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乡村旅游语境中民间艺术的在场与形变

    时间:2020-04-07 07:54: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使得民间艺术从隐形民俗生活状态走向旅游景观的场景中,在改变自身文化特质和外在形式的基础上,以旅游产品或旅游景观的样式得以存显。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拥有的民间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受制于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民间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间艺术;苗族;消费文化;文化变迁

    【作 者】吴晓,吉首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189-005

    The Presence and Deformation of Folk Ar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Tourism

    ——Base on the case of Dehang in Xiangxi

    WuXiao

    Abstract: The rural tourism has an impact on ethnic villages, particular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t makes the folk art from the invisible state of living folk scene into tourist attractions, changing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form, becoming the tourism products or tourist attractions. At the Miao village of Dehang, the folk art is based on Miao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rated and existed in the village life, and has distinct local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Subjected to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the local knowledge features of folk art have been regarded as special resources. The folk art has been remodeling into the tourism products that originally as a festive ceremony of the Miao villager. The stage performance is the main form of this consumption. This mak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ce of Miao traditional folk arts is in the state of multi-cultural, such a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ontinuity and evolution.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Folk art; Miao; Consumer culture; Cultural change

    引 言

    19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这样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于中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中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村寨,更是成了现代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往往成了现代乡村旅游的典型之地。对于游客而言,之所以热衷于“乡村”,“可以从多种角度对这一旅游现象进行诠释:游客在乡村旅游可以与传统和自然保持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享受宁静祥和的氛围,到大自然‘氧吧’获得身心的快乐与健康。也可以是对都市喧嚣、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淡薄与疏离的一种暂时的逃避。也可以是到乡下去体验和体会一种‘怀旧’的感觉,毕竟‘乡下’可以成为人们记忆中与‘过去’联系在一起的场景。”①应该说,乡村旅游的兴起,是多种文化力量的召唤结果,除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游客之外,政府的政策调控、开发商的投资参与等等,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方能实现。

    就本文所具体考察的湘西德夯苗寨而言,其从自然村落渐变为现在的旅游景观地,同样是一个受多重文化召唤机制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过程。“德夯”系一苗语音译,意指“美丽的峡谷”,作为自然村落名,指的是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深处的自然村落。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悬崖如削,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惊险壮观的断崖和石壁,溪河交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现有人口500多人,全部是苗族。长期以来,该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故而很少被外人知晓,一直处于所谓封闭、沉默的状态中。然而,也正是因其惊险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特独的地理风貌,故而在国内兴起旅游消费之初,该自然村落被湘西州政府于1987年开发为旅游区。199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确立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自1987年被政府正式开发成旅游地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德夯一直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地理自然风景作为旅游卖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发展,单一自然风景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于是,“民族文化转向”成了另一条有效的开发之源。恰巧,居住在德夯的100多户人家,全部都是苗族。他们讲苗语、穿苗衣、过苗节、习苗俗,有着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这一切为将德夯建构成“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92年,在政府、开发商和地方文人的多方作用下,在德夯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表演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这曾经一度成为德夯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它主要以展演苗鼓、苗歌和苗族生活习俗等苗族传统艺术文化为主要节目内容,以苗鼓表演为主打项目,以营造湘西苗族文化的神秘性、原始性和怪异性为主要风格,以原生态为主要卖点。2002年,组建了一个含有80多人的演出团队,除每天的例行演出外,并推出了一般只在周末演出的苗族民间艺术主题晚会。这样,湘西德夯苗寨就从一个自然居住村落逐渐演变为自然风景旅游地,再到“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个集自然村落、自然景区和民间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典型的乡村旅游地。

    一、民间艺术的在场

    德夯苗族民间艺术在旅游场景中的出场,是以旅游景观的属性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沿着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这样一条路径展开的。

    在德夯景区入口处,每当有旅游团队入门时,便有欢迎仪式,即苗鼓表演。入门后至景区中心地带的沿途,陈列了大小不一的各种苗鼓。在停车场旁,有一苗族艺术展演大厅,这里是以苗族歌舞形式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一般表演的节目内容是:苗鼓、苗歌、苗舞、苗族恋爱习俗、苗族芦笙、苗族求雨习俗、苗族竹竿舞,外加一些邀请旅游者参与互动的游戏性节目。

