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体味信用的价值

    时间:2020-10-13 08:04: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个人信用制度终于在我们社会中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如何建立的?信用的价值有多大?信用的基础在哪里?中国百姓的信用存在误区吗?……本文试图为此作一初探。

    关键词:信用,制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人无信义,无以立足”;“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以及“仁、义、礼、智、信,温、廉、恭、俭、让”之类的箴言。近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也曾经出现过高风险的金融业:晋商票号繁荣,银票广泛流通,西至圣彼得堡,东达神户,其信用之好,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上海、江浙一带民营资本的发展,也曾造就了近代商业社会和市场制度的萌芽。但是,由于范围狭小,时间短暂,再加上环境的变故,它们不仅没有成长壮大,反而凋谢和枯萎了。我们对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探究且从这里开始。

    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初建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的个人的消费信用几乎没有。当时对个人贷款的准则只看是否有单位,基本上是凭借个人的单位信用和政府信用,谈不上个人信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信用卡这一金融工具开始在我国沿海城市兴起,使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然而,由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银行不得不以繁琐的手续、严格的条件来抬高消费信贷的门槛。降低这个门槛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近两年,我国政府社会都对信用问题极其关注,深刻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呼唤各种信用评估办法和权威机构的出现,终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上海资信公司独树一帜。

    1999年下半年,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我国首部借款人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对促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这项评定方法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形成十大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对申请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给出综合评价,划分等级。

    2000年7月1日,上海率先开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工作,100多万市民成为首批拥有个人债用记录的中国人。进行这项工作的上海资信公司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机构,为中国银行界无个人信用记录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上海资信公司通过与全市15家商业银行,300多家支行营业部的网络联通,已经建立了上海个人信用档案数据中心。只需花费10元人民币,在5秒钟内银行就可以查询到这100多万人中任何一位的详细信用记录。这意味着100多万上海市民从此有了自己的“经济身份证”——个人信用记录,它标志着个人信用制度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经济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我国市场规模、间接增加就业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进入WTO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可以直接扩大消费。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发展消费信贷可以减少发放无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性贷款,实现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降低信贷资金的结构性风险,可以增加真实性的消费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双活战略。有资料表明,在个人信用制度良好的国家,个人消费信贷的回报率远远高于企业贷款的回报率,并且其还贷期又短于企业贷款,在发达国家个人消费信贷已占整个银行贷款总额的40%以上。而国内这个比例却极小,仅占信贷总额的2%~3%,就是个人信贷较为发达的上海也仅在1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缺乏个人信用的必备资料,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进而导致了消费信贷领域的信息非对称状况。信息非对称是指信息只由某些特定的参与者拥有,而其他参与者不能或不容易得到相同信息资源。由于银行同借款客户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银行就会做出“逆向选择”,具体而言就是我国银行无法通过公用信息体系获得客户个人信用报告,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而不得不严格审贷,面对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却不敢放贷,直接造成了信贷效率低下。解决信息非对称的唯一方式便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通过信息中介机构调查、汇总、分析客户资信状况并及时出具个信用报告,为商业银行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以改变其信息劣势。

    对于个人而言,信用档案中金融信用的良好记录,将保证银行对你放心贷款,甚至不用任何质押;而如果你有恶意透支,赊购不还,偷逃税责或受到公安处罚等不良行为,就会作为“污点”记录在案,那你的个人信用消费面对的将是“红灯”。因此,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的名字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信用程度,信用程度越高名字也就越值钱,关键时刻就越可能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二、可以间接增加就业。个人信用制的建立,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资信机构本身。从国外情况看,创办资信公司不仅不需要国家的一分钱投入,而且能够通过有偿提供信息获取可观的咨询费用。如果某个商家想准确地知道某种商品消费人群的年龄、收入情况、资信情况、对商品需求状况,以及有无不良记录和对商品的喜好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资信公司来查询。商家只有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决策才能更准确,投资的成效性也就会更强。

    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2000年6月28日,上海以股份制方式组建了国内首家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所谓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即由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出面,将分散在各银行和社会各方面的个人信用资料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资料数据库,并为银行及社会各方面提供个人信用和信誉咨询的服务。公司投入营运以来,生意红火,每天都接到数百份业务,显示个人信用征信的中介服务前景看好。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制度基础

    那么,对这样一个非常有效的经济机制,为什么我们从前一直没能建立起来呢?这要从制度根源来探究。在宏观层面上,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对私人产权的明确界定、有效实施和保护。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对私人产权进行大规模的侵犯,其结果是公有产权的广泛普及和私人产权的几近消灭:个人的金融决策及其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除了简单的现金储蓄以外,几乎不可能发生任何金融交易,个人之间也很少发生信用往来和金融交易。个人信用以企业信用为表征,而企业信用则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国有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又是同一所有者的不同代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导致的主体产权不明,进而导致个人信用观念淡薄。而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制度保证,是对私人产权的尊重。

    具体到微观领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采用五种制度相互配合与支持:第一、实施储蓄实名制,用于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第二、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开放透明地实现信息共享。第三、建立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实现个人会计档案社会化和会计簿记代理化。第四、制定个人破产法,限定破产人在豁免债务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第五、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担保机制,由政府出面筹资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个人信用消费提供担保,转嫁个人违约风险,消除银行后顾之忧。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社会效益

    信用是履行契约行为的总称,在现代文明社会,凡是有行为能力的正常人的社会行为,均处在一种或多种约定之中,对这种约定的履行就是信用行为。是否履约和怎样履约,则反映履信度的高低。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人们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运转良好和市场信用交易健康增长的国家称为“征信国家”。在这些国家或社会中,信用机制对社会成员的规范作用往往比法律所起的作用还大:违约人失去的不仅是原来的交易伙伴,而且是整个商界的信任,并受到整个社会的联合抵制,这种联合抵制对违约方的威慑力比国家的强制力有效得多。这种制度将信用的价值财富化,使每个人都有讲求诚信的动力,而讲信用的社会成员则是社会信用的根本保证。

    在我们国家,由于信用基础的脆弱,债信文化的缺失,金融风险的防范成为主要任务、而金融发展和信用扩展成为次要的事情。不仅如此,防范风险成为抑制民间金融的代名词。于是,收紧个人的信用往来和金融交易,不允许民间金融和民间信用的发展。“无债一身轻”是我们众多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这种观念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守信行为的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人们对信用和金融的理解和认识,要么是空白,要么是肤浅的,债信文化也就不可能成为大多数人的一般思想和观念。同样,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发达的信用交易和错纵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个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债信文化的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

    今天,个人信用制度终于在我们社会中正式启动,我们应坚定地巩固它的基础——保证对私人产权的尊重,努力完善它的体系——建立各项配套法律、制度,不断地扩展它的范围——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参与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它为我们国家带来的诚实与高效、健康与繁荣。

    参考文献:

    ①张曙光:信债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评网,2002年5月

    ②王爱俭、孟昊: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策略,浙江金融,2001年3期

    ③夏业良、海闻:个人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世界银行国内客座研究项目报告,2002年1月

    ④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2002年1期

    相关热词搜索: 体味 信用 价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