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怀念我的老师王策三

    时间:2020-09-08 07:52: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策三老师离开了我们。他谈笑风生的身影和奕奕神采像电影一样,反反复复地在我的脑海中放映。27年来,王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关爱、启发、鼓励与帮助,相处的许许多多场景、画面、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心里一直尊敬他,感激他,非常想念他!

    王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妻子读研究生时的教学论研究专题课教师。他是新中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著名教育理论家,1985年出版的《教学论稿》是教学论学科首部全国高校文科教材,教育系学生的必备书,已成为经典教材,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影响深远,有口皆碑。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第一次读到《教学论稿》时,觉得非常亲切,耳目一新。书的内容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条分缕析,文字极其有特色,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1990年3月,全国统考研究生成绩公布后,我的总分和专业成绩都是第一,立即从江苏淮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赶到北京,第一次拜见了王老师。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晚上7点多,我按了他家门铃后,开门的是一位和蔼的老先生,笑容可掬。他客气地请我进屋,这让我忐忑紧张的心放下不少。他详细地询问了我在南京师大学习和在淮阴师专教书的情况,基本上是他问我答。谈话结束时,他给我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你为什么报考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二是谈谈对教学论的认识,希望我好好考虑,写好后第二天晚上交给他,可长可短。第二天晚上,他边看我的作业边不时点头,面露微笑。看完后,他说:你可以回去上班了,等通知吧。他把我送到门外,我满心欢喜地走出他家。就这样,我如愿成为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后来,我时常想起这一幕,觉得自己很是唐突,与王老师素昧平生,只是到北京后给他打了个电话,就直接去他的家里了。这也算是一种师生缘吧。

    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们经常能见到王老师,有时一周几次。他的学识、品格、修养,令人羡慕、敬佩、敬仰。王老师对研究生的教导因人而异,严格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或语重心长,或热心鼓励,或严肃批评,或循循善诱。我体会最深的是他的榜样示范影响,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相处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他的学问魅力与人格美。

    王老师讲授的教学论研究专题研究生课广受欢迎。有一次在课堂上,他讲到对待不同学术观点争论应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简单化,要辩证地看待对方,与人为善。有的学生听到与人为善这句话时发出笑声,他很诧异。课后,王老师找我,要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听到与人为善这句话时会笑。我解释说,他们是会心一笑,他对此将信将疑。我说,也有另一种可能,有些人批驳对方时,习惯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会考虑到与人为善。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术批评对理不对人,尊重对手是常理,绝不能搞人身攻击。

    教育名著选读是研究生必修课程。王老师让我自选著作,先泛读后精读,读懂读透,并提交一篇读书报告。我选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布鲁纳主张中小学广泛使用发现法,领导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但因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很快被迫停止。王老师很重视对布鲁纳领导的课程改革运动研究,多次在自己的论著中予以介绍、评价,认为这场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研究总结。我记不清把《教育过程》读了多少遍,每次修改读书报告,王老师都找我面谈、讨论。他说到《教育过程》的内容、布鲁纳的观点时,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我拿到王老师批改过的读书报告,前面几稿每一页纸上,都有他用铅笔或钢笔写的评语、标注,有时稿纸上写不下,还加附页。比较多的评语是:具体的论证过程呢?摘引、理解作者的话应准确、全面,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交谈中,让我刻骨铭心的是,王老师说:“你对自己提出的看法,要有严密论证、充分说理,不能简单宣布结论,结论对不对,不是你自己直接来宣布的。”他这种以理服人、春风化雨、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精神与教导方法,让我受益终生,再下笔行文时慎之又慎。非常惭愧,这篇读书报告一直到第六稿才通过。

    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期,出现了教育改革实验浪潮。全国各地教改实验如火如荼,空前繁荣,一批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者投身于各具特色的教改实验,为教育教学理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深化了对教育实践与教育规律的认识。王老師是最早关注我国教改实验并为教改实验鼓与呼的教育理论家之一。他发表了《对当前我国教学实验的教学论思考》(1987年)、《教育实验评价标准探讨》(1990年)、《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1992年)等一系列文章,倡导要高度重视教改实验的开展与研究总结,爱护和尊重实验者的首创精神和奉献精神,保护改革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希望把改革实验与理论研究融为一体,推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他认为,教改实验者创造了不少各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模式,将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受王老师学术旨趣、治学精神和研究方向的熏陶与影响,我对教改实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把它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方向。1991年10月,王老师带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实验学术讨论会,让我们实际感受到教改实验者和理论工作者的热情与激情、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与献身精神,见证教改实验的蓬勃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重要影响力。会后不久,我向王老师汇报了自己以教改实验研究为硕士论文选题的理由和初步考虑,他表示认可,并提出两点意见让我再思考、斟酌:一是进一步聚焦研究的范围与问题,有的放矢;二是找好研究的切入点,抓住主要矛盾。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鼓励与点拨下,我逐渐厘清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写作的总体思路。王老师看过我的论文初稿后,找我谈了大半天,基本肯定了论文的结构与思路,帮我梳理了论文研究重点,指出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王老师还在我的论文稿上密密麻麻地进行标注、订正,写了详细的评语、意见。我的论文反复修改了半年多时间,已记不清王老师找我谈了多少次、修改了多少稿。1993年4月,王老师同意我把论文送请专家评审,之后顺利通过答辩。论文的主体内容,陆续刊登在杂志上。

    研究生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们与王老师的相处更像家人一样。王老师家是我们的聚会点、交流处、聊天室。一年到头,各地到他家的来访者很多。我们交流聊天的话题无所不包,畅所欲言。他经常拿出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新作,诚恳地请我们评论提意见。王老师的日常生活很简朴,反对讲排场搞形式。我们到他家,他都留我们在家里吃饭。王老师多次感慨,现在条件确实好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年轻时想喝酒但喝不起,现在想喝就能喝几杯。有一次,王老师很关切地问我,30多岁了,是不是该考虑要个孩子?我听到这话心里特别感动,王老师是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我说现在住集体宿舍,没有地方养孩子。他立刻严厉地批评我,说我是不是把关系弄颠倒了,有了孩子才能有房子吧!结果还真如王老师所言,妻子怀孕期间,我们就搬进了两居室,孩子于1997年顺利出生。我儿子小时候很淘气,每次到王老师家,东跑西窜。有一次看中王老师外孙小时候玩的地球仪轨道汽车玩具,王老师立刻说,拿去玩吧,不用还回来了。这个玩具现在还在我们家。2005年7月,我们几个同学和王老师一起到北戴河旅游。行前,他说先约法三章,他的所有费用自己承担。我们住在海边,每天早晨陪王老师看日出、看大海。虽然他当时年近八旬,但仍和我们一起下海,和小孩子们一起戏水,烂漫童真。今天,我们看着相册里王老师意气风发的面容,往事一一在眼前浮现,经常怅然若失、久久思念……

    在我心里,王老师既是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更是家长、亲人。他的科学精神、学问造诣、学术智慧、忠厚品格、严谨作风,将永远指引着我在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作者系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相关热词搜索: 我的老师 怀念 王策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