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大字之祖”的千年寻觅

    时间:2020-08-24 07:5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千百年来,《瘗鹤铭》牵动着多少海内外文人墨客的神经,焦山之麓,年复一年迎接着朝圣的书法爱好者。2008年秋冬之际,一支水利工程队开进了焦山江港,让这里再次成为海内外文化界瞩目的焦点。

    一只仙鹤、一篇铭文、一幅书法圣品!千百年来,《瘗鹤铭》牵动着多少海内外文人墨客的神经,焦山之麓,年复一年迎接着朝圣的书法爱好者。2008年秋冬之际,一支水利工程队开进了焦山江港,让这里再次成为海内外文化界瞩目的焦点。

    这当然不是一支普通的水利工程队,他们的船上不仅有抓斗和泵机,还有GPS、超声波、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这不是一次水利工程,是一次以《瘗鹤铭》落水残石为对象的严肃的水下考古行为,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水下考古,主要由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市水利投资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等单位联合进行,是把传统考古和现代水利工程有机结合的《瘗鹤铭》残石打捞行为。”谈到此次考古打捞,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玉国这样说。

    “这是镇江的一次文化打捞,同时也是一次文化的寻寻觅觅,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宣扬。镇江文化大繁荣、大进步、大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前程无比光明。”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们随着这次打捞一起,寻觅千年《瘗鹤铭》的神秘背影。

    《瘗鹤铭》的沉浮身世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途经镇江来到焦山,当他看到一对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从中受到启发,心想如果书法也能如此,一定会很好的。于是他便和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和他交换这对仙鹤,和尚答应了。一个月后,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和尚对他说,仙鹤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一只,没多久另一只仙鹤也死了,已经把它们埋在山上。王羲之听后十分伤心,登上焦山之巅,面对一抔黄土和滔滔东去的江水,挥毫写下《瘗鹤铭》以寄托哀思。谁知这一下笔就写下了一个千年“碑中之王”,被历代书法家、文人墨客推崇备至。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瘗鹤铭》有着太多的谜团期待破解:王羲之、陶宏景、六朝隐君子、顾况、皮日休……何人所书?东晋、南朝梁代、唐代……成书何时?全文究竟有多少字?究竟何时坠入江中……

    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南北二铭”的说法在书法史上由来已久。历代中外众多书法家都把《瘗鹤铭》作为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以一瞻此铭为人生幸事。《瘗鹤铭》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中的宝贵实物资料。然而今人所看到的《瘗鹤铭》,只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出的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80字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近一半文字的残碑至今仍石沉江中。唐代金山寺内有一抄经人曾信手抄录了《瘗鹤铭》全文,这也是留于后世《瘗鹤铭》原刻全文的唯一孤本,但由于是信手为之,其正确率也受到质疑。

    据记载,《瘗鹤铭》原来位于焦山西侧的峭壁上,在唐宋之际因山体遭受雷击引起滑坡,石碑就随山石一起坠入江中。直至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瘗鹤铭》露出水面,才被打捞上岸竖立在原处,引来许多人前往江中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字带走,学者们也都来研究它,《瘗鹤铭》从此闻名天下。不过,真正有眼福的也只是那一代人,因为约几十年后《瘗鹤铭》再次坠入江中,此后便一直沉在江底。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从江中捞出后,放在定慧寺山门左侧。抗日战爭时期,日寇多次上山侵扰,寺里的僧侣将石碑掩藏起来,才使其免遭一劫。现存的残石共有5块,总共93字,其中有11个字不全。第二次坠江前的拓本叫做“水前本”。如今,“水前本”是国家一级文物。

    千余年来,伴随着坠落、破碎、捞起,不断损失的《瘗鹤铭》的身世越来越扑朔迷离,《瘗鹤铭》残碑的考古打捞也因此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古勘探。当时全是人工操作,发现了疑似《瘗鹤铭》铭文的“欠”、“无”二字,目前列放于焦山碑林的廊墙中。

