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继承与开拓

    时间:2020-08-23 07:53: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我与你》是马丁·布伯最为重要的著述,汇聚了马丁·布伯的核心理论观点,而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这本著述的影响。本文就巴赫金对话理论对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继承与开拓进行论述。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马丁·布伯《我与你》;继承与开拓

    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自我”和“他者”关系建构部分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地方,他认为,相对于“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对于他人的另外一个真实的“我”。

    巴赫金这种对话理论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理论的挑战,其形成也很大程度上受马丁·布伯著作《我与你》的影响,得益于其对这部论著中观点的继承和开拓。通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和马丁·布伯《我与你》的深入研究,就可以明了两者问的关联性,从而对上述两位学者及其理论论著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对自身理论研究形成推动作用。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

    是由苏联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所提出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文化界、文学理论界、艺术界刮起“巴赫金旋风”,1998年更是于我国首次出版了《巴赫金全集》。巴赫金对话理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观点多元、体验多元、价值多元的世界,也指出人类生存的本质是对话,不同形态的对话展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而对话是连接古今中外文化与文学理论的桥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范畴。巴赫金对话理论对我国文化和文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马丁·布伯《我与你》

    马丁·布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关系,而这一观点也被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很多心理学者如莫雷诺、罗杰斯和皮尔斯等的心理疗法都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马丁·布伯哲学理论。

    《我与你》是马丁·布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重要的著述。《我与你》共有三卷,第一卷论述了世界与人生的二重性,“你”的世界和“它”的世界的对立,“我一你”问和“我一它”问的人生对立;第二卷探讨了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对“我一你”和“我~它”的呈现;第三卷阐述了“永恒之你”,也就是上帝和人的关系。

    二、巴赫金对话理论对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继承与开拓

    从古希腊发展至今,西方众多的哲学家们致力于寻求所谓的终极本体,从而探寻存在论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哲学本体论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但对于马丁·布伯而言,原有的本体论都是单一实体模式,但真正的本体并非实体,而应该是关系。马丁·布伯所论述的这种关系,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西方哲学对关系的论述有所不同,马丁·布伯认为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我—你”。总体而言,马丁·布伯认为“我—你”关系具有三个特点,即直接性、相互性和整体性。而巴赫金对话理论强调“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马丁·布伯《我与你》所阐述理论的启发,使得马丁·布伯《我与你》得到了继承和开拓。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现出直接性

    马丁·布伯将“我一你”视为完整存在的原初词,“我”和“你”间不存在概念体系、梦幻想象和天赋良知等的阻隔,人和存在间具备的是直接统一的关系,“我”和“你”之间也能够实现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交融。虽然反对将“我”“你”间横亘有外在媒介,但马丁·布伯并未就如何构建“我—你”关系做深入的思考。

    巴赫金就对此做出开拓,他将“自我”与“他者”问的关系结合着具体情境来论述,并对这两者关系加以探讨。如在《涛学问题》中,巴赫金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具体文本来解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传统的文学作品将主人公视为作者的传声筒,巴赫金对作者的控制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作者和主人公问是平等地位的,主人公成为作者抒发自身见解的主体,而绝不仅是作者描绘与议论的客体。除此之外,巴赫金也通过《拉伯雷研究》从两方面阐述“自我”与“他者”,一是尽量规避官方文化压制民间文化现象;二是重视民间文化应有的价值。

    (二)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现出相互性

    马丁·布伯认为相互性是关系的本质性特征,可以称之为“之间”,我们生活于相互作用的万事万物中。因为我们和人、自然、神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个体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处于“我—你”的关联中,因此,我们也应关注我们自身外的事物。但马丁·布伯也指出,处于“我—你”关系中的我们还不能完全消融彼此,而是保持着一种张力,实现积极介入同时又保持自身个性。巴赫金关注到这一观点,并将其引入自己的理论中,如其理论核心为“自我”和“他者”的对话交流,并在各个阶段的作品中都有所强调,他认为“自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参与才显得完整,才能凸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巴赫金的这一理论可谓与马丁·布伯的上述观点如出一辄。

    审美理论中认为,审美观照是“自我”与“他者”间的视域剩余的互补和交融,“自我”将目光投于他人身上,用他人价值系统来观看世界,这之后再回到本我位置实现对他人视界的补充。虽然“自我”和“他者”间相互关照,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为此,巴赫金对20世纪初所流行的移情说予以批判,虽然两种理论论述了同一问题,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但巴赫金结合具体情境来论述“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显得更为生动和丰富。

    (三)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现出整体性

    巴赫金对话理论也体现出整体性,而其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动态的相遇与完整的生命。这也是得益于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引导和启发。马丁·布伯有“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的说法,通过真实的与“你”相遇的关系中,人们的“我”逐渐被认识到。由此可知,“我”与“你”的关系是动态的,是在相遇过程中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认为对话是两个人相遇时所展开的生动事件,这一观点是结合《诗学问题》的具体情境所提出的,在事件中两个主人公相遇了,他们平等地参与到事件当中来,有平等对话和充分展示各自观点的权利,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思想形象。主人公之问的对话是个自由的、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因此,对话主人公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无法就其未来做出预知和评价。

    马丁·布伯认为超越“我—他”关系而最终形成“我—你”关系,需要树立起对上帝的充分信仰,不但如此,他认为上帝是“永恒之你”,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万事万物的各种关系中的,上帝就处于“我”和“你”这种完整统一的关系中。受马丁·布伯这一理论的启发,巴赫金提出了“上帝形相抛弃论”,同样认为上帝不是神秘不可触摸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其《诗学问题》中有“天堂说”,这和马丁·布伯提出的“永恒之你”极为相似,但却依据具体情境做了改造。巴赫金屹立于其他理论巨人肩膀之上,建构成以“自我”和“他者”关系为核心的对话理论。

    三、结语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发展脉络让我们认识到,马丁·布伯《我与你》对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巴赫金的继承与开拓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在当下这个自由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深入思索如何处理好“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自己,又要本着谦虚、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命中的“他者”,珍视和“他者”对话相处过程中的灵魂触动。

    参考文献

    [1]王铭玉。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巴赫金思想研究[J]:外语学刊:2010年第06期

    [2]杨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J]:黑河学刊:2010年第08期

    [3]黄聘.“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

    相关热词搜索: 巴赫 马丁 与你 继承 开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