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成长性思维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0-08-18 07:56: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新时代条件下,学前专业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成长性思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成长性思维的介入可以转变教学现状,让学习者在探索知识中重新认识自我,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 成长性思维 应用

    一、成长性思维的意义

    最近,有一个有趣的概念风靡全球,叫“Growth Mentality”,即成长性思维。所谓的成长性思维,是一个信念体系,认为通过坚持、努力及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人的智力将得到成长或发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拥有成长性思维的教师和学习者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且学习勤奋,所有人都会获得显著的成长。

    成长性思维在学习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好奇心,探索的动力,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成为主角。在教育环境的互动中,同理心,亲和力,多感官体验,良好的互动性,让学习者构建终身发展的能力。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因此,针对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习者学习的畏难情绪,教师教学的无力感等。运用成长性思维改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

    二、成长性思维介入的设计要点

    (一)整体设计

    成长性思维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学习者的任务是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于实际观察、分析、评价儿童行为,侧重掌握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具备客观思辨和正确处理幼教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如何改变当前的学习者的状态,是成长性思维介入的初衷。然而成长性思维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合适的方式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对其思维和行为表现给予的反馈中,逐渐形成的。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为主结合新媒体的使用,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重核心知识的教学,在实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要点

    1.明确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成长性思维介入课程之后,必须明确教学必须围绕核心知识来进行,所谓的核心知识就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中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那些知识,这些知识的教学直接决定着教学任务的是否完成。进而言之核心知识就是每个教学单元中必须让学习者掌握理解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在单元教学中,只有牢牢抓住了核心知识,才能保证教学的重心,学习才能在成长性思维介入之后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教师思维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信念或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影响着你的行为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自己的态度,也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如何看待自己。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如何面对学习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相信所有的学习者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受到激励都能成功,这就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带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教育者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且学习勤奋,所有的学习者都能证明自己的显著成长,因此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得到挑战的机会,有时候可能会遭遇一些失败,但是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长。因此教师的思维必须转变。

    3.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成长性思维的介入中,非常注重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判断、推理及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必须是一个融入内容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教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成功,支持鼓励,内心对话,自我巩固,展示成功,及把学会的东西交给别人,我们的学习者才能够充分的成长。

    三、应用策略

    (一)支架导入,“我能行”,体验自尊的实现

    运用支架,是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发展而来的,在支架导入时有三个目标:一是提供有组织的内容,二是有明确的目标,三是吸引学习者的注意,那么在利用支架导入的环节,构思精妙的课堂导入,能够瞬间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好奇心,突破学习者的畏难情绪,建立学习自信心。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坚信“我能行”的状态。

    支架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其目的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在充分分析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的目标,提供合理的支架,不能因为支架而支架,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华而不实。

    (二)案例教学,“我能做”,提升自我效能感

    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入手,过渡到分析性、批判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达成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的情境性双管齐下,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且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在学习中坚信“我能做”。

    运用案例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肯定的成就感,案例的选择与呈现是关键的环节。

    案例的准备和选择上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儿童的典型行为,或是热点问题,或是实验室的实验案例,并且要了解这些是用那些学前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的。

    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选择适宜的方式呈现,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力量的呈现,进而自我效能感提高。

    (三)合理提问,自省与评价“我再想一想”,体验自我实现需求

    合理有效地提问,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教师向学习者提了什么问题,教师向学习者提问的方式,及如何提出丰富而恰当的问题,都需要进行仔细推敲。

    合理有效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是否涵盖了学习的主要主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有针对性,除了上面的两点外,还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考虑,是否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毕竟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是合理的。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应尽量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中抽离出来,把课堂还给学习者,控制好教学的进度,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在课堂的自控性,兴趣性,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掌握知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准确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兴趣,维持学习的动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评价从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结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发现成长性思维的介入,不仅提高了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学习者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這门课的满意度;也提升了学习者的信念体系,对学前心理学的信心和期待。实践证明,教育者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也才能使自己的尝试既有利于学习者的成长,又有利于自己的教育观念的更新,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何芝暨.基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学前心理学”课程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8,(2).

    [2]付红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2).

    [3]李建成.努力比天赋更重要[J].江苏教育,2018,(5).

    [4]玛丽·凯·里琪 著.林文静 译.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相关热词搜索: 学前 心理学 成长性 思维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