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时间:2021-12-03 16:01: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崭新、宏伟的世纪工程,它反映了我国人民美好的理想追求,承载着改进、完善社会内、外部关系功能的重任。营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是达到人际和谐,而性别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保证。当前,封建性别观念死灰复燃,性别不平等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彻底改变占社会人口半数的女性发展的不平等状态,促进男女共同发展,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作者简介:屠文淑,女,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21世纪初,“构建和谐社会”以明快、新颖的语词风格和丰厚的内蕴跃入人们的视角,蓄载着完善政治和改进社会的双重含义。作为时代话语,和谐社会已不囿于社会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即人类不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更要回馈自然,才能维持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之链;和谐社会更多指向社会内部的稳定和谐,从社会的组织构建、法律制度、关系矛盾、意识观念等多方位地提高社会内聚力,促进人际和谐、性别和谐,体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进而达到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和谐是根本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种种要素特点都围绕着人际和谐,并以图达到高境界的人际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创造活力的社会,旨在理顺社会变革时期的各种关系,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社会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贡献的人文氛围,使人的智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社会的潜力、活力、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蕴含公平正义的社会,势必对不同群体生存境遇、发展态势产生关注。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性别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漠视,必然会导致强势与弱势的对垒,引发群体心理失衡,激化社会矛盾。中共中央一再重申: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中央政府从政策制度上为维护人民群众现实的直接的利益,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提供保证外,全社会同样要努力形成济贫扶困、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形成人际的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诚信文明的社会,诚信文明是对人际和谐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是相一致的。诚信是经济社会里人际交往的基本的道德信念,文明是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的展示。社会的发展不能缺离物质基础,也不能离开精神支撑,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高层次的物质形态,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既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又保证了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对人际和谐的保障。新的社会时期,各种不可知因素都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加强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使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情况,热点问题,民意诉求能够下情上达;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能够及时传达、正确执行。同时,针对一些自然、社会突发事件对生活环境的冲击,对人民安全构成的威胁,加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忧患意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机制,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的安定、平稳和秩序,营建人际和谐的优化环境。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性别和谐是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和谐与人际和谐相统一的社会,只有形成人际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又促进了人际新的和谐。人际和谐的前提是性别和谐,既完整意义上的性别平等。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是旷日持久的世界性话题,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性别平等更具特殊意义。1975年召开联合国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墨西哥宣言》阐释性别平等:就是男女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这里既涉及到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观念等内隐的主观成分,也涵盖社会为男女提供的外显的客观条件。然而,这两方面都与真正的性别平等存在不尽人意的较大距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自执政起就以政治宣言的形式肯定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并以法律、政令等手段来保证女性享有的权利、机会和责任,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几千年来性别认识系统的被定型化,性别角色在人头脑中的固着性,一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任何改革变动,就会率先反映在敏感脆弱的性别领域,女性的尊严、价值以及享有的社会权利、机会和责任受到质疑、侵犯,以至被褫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一些有损女性权益、人格的说法、做法仍貌似公允大行其道,对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的观点也兵不血刃的予以阉割,反复劝诱妇女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退回到私人生活领域,恢复传统家庭角色。一部分知识女性、职业女性提出与男性平等共享一切社会权利、待遇的诉求(如男女同龄退休问题)遭到令人难以信服的否决。女性在就业、接受教育和参政等方面也都没有真正享受到与男性完全同等的社会机会和权利,比如上海市妇联在2004年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中提出20世纪最后10年间,上海市25—49岁女性的在业率下降了24.8个百分点“在这一数字背后是近百万妇女以下岗、失业或提前退休等形式退出劳动力市场。”⑴女性就业的难以维护,显现了女性就业的尴尬境况。同时,女性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也不能与男性处于同等水平,这表现在我国女性入学机会仍然低于男性,而且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所占的比例越低。在农村,.女性文盲率为13.6%,
                            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⑵(P114)在职女性被选派培训、出国深造的几率也都要低于男性;女性参与社会政务的管理更是困难重重,据初步了解全国除港澳台外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3个省,女性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比例都远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在政府高层领导中,至少应有30%女性”的要求。女性在社会领域中的实际劣势状态,使她们无法尽情演绎才智,释放自身的巨大能量,从而限制了她们与男性同等地承担社会重任。
                            性别不平等势必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最大的障碍,忽视女性、歧视女性的结果,既遏制了女性群体的发展,也是对这部分重要人力资源的废弃或浪费,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性,在社会复杂的内部矛盾中又搀进性别矛盾,扩大了社会的消极层面,消蚀了社会的创造活力。性别不平等直接造成了人际的不平等、不和谐,违背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蕴。两性在社会公共领域因性别不同,所拥有的参与、决策、支配权利的不同,势必造成男女发展的不同步,也使部分女性对性别的公平产生困惑与失落,难以角色定位,放弃对成功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助长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化。公共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又必然会辐射到私人生活领域,影响家庭中的性别地位,助长家庭暴力。社会变革时期,家庭暴力出现上升趋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以男性为主;家庭暴力发展的类型也从原先文化层次低的农村家庭为主,蔓延到城市的各种家庭类型,包括夫妇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男方承担领导职务的家庭;性别不平等又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隐埋着极不安定的因素,男尊女卑旧性别观念的死灰复燃,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女婴堕胎溺死在全国已是非个别地区,已属非偶然的社会现象。