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0-09-08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 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以前的高职高师,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低,中小学生源紧缩,出现师范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期望。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现着师范性,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培养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无情的现实是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尽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体基层教研室设立等措施在力图改变现状,但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不感兴趣,戏称为睡觉课,是索然无味、照本宣科、只会让人昏昏欲睡。教育理论课地位远远不如英语、计算机重要,甚至不如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在校大学生很困惑,教师的职前教育究竟需要什么,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性知识、技能的增长两者的关系如何。授课教师也很困扰,提高了学历,增加了教育专业知识,但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多大变化。

    笔者以本校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一周对学生的观察,课上学生的行为表现大致有以下几项:讨论、做其它科作业、看手机、听音乐、看小说、听讲。在关于公共课的存在问题与建议调查中发现:认为学习教育学无用的有18.7%;认为划范围比较好过的有22.2%;认为开始挺感兴趣的,后来就觉得没意思的有17%;认为教师的互动较少、方法单一没创意的有33%;认为教材没意思的有9.1%。调查表明,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手段落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不接受、抵触

    目前大学课堂里还是以教师的讲演式为主。通常教师只重教学重点,或随意发挥、照本宣科,没有注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情感投入较弱,教师难控课堂气氛。

    教学评价手段落后,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结果是中学生在背、大学生还在背,与标准答案不符就是不正确。学生以应付考试的心理来学习,易产生厌学情绪。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助长了高校教师教学惰性。在评教调查中学生反映教师所作的课件大多是WORD和PPT,换句话说是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课本的电子化,毫无新意。福建南安中学语文教师洪文辉在《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一文中写道:“听多了、看多了运用多媒体播放的课件,总觉得教师快变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的再造。”

    正是这样的教学,使得讲究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结合的教育学课,变成了描述性的、电子展示静听式的学习;使得这门课实际产生的效用不大,变成了一届一届学生的重复记忆、背诵;使得学生的师范性无从体现,不过是对教育话语的熟悉。虽然学习了教育学理论知识,但教育信念没有建立。

    (二)教学内容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专业教材“数十年如一日”,“铁打的教材,流水的学生”。像笔者所在学校教育学公共课本近十年没有更换。作为80年代出版物里边很多观念和表述已经陈旧,这种教材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使用时要增加很多内容,给学生学习和课程考核时带来很多问题。新版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只专注于纯粹理念的介绍,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旧教材相比,后者文笔流畅,条例清晰,引经据典、剖析深刻、深入浅出、有丰富生动的图示、列表,前者浓缩性增强了,也板起了脸,显得枯涩干瘪了许多。过于理论,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三)传统的有用思想作祟

    学以致用思想为人熟知,也深入人心。我国现有各级师范和参与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高校往往把学生未来所教学科当做了专业,把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教育类课程当做公共课。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加大了教师培训中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已达总课程的40%以上,而我国只占6%。这种把教育类课程当做公共课的导向,引导学生也认为它们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学理论没用,这都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有用”思想在作祟。另外学生是到了大四实习才接触真实的校园生活,即便如此也只是一个虚拟的校园,两个月的接触并不能真正进入学校的核心。实习时的学生更关注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课之类的问题,因此普遍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才是“宝典”,教育理论可有可无。

    长期以来对教师专业的误解,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教育类课程曲高和寡。多媒体的滥用,浮于表面理论诠释的惰性教学行为降低学生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性的认识。

    二 提高教育质量,守住课堂阵地

    现在高等师范院校正在努力调整教师教育模式,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相融。如把各院系的中教法等教育教学类课程及人员统一到教师教育学院,学科知识由各院系各专业完成,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由教育学院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合格授予资格。今年9月3日《北京晨报》报道,全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将开始试点,教育部即将建立“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管理机制。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包括制定《中小学教室的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形成以个完整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是国家在政策上提出什么是教师的专业。为教师教育提供方向。对于该课程的教师来说,需要做的是要深入探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好的掌握课程主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有趣、有用。

    (一)改革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告诉学生学了教育学很有用,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活动没有唤醒他的愉快体验。如何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是值得考虑的。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

    因此在课程初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解决好“学了它有什么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中的公共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是增进教师专业素养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能动性,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克服一言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出大学教学的特点,重自学、重阅读,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课前留功课目的使学生做好准备进入课堂。有时学生对教师教的知识充耳不闻,真正学到的是自己想出来的,或是突然领悟的。如教育的功能一章,以前是从教育与社会、与个人关系角度阐发,一直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深刻理解好该问题有助于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像这样的问题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安排课后作业。

    要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慎重选择PPT,精心制作。恰当应用

    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探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考试考核时不光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也要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二)充实和重组教学内容,把握好内容的取舍与安排

    公共教育学内容较多、知识面广,以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为主,有些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如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在各个专业的中教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教师既要熟悉和掌握相关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要对前期课程内容有充分了解,适当取舍,在教学中避免重复。

    适度引入专业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专家尹建丽认为,教育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法。正确的理念犹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方法无论多么不同,都是有一个较为清晰地理念框架,这样遇到问题时才会明白怎么办?历史的实践证明,好的理论要发挥作用必须是与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讲理论是苍白的、无说服力的,只会让理论失去生命力。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焕发青春活力。教育理论也是如此,现代提倡教师专业化,就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结合经验、体验将一般理论个性化。高校教师多年从事研究,对理论有较好的把握,但普遍缺乏实际背景,原因大多数教师是学校直接分配,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对于学校的需要也了解不足。即使精心备课,也是东拼西凑,单纯的讲授他人的理论成果,导致把教学当做职业、工作,自己看不到教育类课程的有效性,自然也无法让学生感觉到它的有效。

    教师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熟悉教改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和学生,深入中小学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用科研促教学,用科研来体现教育类课程的有效性。一旦教师自己观念转变,透露出本身对于所教知识的喜爱和对教学过程的热忱,有意识的将科研与教育类课程相结合,不仅工作得心应手,还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指引和提高,会逐渐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行为的促进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的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对高校教师也同样重要。高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自主权,从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另外高校课堂教学少监督,更多靠自觉,除非新教师,很少有人去听课督导。如果缺乏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会变成机械重复。

    通过访谈调查获知,高校教师的反思是相当缺乏的,表现在意识上、行为上、方法上。

    理性指导下才有行为的自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反思如何安排课程,反思如何对待教材,反思如何对待观摩,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72-74

    [2]刘耀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教学[J]集关大学学报,2003(12):12-13

    [3]郑彩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培训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6):6-7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教育类 课程 高师 教学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