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官僚阶级对广东文化的损益

    时间:2021-01-14 07:57: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若从一个阶级对文化的影响上着眼,在传统社会,可以说是工不如农,农不如商,商不如士,士不如官。而在广东这片文化后发展地区,官僚阶级的文化影响就更大。

    胡适于1935年在香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广东是中国的殖民地”。怎么理解这句话?这是站在中原文化中心论的立场上说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句话的某种合理性。一是广东确是中原地区原住民的移入地,二是中原文化一直处于优越地位,长期存在中原文化向岭南倾斜传播的现象。而这种传播,尤其是精英文化的传播,主要是由官员来主导的。

    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通鉴纪事本末》中的第八节“南越称藩”:陆贾奉使南越,南越王赵陀由于久居岭南已经忘了中原礼节,“箕倨”而坐,被陆贾好一顿数落,才满面羞惭地“蹶然起坐”,检讨说:“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他马上恢复了中原礼仪,态度也恭顺起来。陆贾对赵陀的这一纠正,既象征着在政治上对南方的征服,也象征着在文化上对南方的征服。

    在广东,除了佛教海上传入时略有不同外,中原文化一直居于优越地位,而以郡县主官及學政为代表的官僚,挟中原文化的优势来教粤民。但到了近世,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先是有一个满汉矛盾问题,后又出现中西文化的碰撞问题,官僚阶级对广东文化的损益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北人”带来的奇寒肃杀

    广东是全国反清复明的最后阵地,当地的文化精英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这既是政治军事的抵抗,也是文化的抵抗。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刚刚平定“三藩之乱”,三千八旗军开始驻扎广州,奠定了对广东的彻底统治。这时,屈大均于屡经失败之后,回到广州,闭门撰写《广东新语》。这一年,广州奇寒,竟下起雪来,这是十分罕见的。屈大均将这一景况写进《广东新语》,说“北人”入驻广州,把阴气带来岭南,才致有今天的奇寒——这当然说的不是自然之理,而是一个遗民的文化心理。他不但说自然气象,而且说的是一种文化的肃杀气象,这是一个预言式的叙述。

    若讲到广东地方文献与《四库全书》的关系,这时已是乾隆三十多年。这个时代正是清皇朝从“逆取”转向“顺守”的节点,而修“四库”这个大举措,正是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种寓毁于修、寓专制于文教的政治文化策略。从广东在这一时期的遭遇,可考察官僚阶级对一个地区文化的影响。

    乾隆为编纂《四库全书》下诏令各地征书,江苏与浙江每省采进4000种以上,江西、安徽、山东、直隶、福建每省采进200种以上,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每省在100种左右,广东仅得12种(其中由巡抚采进的4种),各省中位列倒数第二,可见当时广东文化存续的凋敝程度。

    广东巡抚采进的四种计有:张九龄的《曲江集》,湛若水的《格物通》《甘泉集》,何梦瑶的《赓和录》。就从这四部书来细加分析,也可见官员在文化建设上的功罪,可谓其功在显处也小,其罪在隐处也大。

    先说功。张九龄的《曲江集》、湛若水的《格物通》《甘泉集》都属于前朝成就,只有何梦瑶的《赓和录》属于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的“当代文化成就”。何梦瑶是雍正年间广东学政惠士奇的门生,也可以说是惠士奇督学广东的成果之一。惠士奇初到广东时,深感广东文教不兴,文士稀少。他想起汉代蜀郡僻陋,文翁作为蜀守,选士授经,作育人才,于是才有司马相如、扬雄等蜀籍英髦的出现。惠士奇认为,“汉之蜀,今之粤”也,于是下决心要做“广东的文翁”。惠士奇督学六年,果然成就卓著,史书上说,六年教泽,“郁郁莘莘,堪比江浙”。此语用词未免夸大,但俊彦济济,最优秀的被称作“惠门八子”,何梦瑶即是其一,有“南海明珠”之誉。何氏学问淹博,精于经学,还是广东的一代名医,而收入四库的《赓和录》则是一本乐律书,专门阐述康熙朝的乐律学,既有学术深度,也体现了“政治正确”。以这一件事为标志,可以说,惠士奇是入清以后第一个有功于广东文化的官员。

    那么,官僚有罪于广东文化之处又在哪里呢?广东自明末陈白沙、湛若水以来,一度成为心学中心之一,有“海滨邹鲁”之称,虽然还不能说文化已然十分深厚,但也不至于全省只有12部著作可供征录——何以至此?其实正是在“四库”征书期间,由两广总督李侍尧罗织检举,在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年进行了两次规模不小的禁毁书行动:

    他先是以“托名胜国,妄肆狂言,其人实不足取,其书岂可复存”的罪名,将屈大均的著作书版一律焚毁,还要发棺戮尸。后虽因找不到坟墓而作罢,但也将屈氏两个不识字的孙子“从宽”处斩。而与屈大均同为反清志士的陈邦彦、陈恭尹的文集也自然不予采进。

    第二年,李又禁毁澹归的文集《遍行堂集》《丹霞集》《临青去来集》《粤中疏草》《行都奏议》等系列书籍,并追究到已经死去的、曾为《遍行堂集》作序的韶州知府高纲的后人。可以推断,另一本由高纲作序的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也就只有压下不报,这一岭南杰作自然也成了澹归和尚的“陪葬品”了。

    原来,屈大均所说的由“北人”带来的奇寒肃杀,到那时才真正浮露!