据2005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公布,我国如今男女比例为120:100,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性别不平等催生的家庭侵犯、人性暴戾影响人的精神心理不健全,又会产生恶性循环,挑战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导致社会的失序与波动,使人类社会的生存陷于危机之中。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更高层次的性别平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调动一切人力资源,需要集中社会成员的集体智能和经验积累,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的参与,履行职责、发挥才智,形成全社会的巨大合力。实现更高层次的性别平等是解决和谐社会需要的必然之举。所谓更高层次的性别平等,已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回归社会,从家庭私人领域回到社会公共领域,在公共劳动领域的同工同酬,女性谋求生存自主、经济自立与人格独立这些基本层面上,而是表现在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发展权,在社会事务管理领域、经济管理领域,尤其在权力领域的参与。一个具有高度民主化、法制化的和谐社会,其成员的权利参与、决策参与不应该存在性别的藩篱,不能以性别的偶然性,作为对其智力、才能认定的理论基础,作为对其进入社会权力领域的隐性限定,应该在社会的认识和实际情状两个方面都达到符合时代发展的一致性。女性参与权力决策,不仅是对女性事业的推动,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可以说女性参与管理的程度越高,社会民主和文明的进度也越快。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提出:“如果没有女性的积极参与,各级决策部门制定的政策没有反映妇女的意志,那幺,平等、发展以及和平的目标将不能实现。”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领域没有融入女性的思想智能、决策话语,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就无法全面完整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和问题等等都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女性参与决策与管理,能够破除男性单一性别的决策视角和思路,提供不同性别的新视角、新思路,使政府政策制定考虑的面更广、更为完善和科学,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不会忘记,20世纪,美国国会议员杰尼特.兰金(JeanetteRankin)就是唯一一个对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投反对票的国会议员。⑶(P114)在战争的血腥杀戮中,女性不仅以母性特有的仁慈,也更能以一种冷静的审视态度强烈呼吁和平;在和平时期,女性性别上的特点同样有助于决策思考中的缜密细致,表现出联系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河南灵璧市女公安局长任长霞车祸去世后,老百姓万人送灵车的感人情景,不也充分体现出人民认可赞颂的执政能力吗?
                            在男女两性组成的社会中,女性在数量上与男性等量齐观,在才智能力上也不比男性逊色。特别是中国女性,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她们都不是以社会边缘人的身份置之度外,而是积极的参加者、贡献者。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女性更是社会不容低估的重要人力资源。尽管全国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女性本身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较大差异。然而,女性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女性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取得与世俱进的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性别平等势在必然。以女性而言,几千年来传统的封建性别等级观念仍在左右着人们的性别期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性别刻板印象主导着人们的性别意识,即使在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女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变化在有些方面与社会其他群体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女性要改变人们头脑中滞后的性别观念,促使社会现行权力系统的改变,首先要应对的是自身传统角色意识的挑战,要变被动的人格为进取的主动人格,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这种发挥只能在社会的某些公共领域中才能得到充分认可、得到全面体现,诸如高科技领域、管理领域,特别是在能够全面展示能力、魄力、创造力的上层权力领域。中国有句老话“在其位,谋其政”,权力既是支配、操纵社会的力量,也是更大的社会责任,女性具有权利的社会身份,才会拥有表现和发展得更大空间,才会实现在权力领域与男性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和讨论,才能够以女性的思维,从女性的角度表达意愿、提出要求,切实争取和维护女性的权益,并以自身的业绩和形象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女性参政者也会在重大的责任压力下,奋发图进,提高参与决策和领导的能力,胜任权力角色,为女性群体输入新的性别意识,树立新的人生坐标。以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女性是否有平等机会参与权力决策,反映出政治民主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提高程度,体现了社会心理的认知水平,社会道德文化的开放品质,对封建主义性别观的消除能力,自然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女性地位的重要标志。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女性权力回归,女性发展也迫切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权利参与,创造女性参与政治决策的宽松环境应成为社会的明智选择。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谋求两性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也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解释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两性的共同发展,作为人口半数的女性不能发展,或者不能得到与男性、与社会同步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女性一个性别的悲剧,从长远的历史维度考察,必将是人类文化的悲剧,人类社会的悲剧,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势必受到极大的制约,只能是在社会财富巨大浪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巨大破坏状态下的一种畸形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⑷(P27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宽松的空间,没有社会地位、社会等级和财产多寡的限制,更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个联合体的成员都拥有发展的同等权利、机会和条件,以每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群体的发展,全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像后者以牺牲大部分人的权利、利益来换取少部分人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义,就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完整地理解,应该是不存在性别界限的男女两性的共同自由发展。在女性发展明显落后于男性发展的现实社会,推动女性的快速发展,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是必要的。内部环境是人的心理环境,人的心态认知,如何根除封建性别刻板印象须男女共同去努力,共同提高到完善人格的尺度去认识。因为“人格是度量人性的尺子”要坚持人性中美好、善良、纯正、平等的品质,必须有开放的、坚实的人格;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表现出大度与宽厚,消除一切人为的限制和禁锢,在社会的一切公共领域模糊性别的界限,突出人的才能价值,创造女性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也是男性得到更快发展的积蓄准备,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是谋求两性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男女两性共同平等发展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努力追求,去达到的,才是推进和谐社会实现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⑴陆建民.发展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的突破口[J].妇女研究论丛,2004,(3).
                            ⑵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2004年公布的研究结果.
                            ⑶克瑞斯丁·丝维斯特著,余潇枫等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⑷马恩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热词搜索: 构建和谐社会 平等 途径 性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