    “大字之祖”的无上尊崇

    《瘗鹤铭》自宋代被发现以来,备受书法家推崇。历代书家对它都有很高的评价。“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更是推崇备至,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大书家曹士冕称“瘗鹤笔法之妙为书家之冠冕”。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龚自珍也对它大加赞赏。甚至有人称为“仙书”。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焦山读书时,曾与《瘗鹤铭》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板桥体的创立与其不无关系。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书法家良宽取法《瘗鹤铭》而成为一代宗师,并影响了日本书道的进程。焦山也被称为书法之山,每年都有崇拜者来此朝圣。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指出,《瘗鹤铭》书法古朴自然,潇洒奇逸,对研究中国书法碑帖融合的创作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作为摩崖石刻,《瘗鹤铭》既有帖学的流畅,文人的气息,又有北碑的气势和开张,更见用笔篆籀古法,是碑帖交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同时,它是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产物,既有隶书的厚重古朴,又有楷书的端庄和规范,是研究书体在演变中的重要资料,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书法史地位。

    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曹秉峰介绍说,在书法发展史上,《瘗鹤铭》是字体由篆、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瘗鹤铭》的书法艺术代表了南朝的书法面貌。虽然它已经是成熟的楷书,但仍能从中看出楷书发展过程中的篆隶笔势的遗意。它是我们研究书法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历代书家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范本。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瘗鹤铭》摩崖石刻是上接魏晋、下开隋唐楷书风范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曾发挥过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作用。

    时逢盛世的考古打捞

    时逢盛世,北部滨水区工程建设全面实施,《瘗鹤铭》落水的位置正在内江清淤范围之内,这给寻找《瘗鹤铭》残碑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经国家文物部门审批,由市文化和水利部门合作开展的《瘗鹤铭》残碑水下考古打捞10月8日上午正式启动。此次历史上最大规模、技术手段最先进的考古打捞,能否获得已沉埋水底千年的《瘗鹤铭》残字?有无成功拼出《瘗鹤铭》全文的可能?可否解开《瘗鹤铭》的诸多谜团?

    挖泥船、打捞船、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让此次考古打捞工程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打捞有着明显的不同。据介绍,相关各方经过多次查勘和研讨,针对焦山西麓江滩水位较浅,配备的一艘60-100T的打捞船无法开进《瘗鹤铭》残石估计落水点的情况,目前先由一艘挖泥船通过挖泥打开一条航道。打捞船紧随其后,待航道打通后,第一步先将目前估计落水点可见的江面几块巨石吊起,并进行考证。如无重大发现则随后以估计落水点为中心,以向南250米、向西80米-100米、向北250米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考古打捞。在打捞过程中,将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包括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等诸多现代探测技术。挖泥船根据考古要求分区分层作业,抓起来的泥石将在驳船上进行过滤、筛选和刷洗;对于发现的大型疑似石块,将由潜水员进入水下作业,将石块进行捆绑,由打捞船打捞上岸。所有打捞上来的石块都将由现场考古人员进行初步辨认,归类研究,并做好相关定位、记载等工作。

    驻守现场的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李永军介绍说,此次《瘗鹤铭》打捞工作,也属于水下考古的范畴,但是与以往大家所认识的水下考古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此次打捞工作的主要对象不是船只或船上的古物,而是焦山摩崖石刻《瘗鹤铭》的残损部分;其次,此次打捞主要的工作地点是在焦山摩崖石刻临江一侧100米范围内,而不是大家以往认为的在近海附近;第三,由于此次《瘗鹤铭》打捞是在江滩附近,使用的设备就是挖泥船和打捞船。虽然此次《瘗鹤铭》打捞水下考古工作体现出了与以往水下考古的不同之处,但是这也是我国水下考古技术与内河打捞技术相结合的首次尝试,为我国水下考古领域向近海以及内河方面拓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李永军表示,这是长江里进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行为,内江的水下考古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有效经验,有着特殊的难度。首先是《瘗鹤铭》本身的神秘,其形成及坠落的年代等方面的情况记载就很不完善,落石定位难度不小;其次是千年来地形、河道的变化较大,而相关水文资料不详;另外,由于焦山摩崖为石灰质岩石,耐腐蚀性较低,经流水冲刷,出水岩石上印痕的辨认工作也比较难,考古打捞工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焦山西侧峭崖下有很多滚落的巨石,历次打捞都限于人力未能翻开辨认,此次现代化大型机械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对于《瘗鹤铭》残石我们是有理由期待的。另外,自宋代开始,在《瘗鹤铭》摩崖的旁边,有不少后人的题记,有的题记也与《瘗鹤铭》一样脱落江中。即使打捞不出《瘗鹤铭》,与之相关的题记也许会成为解开《瘗鹤铭》之谜的另一把钥匙。”焦山碑刻博物馆馆长丁超对此次考古打捞持有明显的积极态度。他表示,此次考古打捞,获得成片的《瘗鹤铭》铭文、获得个体的铭文残石的可能性都存在,也可能一个字都捞不到。但是,无论打捞结果如何,这一盛世壮举,都将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堪称是一次绝好的宣传镇江、宣传焦山碑林、宣传合作单位的良机。

