿 周年纪念 座谈会 教授 学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