    李侍尧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大吏,先后督粤三次共十八年之久,一向讲“政治贯彻”而不顾文化养育。据《清史稿》本传称,他“见僚属数语即辨其才否”,“人皆悚惧”,可以称作是“岭南文化的罪人”。李后为云南总督,因贪腐案而遭查办。

    继惠士奇之后,阮元、张之洞先后于咸丰、光绪年间主导广东地方政治,这三位学者型官员对于广东文化建设都有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们继承着陆贾南来的形象,以文翁教蜀的风范来到广东,这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兹不赘述。

    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同治年间任两广盐运使的方濬颐,他对广东教育、出版的贡献不应被埋没。方濬颐先后倡导开办了菊坡精舍,这是与学海堂并驾齐驱且由陈澧完全主导的书院。他还于同治七年,在盐项下拨款资助设立广东书局,编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继武英殿本、浙江杭州本之后的第三个“四库”版本,也是1965年中华书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阮元、方濬颐、张之洞等数代官员的努力,广东的文化成就确上了一个大台阶:開办学堂,弘奖士类;辨章学术,校雠文献,出版传播;不仅形成了“东塾学派”“九江学派”等学术流派,广东更成为影响全国的出版中心。这时说广东“郁郁莘莘,堪比江浙”,可谓名副其实。

    “海洋元素”突显后官员的文化贡献

    然而,时代的主题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于海通的因素,广东文化中的“海洋元素”令中原文化的优势悄悄发生逆转,官员的文化局限也日益突显。

    早年的总督绝大多数是旗人,他们尤其昧于大势,颟顸行政,就像蒋攸铦,长期担任两广总督,他有一个“德政”就是实施华洋对立:“请禁民人为洋人服役,洋行不许建洋式房屋,铺商不得用洋字店号,清查商欠,不准无身家者滥充洋商,及内地人私往洋馆。”这一政策,与1840年以后广东与英国之间频繁出现的“入城纠纷”有一定渊源。

    在后来的历任督抚中,除了郭嵩焘、刘坤一、张之洞、岑春煊较热心洋务之外,大多保守无为,尤其是旗人督抚像耆龄、瑞麟、英翰、裕宽等,思想就更为保守。

    而在促进广东文化开放、对广东教育转型真正起作用的,可以说是郭嵩焘启其端,张之洞、岑春煊奠其基。

    郭嵩焘于同治年间署理广东巡抚,他主持了广州同文馆的开办,并亲自手订“同文馆章程”,这是广东旧学体系之外的新式教育。同文馆馆址在当时广州市大北门朝天街(今朝天路),开始时只教英语,后来发展至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语种,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经过正规教育的外文翻译,其中有不少有贡献于中国外交界。

    其后是光绪年间张之洞督粤,他常被人提起的是倡办广雅书院、广雅书局,其实,更具开新意义的是他还兴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两广电报学堂、鱼雷学堂等一批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广东水陆师学堂成就最佳,罗致了德籍、英籍教习,教德语、测算、管轮、驾驶等专业,还礼聘学成归国的詹天佑等中国教习。这家学堂,后来成了黄埔军校的基础。

    稍后出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在办理现代教育方面,成就不凡,可惜他的政绩几至湮没。他先后开办过两广实业学堂、广东法政学堂、两广方言学堂、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岑春煊还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在现在的文明路创立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分设文学、历史舆地、数理、博物四科。这所学堂于1912年2月改名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文明路中山大学的前身。

    有清三百年间,就算是最优秀最有文化素养的官员,往往也是精于古典,而拙于西学。就算是督抚中最开明的官员,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出身科第,以儒学入仕,文化结构也决定了自身的知识局限。比如,林则徐靠广东的翻译力量,编订出《四洲志》这样的著作,他也因此被称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林则徐对外国情势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譬如他说英国人的生理决定了他们宜海战不宜陆战,就十分可笑。而郭嵩焘对西方文明有较透彻的认识,还要等他出使英国、亲身阅历西方世界之后。他在广东的作为,仅是靠其本人意识的明通而已。

    但要肯定的是,郭嵩焘、张之洞、岑春煊处于中国社会转型之初,在广东施政期间,能适应潮流,作出了与他们前辈不同的文化贡献。

    总之,一个官员施政一方,后世会以三大标准进行评价:政治标准、经济标准、文化标准。政治标准随着时代变迁,后世的评价会出现前后翻覆的改变。经济标准则因不同群体的不同利害,在当时会出现左褒右贬的差异。唯有文化标准,既大且久,它超越时代超越群体,能得到相对恒定的褒贬。有益于文化发展,有益于学术繁荣,有益于人才培养,历史将给予其华衮之荣;反之,历史的评价将如斧钺之严。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 损益 广东 官僚 阶级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