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依体而教,推开神话之窗

    时间:2020-05-06 07:55: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课程意义不容忽视。神话因其珠圆玉润的语言美、丰富奇特的想象美、充满智慧的创造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神话文本的教学可以从顺应童心,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沉入文本,融入自我的语文生活;寻本溯源,彰显神话的文本气质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孩子深度体验神话的想象魅力、精神魅力、语言魅力、表达魅力,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推开神话之窗。

    关键词:文体视角;神话教学;策略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B-0060-04

    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与人类精神的原乡,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精神与语言之间的原始、浑一的言意表达,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血脉传承。现行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神话类文本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大禹治水》《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三打白骨精》等众多的神话进入教材,也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的课程意义不容忽视。神话因其珠圆玉润的语言美,丰富奇特的想象美,充满智慧的创造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学生在讲述和倾听中想象着神奇,体验着神奇,同时也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基于对神话文体特征的认识,我们希望从神话的教学价值出发,让神话的学习具有“神话”的味道,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推开神话之窗。

    一、顺应童心,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

    神话文本的教学可以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视角讲述,顺应儿童神奇想象的原动力,发掘文本背后的情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

    1.设置一个悬念

    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开天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老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全体学生随音乐放松身心、闭起眼睛。老师告诉孩子,师生将一起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原始初民时代。在此基础上,老师伴着音乐深情地讲述: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在一个星河满天的夏夜,搬着小板凳,依偎在爷爷身边,听他讲述古老的、动人的故事。我总是好奇地问:“爷爷,爷爷,天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一年为什么有四季?”爺爷慈爱地搂着我,轻声对我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遨游神话世界的准备。因为当学生被老师设置的悬念紧紧地吸引时,心中会产生多种猜测并急于了解真相,思维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积极。

    2.创设一个情境

    神话的字里行间都浸润着神秘的色彩,充满了想象和夸张,与儿童的生命形态达成了天然的契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儿童凭借文本的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

    周益民老师在执教《夸父逐日》时,就创设了这样的切入情境:“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离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我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生:爷爷),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耳朵听、嘴巴说,把这些故事一辈辈传了下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讲一个古老的故事。[1]

    周老师在呈现故事文本之前,首先把学生带入神话口耳相传的形式情景,再通过讲述把学生带入口耳相传的故事情景。看似简单的一个切入细节,却彰显了教师还原神话本来面目的独具匠心。孩子们通过听的输入、解码与重新编码,一定会在脑海中想象出夸父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来。这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想象未见的“惊异”之心,让孩子们在口耳相传的想象中,亲身体验神话的“神奇”。

    3.提供一个空间

    神话的想象空间,往往隐匿在文本表达的空白之处。关注这个空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孩子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第六册《日月潭的传说》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是大尖哥或水社姐,需要吃尽千辛万苦去拿金斧头和金剪刀时会怎么想,然后带着体会读好“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这句。接着,再次让学生想一想“来到潭边,恶龙正张开大嘴等着呢!尖尖的牙齿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交流的基础上,诵读“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让学生读好整段,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想象留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人物心理,充分感受主人公为正义而献身的高尚情怀,让神话传说的“美丽”留驻心中。

    二、沉入文本,融入自我的语文生活

    作为一篇篇神话学材,在顺应儿童天性,引领儿童感受神话迷人想象的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帮助孩子沉入文本,融入儿童当下的语文生活。

    1.还原故事

    口耳相传既是神话原初的流传形式,也是神话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时,需要引领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结构的相似,习得提炼情节发展线索的概括能力;需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复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用神话的流传方式、用自己内化了的语言,还原与再造故事本身。

    如教学《开天辟地》,在初步复述环节,师生合作画出故事的情节流程图:混沌一团—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以理清故事的结构脉络。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领孩子通过细节的讲述,进入情境,还原故事:首先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中学生一定会不断地追问和假想——“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混沌一团的大鸡蛋”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次,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补充,重述和创编“剧本”。如此,学生在讲述神奇、想象神奇、创编神奇、还原神奇的过程中,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还原神话的流传方式,讲述关联了学生生活与心灵的神话之神奇,其实是帮助学生在神话的世界中发现自我、发现自我心灵深处的小宇宙。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讲述方式,落实到课程层面:低年级只需要借助直观结构图式就能够有条理地讲清楚大概的意思,还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神奇之处;中年级除了把握故事框架结构等大意,还要尽量地把神话的神奇形象讲清楚,把神话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讲清楚,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讲清楚;到了高年级,就需要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等内容,通过添枝加叶的方式补充想象,一方面让神话的主人公动起来,另一方面需要讲清楚自己的喜欢、憎恶、同情、向往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口耳相传的讲述变得生动、立体而丰满。