    打捞日志牵引关注目光

    在我市知名网站“镇江网友之家”的论坛上,由打捞方有关人员写的打捞日志很快成为置顶热帖,网友们纷纷跟帖支持,对这次《瘗鹤铭》考古打捞行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浏览打捞日志和跟帖,我们可以清晰触摸到打捞的每一步艰辛和惊喜。现摘录整理部分日志,以飨读者:

    10月15日上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来到焦山碑刻博物馆,对打捞《瘗鹤铭》事件进行新闻报道。在清淤深度到1.5米至2米后,焦山《瘗鹤铭》残石考古打捞进入考古地层第一层,发现多块疑似残石。

    《瘗鹤铭》残石考古打捞工作自8日开工清淤以来,工程队每日清淤约20船,几日后打捞船进入考古中心区。14日开始不断捞出大大小小的石块,15日从淤泥中挖出数十块石块,有的棱角锋利,有的已被江水冲刷得圆融了。经过清洗,考古工作者依次辨认,发现多块疑似《瘗鹤铭》残石。在考古打捞工作中,还发现了残损的瓷碗、陶罐和长砖。瓷碗纹饰考究,碗壁上有中国古典人物故事图案,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瓷碗断代可能在明清至民国。在焦山摩崖石刻上方的山顶上曾经在元代建有一座宝塔,后来历经风雨坍塌,长砖可能是滚落江中的塔砖。瓷碗和陶罐从何而来,专家们有三种意见。一说是焦山僧侣的生活用具,残损后丢入江中。另一说是江中渔民用的。还有人认为这里曾经是主航道,20年前还有上海至武汉的客轮经过,很可能是船上的乘客丢入江中的。考古人员在打捞船上拍摄了图片,发布在网上,希望社会人士能够帮助辨认这些物件身份,并提出建议。

    根据《瘗鹤铭》诞生历史年代以及落石发生时间推测,专家们预计考古工作必须在中心区域下挖15米,也就是七八个考古历史地层,才可能有所收获。这项工作显得有些漫长,因为从发现石块开始,要经过清洗、辨认、标记、搬运等阶段,这些工作可能会降低挖掘速度。

    10月16日、17日,打捞船进主作业区进行清淤打捞。考古人员一一辨认清理,发现不少有人工痕迹的石块,但至今没有发现字体痕迹。……打捞船捞起一块巨石,在其较平整的一面上有七八个楔形凿窝。凿窝并不大,每个长宽约有三五厘米,间距也不长。经测量,巨石约长1.4米、宽0.8米、厚0.7米,专家们初步估计约有两吨多重。对这块巨石的来源,专家们初步估计是从山体上断裂滚落江中的。凿窝显示出当时的取石工艺。

    10月22日,考古打撈进入考古第二地层,打捞出带有人工痕迹的物件,其中包括一尊头部残缺的彩绘塑像和半块带有近10个字的残砖。

    10月23日,有了新的发现,有疑似青铜剑和有字青砖。

    10月24-26日,央视工作者在考古现场继续拍摄。最近又打捞出古代炮弹、古代铜钱、花纹瓦等。

    11月1日,代市长刘捍东、副市长王萍等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赴瘗鹤铭考古打捞现场视察。

    11月4日,打捞出了铁剑、陶钵、陶罐残片。

    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市委书记许津荣、代市长刘捍东等省市领导陪同下参观焦山碑林瘗鹤铭陈列时,听取了瘗鹤铭考古打捞的情况汇报,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打捞仍在继续……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字 寻觅 千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