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0-12-15 07:57: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外语学习者能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不会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反馈,从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多个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日语专业 “文化失语” 原因 对策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外语学习者能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外语学习者不仅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更成为中国文化的推广者、传播者,为新时代对外宣传工作做贡献。但现阶段的高校外语学习,多使用目标语国家的教材,以讲授对象国国家的文化为主。外语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很难用地道的外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在对外沟通中涉及中国文化问题时浅尝辄止,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未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推进作用。

    一、 “文化失语”现象研究简述

    20世纪90年代,有文学评论家指出随着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的 “中国文学失语症”。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最早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融在外语教学中。他发现有许多卓越的中国青年学者,即使有很高的英文水平,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也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未能很好地诠释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随后,这一现象引起了文化教育各界的关注。“母语文化失语”,成了外语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事实。[1]

    有关这一现象,贺双燕(2018)面向英语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进行了调查。周鸣(2016)面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日文表達能力进行测试并先行研究梳理。陆魁秋(1999)以本校外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非常缺乏。张友平(2003)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中,教师文化素质悬殊,缺乏中国文化知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2]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身边的同学交流的话题中有关日本的内容较多,涉及中国的话题较少,且无法自如地用日语表达。

    为了更加客观详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以本校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问题有:在与日本人交流时谈论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目前学校举办的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主要有哪些?你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取中国文化的日语表达?请用日语写出代表中国文化的词语或简单的句子。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5份。以下将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我们以大连各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300份(男生121份,女生179份),收回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经整理得出,有85.4%的学生认为在与日语留学生或日语外教交流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存在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二、“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1.教材中的“文化失语”现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日语教材。教材承载着语言知识学习、文化知识拓展的任务。现阶段全国各大高校所采取的教材主要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经典日本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高级日语系列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读览日本》等。各大教材中有关日语知识及日本文化各方面的介绍较为详尽,从日本文学、文化、日本节日、日本礼仪等涵盖内容较为全面。而无一例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几乎毫无涉及。这一点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能窥知一二。在“你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取中国文化的日语表达?”这一题项中,学生的主要回答有网络、微信文章、书籍等。由此可见,教材中的内容十分局限,且偏重日本文化,不能达到承载双向文化的要求。

    2.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完善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多数将学生的日语能力放在首位,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鲜有提及或不做出任何要求。[3]因此,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目前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中,主要开设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写作、日本文学等课程,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课程。

    在高校日语课堂,有90%以上的时间都在讲述日语语言知识、日语文化。教师们用日语讲述着日本各个节日的来历、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多种多样日本料理的做法等。以至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每每谈起日本文化都能滔滔不绝;当与日本留学生们共进晚餐时,都能用日语流利的谈论日本的明星与影视作品。但当对方问及中国的文化时,学生们虽然能够想到很多事情想要和日本人分享,却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用日语表述。据问卷调查显示,当中国日语专业学生被问到“向日本友人介绍你最喜欢的中国文化”时,几乎近九成的学生会选择像春节、饺子等简单易讲的话题,而并非自己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此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偏差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不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不全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输入输在了起点上。使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输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难以实现。

    3.学生本民族文化自信力不足

    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的巨大冲击、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情况,在新时代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对西方外来文化分析不够理性以及文化践行自觉性不强的问题。这称之为文化的不自信。[4]调查分析显示,有88.9%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前景乐观。但也有11.1%的同学认为较为不容乐观。整体来说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中国文化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但也有十分之一的同学对本文化持有不自信的态度。正是对本文化缺乏自信,才不能够承担,也不愿意承担双向文化交流的使者,致使产生文化输出能力欠缺的现象。近年来,不少年轻人愿意过“洋节”而不关心中国的传统节日。阅读外国书籍,追随外国的时髦打扮也是受到不少的追捧。文化失语,不单单是表达障碍,更是当代年轻人内心的抵触。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1.改革教材,充实课堂,将中国文化融入日语教学

    建议在教材中加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加入中日文化交流场景的会话,让学生首先了解相关日语表达。其次,可以从中日文化渊源入手,在与介绍与中国相关的某些日本文化时,可以追本溯源,同时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增强加深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次理解,树立文化自信。例如日语假名,是从我国隋唐时代大量汉字流入日本后渐渐演变形成的。之后又根据书写的不同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的书写相当于现在的草书,片假名的书写相当于现在的楷书。

    从教材和课堂方面入手,增加本土文化知识,将日语知识与中国文化有效结合;增加丰富课堂,实现两文化的共同理解学习。

    2.加强课上教学设计,提升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想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文化,并运用日语积极传播离不开老师们的努力。日语教师要通过继续进修、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斷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双重语言文化的掌控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课上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愿,努力提高学生的双向文化交流能力。

    3.丰富学习资源和课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文化输出能力

    学生当中的“文化失语”现象,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接触的学习资源不丰富。除去枯燥乏味的课本和课堂,在课下也应主动接触双向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有人将原本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转换成生动有趣的形式,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吸收。例如建立单独的期刊杂志专栏、设立公众号进行定期推送宣传、增加此类电视节目等。由此一来,学生不但能学习日语,还能掌握些中华文化的日语表达。还可以多开展并参与一些中日文化交流的活动,例如在文化祭上向日本友人展示介绍中国的剪纸陶艺等手工艺;在中日友人交流会中介绍自己的家乡和喜欢的中国名胜;在文化交流演出中表演中国民族舞蹈和武术等等。让学生拥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学习的环境,有多种练习表达,展现自己的机会。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学习一门外语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多边交流的重要途径。学习日语不仅是学习日本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要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推动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是每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责任。当今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在教学中的改进提高,将中国文化融入日语教学当中,切实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将在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被消除。

    参考文献

    [1]王祺鑫.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35):236-237.

    [2]贺双燕.我国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实证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1):113-119.

    [3]周晓冰.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32-34.

    [4]范冬妮.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59-60.

    作者简介

    穆雨菲(1999—),女,河北省唐山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生,学士。

    相关热词搜索: 日语 失语 中国文化 现象 高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