    2.把握形象

    怎么把神话的人物形象讲清楚呢?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近人物、体验细节,关注仪式、把握精神。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嫦娥奔月》时,先让学生说说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然后再读故事,完成“( )的后羿,( )的嫦娥,( )的逢蒙”的填空,同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神话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行为细节句子,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特点。交流时,学生能够从后羿射日时的一系列动作“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等,体会出后羿作为“超人”“神箭手”的神勇无比;从混在门徒之中,偷取仙药时“假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描写逢蒙的动作的词语中,感受到他阴险无耻、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而嫦娥的一系列表现,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她不仅外表美丽端庄,更兼内里正直善良,心底无私纯正。

    体会神话人物的形象是领会文本意蕴、把握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讲述力的重要抓手。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体会到神话人物的千姿百态,既感悟了人物或爱或憎的形象,也训练了语言的形象表达力。

    3.浸润文字

    神话的诗性表达就在于它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教学时,教师就要抓住这种诗性的表达特色,引导学生直面语言、品味语言,进而破译言意表达的密码,在把握言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语言的敏感度,为独立运用盘存语料,进而顺利表达做准备。

    比如《开天辟地》一文有很多的对仗句,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表达的魅力呢?首先,可以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发现句中“轻对重、清对浊、上升对下沉,天对地”等相对应的词;接着,让学生讨论句子是否可以改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了地”,让学生在品赏中进一步感受对仗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回到全文,找一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对仗”的独特表达效果。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2]神话教学同样如此。这一片段,教师就从对仗的语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不断变换的对比朗读中发现文本字数相等、一一对应的语言规律,发现神话相对思维与相对语言的智慧与曼妙,从而唤醒学生言语表达的灵性与智慧。

    三、追本溯源,彰显神话的文本气质

    1.相信神话是“真实的”

    神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的追问:老牛为什么会说话?为什么披上牛皮就能飞上天?盘古的斧头和凿子从何而来?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为什么会复原?……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部分老师往往会随便找个托词蒙混过去,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神话是胡编乱造的印象。

    面对这些拥有一定科学知识储备的孩子,他们对神话世界的挑战与质疑,教师要注意辩证地引导。科学可以完善对外界世界的认知,神话却可以指引“精神”回家的路,赋予孩子进入自己内在世界的勇气,进而激发和养育自己内在的小宇宙。所以,面对学生的提问“盘古的斧头和凿子从哪里来”,教师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神话,可以这样回答:“神话是先民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可能很多细节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而无法解释,但是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却是真实存在的。那你们能否也运用自己的幻想,像我们的祖先那样,让神话的表达更真实、更生动、更合理呢?”

    这样的回答可以让學生看到神话的局限性,也看到神话价值的核心所在,注重的是让学生在重述与改编中丰富想象,也丰富神话的表达。

    2.照一面文化的镜子

    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音、文字所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3]其中,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是语文教学,尤其中高年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就有不少学生问:“老师,嫦娥吃了长生不老药后为什么是奔‘月’,而不是到其他地方呢?”应该说,这样的问题是孩子们认真阅读文本后的真实想法。

    此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嫦娥之所以不断地受到世人的美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崇月心态。接着,教师可以站在文化的角度,运用意象思维来帮助学生分析:月亮明亮而皎洁,深邃而柔和,能引发人们无极的遐思,把月亮当作一切美好的象征。月亮阴柔而不像太阳那么明媚,和嫦娥美丽的外貌和美丽的心灵同频;月亮的月圆月缺和后羿、嫦娥悲欢离合的遭遇同频;月亮的亘古不灭和人们对善良、对团圆、对思念的美好愿望同频;甚至和人类飞天登月的梦想同频……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发,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嫦娥奔月”的意象表达,进而认识到“嫦娥奔月”的文化隐喻之内涵。

    相关热词搜索: 之窗 推开 神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