    而民间艺术最集中的出场是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这台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是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后,于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首次推出的。它由湘西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州政府、州旅游局、吉首市政府、德夯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等多家单位联袂打造而成。在各种媒体广告中被称为大型原生态苗族跳歌晚会,号称原汁原味、震撼人心。按照现代舞台叙事模式,《山风鼓韵》共分为序曲、山风、鼓韵和尾声四个章节,共12个节目,演出时间90分钟。除后勤、后台工作人员外,直接参加演出人员共68人,演出场地在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圆形跳歌场。

    为了表示对尊贵客人(往往是领导或者是承包晚会的出资者)的欢迎和尊重,晚会开始前,要在圆形跳歌场的东门口进行拦门酒仪式。拦门酒欢迎仪式场面非常热闹。24人敲响8面苗鼓,4人舞狮子、4人吹夹马号、4人吹唢呐、众人吹芦笙,热闹非凡。同时,12个苗家姑娘横排站在门口,唱敬酒歌。等待来客对上歌,喝完酒,方可入内。待客人坐好,晚会正式开始。序曲《追远祭祖》是一个有关苗族遥远历史和祭奠祖先的历史故事。在近10分钟的演出中,通过叙述苗族历史发展和迁徙情况,展演出苗鼓、夹马号、牛角号、苗族地炮、各地域苗族服饰、各地域苗族典型乐器以及各地域苗族舞蹈等内容。第二部分《山风》由5个节目组成。(1)苗岭叠翠。这是综合苗族音乐、苗族舞蹈一起展演有关苗族生活日益变得美好起来的抒情故事。(2)鼓王献艺。演出由苗族八合拳改编的《八合鼓》、描写苗族姑娘勤劳热情的《玛汝苗鼓》、古朴粗犷的《反排木鼓》。(3)投草标。这是苗族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是一种恋爱习俗。(4)苗族盘歌。这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习俗。即用互相对歌的方式来进行谈情说爱。(5)边边场。主持人会特别强调“赶边边场”是湘西苗区盛行的一种原始、纯朴恋爱方式的遗风。苗族的赶场集市或节日习俗、苗族银饰、苗族人的山歌做媒恋爱方式等各种习俗都得到全部展示。第三部分《鼓韵》由6个节目组成。(1)少儿花鼓。由15个男女一起敲击5面大鼓。主要展示的是苗家少儿对鼓的热爱和熟练。(2)拜火神。这是有关苗族民间信仰的节目。以舞蹈、乐器和音乐的方式,主要展演出湘西德夯苗族对于火的崇拜习俗及其特征。(3)椎牛。一种有关苗族信仰和历史的展演。由两人披上仿真的牛皮扮成水牛,一群苗族男子将牛杀死,苗巫主持分牛、祭奠,将苗族这一神秘的信仰文化比较形象完整地展演出来。(4)接龙。这是流行于湘西等地苗族的盼龙降雨风俗习惯。该节目表演前,主持人还特别介绍了苗族接龙习俗的由来。(5)巫傩绝技。展演的是苗族巫傩吃瓷碗、吃碳火的绝技和踩火犁表演。(6)苗鼓神韵。尾声《都乐狂欢》是游客参与,围绕圆形跳歌场中央的篝火一起跳起拉手舞。

    整个民间艺术表演晚会,凭借巨多苗族文化符号的堆积,构成了德夯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或者说旅游景观样式。德夯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符号被加以重新组合和拼装,形成一个旅游景观,供游客消费。“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记号与影象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像世界之间的差别。”②这就是说,即便充斥于德夯展演文本中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它也能获得消费社会中旅游者的青睐。游客通过观赏该晚会,能够在短时段内,就可以对苗族的主要文化做出了解。同时,这样一种景观化的民间艺术具有文化共享的大众性质,对于旅游者来说具有欣赏和接受的可能性。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变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就作为村落空间的德夯和德夯传统民间艺术而言,两者构成了语境与文本的关系。 “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元的村落,不仅仅是作为乡民艺术的生活空间而存在,而且给予乡民艺术一个结构意义的背景。”③也就是说,德夯苗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边界的地方性知识,它是作为德夯苗族生活样式或隐或显地存活于苗族民众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而显示出它的族群性、地域性、历史性、娱乐性和仪式性等文化属性。传统民间艺术在嬗变为旅游景观之时,发生了诸多要素的形变。

