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试论“三个代表”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0-03-29 07:55: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九九九年二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及参加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时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一重要思想,总结了我们党近80年来的基本经验,丰富了马列主义学说,指明新形势下全体党员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图就“三个代表”的历史根源作初步的探讨。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社会总体面貌和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断深化并揭示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一八四六年十二月马克思在《致巴瓦安年柯夫》一八五二年三月《致约魏德迈》,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论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系统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经典表述。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文中,进一步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强调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政治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文化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服务的。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所以,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样文化的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文化,并传授了马列主义思想。李大钊在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is he vism的胜利》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局,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介绍了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和布尔什维克的主张;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提出了世界革命运动发展的总趋势,号召中国人民迎接新的斗争。“五四”运动后,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又比较系统地正确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予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及时的帮助。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精辟地阐明了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方针、理论和政策。总结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概括了党领导文艺的经验。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还必须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还指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1991年党中央又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成为整个文化工作的总方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个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觉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严重窒息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遭到了最严重的侵害和剥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即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这就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反动势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强大的革命力量。1945年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时候,我们党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一切工作中都要采取群众路线。我们党的一切路线政策都是根据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制定的,又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实现。”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党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后,我们党顺应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党员的八条标准,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一切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解决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的国家能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如何过渡的问题。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最后强调:“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摆脱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我们党又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经济方针,为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得予指导中国的实践。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归根到底,我们党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立党及其一切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党和群众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既没丢老祖宗,又有新发展;既立足国情和现实,又面向世界和未来。“三个代表”的思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更加集中和深刻、富有新意和时代特色的回答,给我们党面向新世纪指明了方向。因此,“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马列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试论 代表 历史渊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