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加深理解我国经济体制及其发展进程

    时间:2020-08-23 07:51: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苏东斌教授的《“制度人”假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书,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及其发展进程的理解,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单位】赵玉娜,河北工业大学;冯石岗,河北工业大学。

    《“制度人”假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下简称《“制度人”假设》) 是一部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性学术著作,具有历史性、哲学性,内容真实、科学,思想丰富、深邃,逻辑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该书主体部分共七章,前三章详细介绍了苏联、中国计划经济制度的实践历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计划经济构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计划经济思想、计划经济制度的实质;后四章深刻阐述了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历程;苏(俄)、东欧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制度中的经济计划。全书围绕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展开论述,道路实践和思想探寻是贯穿两种制度的双重主线。道路实践主要表现在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实践说明了该制度在当时是走不通的;苏(俄)、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实践印证了市场经济之路在现阶段是可行的和必要的;思想探寻主要是指在对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思想理论比较中,证明了计划经济制度实践的局限性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在道路实践和思想探寻的双重主线阐释中,该书展现了市场经济制度的生命力,从而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借鉴,以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民有正确、统一和坚定的信仰,国家发展就具备强大的精神支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制度人”假设》一书没有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市场经济制度做的有关例证中剥离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理解。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真理性一面的同时,还具有发展的一面。

    《“制度人”假设》一书多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中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认为,市场经济制度对人的自由,特别是经济自由的尊重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追求的人的自由是不冲突的,反而使其精髓得到最彻底、最完美的表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马克思等创作人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后人能做的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发展。作者借用熊彼特的话来评价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可以不受任何倾向的摆布,既不为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流泪,也不把工人们夸耀成每日刻苦工作的英雄,他只不过是阐明了社会发展史的逻辑罢了。笔者认为,此评价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本人和其理论科学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原著时,经常进行修改,并且曾说过:“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作者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从未给予具体的说明,他们仅仅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对未来做了一个美好憧憬。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尊重实践并坚持认为实践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没有脱离实践任意猜测和指使后人道路选择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诸多的规律性,而且这些规律性是人的行为不能违背的,但人能够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利用它,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者对以上马克思的观点做了自己的客观评判:马克思是个伟大的天才,马克思认为人可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认识更多的规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作者认为人却无法穷尽所有的规律性,并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理性的夸大。对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人还没能力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至于未来能否实现,由未来实践决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甚至更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即马克思用科学让我们在希望中生活。

    二、尊重历史的实践性和连续性

    一个国家要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除了坚定的政治信仰,还需要本国人民对国家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常怀敬畏历史之心。《“制度人”假设》一书在思想探寻中为我们揭示了计划经济的实质和实现的局限性,从而证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在对中国计划经济道路实践的阐述中,为我们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历史实践的必然性,同时历史实践的必然性又是对历史连续性最好的说明。

    作者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在追求人的自由时,从对自由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中选择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的捍卫者—哈耶克,从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角度来阐释自由: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不受他人或组织的强制。计划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完善者—马克思通过对不自由的阐释来揭示自由。马克思站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视野下认为,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了外界对人自身的束缚(不自由),只有当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有时间和精力认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外界规律,才能摆脱束缚(不自由),进而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作者认为,完全理性是实现计划经济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人本身的独一无二性、实践经历的独一无二性和知识的唯一性,决定了现实中每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完全理性只是人企望达到的理性状态。由一个人类推到一个机构,国家计划机构同样是有限理性的,它没有能力完全清楚、正确计算和充分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且自由市场经济者认为,以中央集中计划和强制命令为本质特征的计划经济剥夺了人的经济自由,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崇高目标的。

    从作者对计划经济思想理论的阐述中,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正确看待人的“有限理性”。在科技较发达的今天,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每个人仍然是有限理性的,需要探索和思考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未来人的完全理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的初级阶段,朝着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前进。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产生的计划经济思想。他们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束缚。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首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计划经济思想只是在当时背景下的一个预测;其次,计划经济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计划经济实施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有,计划经济实施的另一前提条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经历了约30年的计划经济道路实践,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符合当前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作者对我国计划经济历史道路的阐述中,笔者认为,一是理论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决定了我国计划经济历史道路的必然性。理论的发展需要实践的推动,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时间短、个数少,客观实践时间和主观能力有限,决定了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二是当时我国的理论指引预想和计划经济的道路实践是一致的。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未来道路的发展需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向先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学习。自1956年苏联的计划经济道路出现状况之后,毛泽东开始带领中国人民独立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不少市场经济的理论,其中包括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想法;企业要有一定独立性的思考;在社会商品不够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可能存在。计划经济道路的实践摸索中渗透着市场经济的理论成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道路中还经历了半市场经济的逐步摸索和放开阶段。

    无论是国家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在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中前进的,曲曲折折中又不乏出现令人惊心动魄的巨大进步,历史就是这样在实践中续写的。

    三、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制度

    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促成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制度人”假设》一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制度。该书通过对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理解,对市场经济的哲学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机制的阐释,展示出市场经济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加深了我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解。

    第一,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不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人,而是人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经济规律,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虽然他的出发点仅仅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却可以和他人达到一致的结果(前提是公正合法的)。因此,首先,人性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一概念,其次,我们讨论的重点并不是对人性是自私还是利他的追问,而是通过合理制度的设置将人的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统一到相同的结果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利经济人的内涵也由单纯追求财富的人扩展到了对精神追求的人。

    第二,知识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核心:一方面是知识的分立特性和知识产生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是社会的知识分工和劳动分工,共同形成了每个人知识的独一无二性。每个人知识的独一无二性一方面形成了每个人的“无知”状态,进而促使人继续对更多知识的追求,摆脱“无知”状态,促进整个社会知识量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运用形成了每个人独有的决策优势。因此,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进行计划才是最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法。

    第三,市场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对个人的尊重,重视个人的价值判断,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因而也绝对不等同于无政府主义。“集体主义”和“唯个人主义”都没有充分理解个人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的个人互动性质。因此,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在正确理解社会现象的同时,对“集体主义”和“唯个人主义”的一种革命式的超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市场中的“经济人”都是市场中的一分子,彼此相互影响,且彼此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符合其共同的利益。

    第四,市场经济的激励、竞争、价格和分工机制,相互作用,展现了其独有的优势。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直接作用于提高经济效益,即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消费者为获得最大需求,而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与此同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一方面具有信息发现的作用,竞争是手段,发现是目的;另一方面具有促进企业积极创新与合作、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价格机制在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形成,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分工机制也在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形成。因为,分工具有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的作用。笔者认为,分工是增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分工增加了人们的“无知”,也更加增强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机制动态高效的作用过程的前提是产权的清晰界定,机制作用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代表公正的法律的保障。要保证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公正性,充分的民主是保障。因此,民主和法治是市场经济机制高效运行的保障。

    笔者对《“制度人”假设》中市场经济必然代替计划经济的论断不敢苟同。此观点不能泛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中国具有必然性,但未来发展,计划经济或许是发展趋势,当然不是原苏联和中国过去的计划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东斌,刘荣荣.“制度人”假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8-629.

    [4]郭娜.感受希望和信念的力量——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之主题评析[J] .出版广角,2015(1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5.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体制 加深 发展进程 理解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