    1.文化语境的变更。德夯苗寨从自然村落演变为乡村旅游景地,相应的,它从承担人居现实日常生活的自然村落转换成担当旅游展示的人工舞台。这是一个两种不同文化世界的转换,是一个从熟悉的传统乡土世界到陌生的现代消费世界的变迁,也是一个从自我内在的生活世界到“他者”外显的表演世界的置换。这种性质转换“既导致了全球各种身份的混杂,也引导了它们的再发明和再生。”④将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引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即从村落日常生活语境过渡到现代旅游消费文化语境。这是一种多种文化性状共生的混杂体文化语境。原本属于德夯的自然、历史、居住、生活等文化,外地的苗族文化,外来的传统文化,外来的现代文化甚至是当代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样式,都共同构筑起德夯传统民间艺术的新的文化语境,并成为其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2.存显方式的变异。德夯传统民间艺术,其存显方式主要是以生活样式的方式隐性或显性地存活于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是自然而然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特定的时令性、节律性和仪式性特征。而在德夯苗寨被开发为乡村旅游地以来,就意味着多了一种新的可能,即舞台化的景观表演方式。舞台化景观表演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消费途径,主要是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各种艺术符号进行集中、加工、整合和包装,打破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局限,随时进行舞台形式的表演。依赖于音响、舞蹈的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苗族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得以形象化展演。作为景观化存显的民间艺术,主要是诉诸旅游地标志性项目建设的需要而被建构的。“现代旅游是建立旅游标示物的一项工程,它是游客之所以到那一特定的景点去旅游的一个巨大的吸引力。”⑤德夯苗寨就是以苗族传统艺术的新型显现作为其旅游标示物的。

    这样一种新型的显现方式,是建立在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引渡至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经过一定的加工,或者改编,从而将苗族传统艺术进行一番全新样式的舞台化展演。作为超越特定地域经验旨在跨文化经验对话的展演,它是不同于艺术传统状态的定位于文化内部的体验和意会,展演的根本特征是指向文化跨界的表意实践行为,它是内部主体对外进行文化展示的文化行为。然而,它并没有否定和拒绝艺术的传统性和传统状态,它只是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状态相并行的另一种新的存显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展演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在遭遇来自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冲击时的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种调适的结果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存显状态从传统的“自我”走向展演的“自我—他者”。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格局。后者是对前者的时空突破和拓展,意味着苗族传统艺术无论是在存显时空方面,还是在存显方式方面,都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

    3.审美特质的变迁。作为自然村落中的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其审美特质主要源自村落日常文化体系,主要表现为审美蕴含的地域性和审美体验的场域性,着重凸显了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边界的不可逾越性。它自始至终都是在德夯苗寨这个既定文化空间中发生和运行。而当德夯成为乡村旅游景观地之后,其审美特质开始跨越文化边界,成为一种大众性、消费性和娱乐性文化产品。如同当下消费社会中众多大众文化一样,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这种被文化产品的出现和被接受,它的文化表征意义以及它对德夯苗族文化的深远影响,绝非简单之事。可以说,这是属于一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文化事件。它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在其生产、展示、接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关系聚集在一起。具有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所言的“景观”(spectacle)意义,它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特定社会经济构成的意义与记录,同时也是我们被卷入其中的历史运动。”⑥这就是说,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在乡村旅游的文化空间中,已然从苗族民众的“生活样式”演化为供其他人观看欣赏的文化景观。它同当代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畅销书、游乐园等各种大众性的文化形式一道成为文化工业产品,成为令人目不暇接的娱乐文化产品,不断刺激和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求。

    相关热词搜索: 形变 民间艺术 语境 在场 乡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