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中日韩城市外交

    时间:2021-02-05 07:5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城市外交是当前中日韩三国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考察中日韩合作中城市外交的发展动力,发现全球化、国家激励和地方主导三个因素共同推动着中日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在保持友好城市双边交往的基础上,中日韩通过建立论坛机制、搭建协作平台等形式,将友城外交推向深入,并积极发展基于议题领域的跨国城市网络,推进城市外交发展模式的完善。目前,中日韩城市外交在加强沟通、完善全球治理、塑造区域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受制于东北亚政治局势以及城市外交本身的限度。加强在观念、机制和能力层面的持续建设,是中日韩未来城市外交稳步推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城市外交 中日韩合作 跨国城市网络 东北亚国际关系

    【作者简介】 陈维,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D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6)01-0076-22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601005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人口占东亚地区的74%、世界的22%,经济总量占东亚的90%、世界的20%,贸易总量占东亚的70%、世界的20%。 三国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还将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为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增添动力。在三国合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增多,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中日韩发展地方政府(城市)之间交流的动力是什么,有何一般性与特殊性?中日韩合作中的城市外交有哪些模式可供选择,运行效果如何?在中日韩的合作框架中,城市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未来发展态势如何?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中日韩城市外交的动力

    (一)关于城市外交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

    城市外交的兴起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行为体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在内的次国家行为体日益活跃于国际关系舞台,并因其前所未有的参与广度和深度而备受瞩目。 城市外交作为全球化进程中地方和全球连接的重要纽带,日益受到关注。

    关于城市外交的定义,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是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罗吉尔·范·德·普拉伊吉姆(Rogier van der Pluijm)和简·梅利森(Jan Melissen)的广义定义,即认为“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该界定认为城市外交活动的领域涵盖了安全、发展、经济、文化、网络和代表(representation)等领域。 中国学者则更倾向于认为,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性质上属于半官方外交,具有从属性、中介性等特点 ,是“城市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在中央政府的授权和政策指导下参与国际交往的活动”。

    理解城市外交的动力机制,全球化和地方化是两个关键的维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重构了中央与地方、强制与自由、等级与平等、秩序与离散等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核心命题,也冲击了人们对于这些关系的认知框架,消解了传统的主权概念,开始注意到国际政治呈现的无序化、分散化和碎片化趋势,认为“地方”和“全球”分别从次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分享了国家的政治优先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全球化并非只是被动地回应,而是通过积极参与被称作“再地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进程重新绘制国际关系的图景,发展出自身的外交身份和实践,使随地域配置的稀缺资源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中发挥日益增长的作用。 伴随此类现象的增多,国际关系学界开始承认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间的联动关系,探索国内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内的一些研究也从建构主义视角探讨地方政府和城市的国际身份的形成,城市作为国际行为体的指标因素,城市的自我利益、国家利益、国际利益对其国际行为的影响,以及城市的国际行为与国家行为的关系特征等。 这种全球—国家—地方政府(城市)的层次分析为理解城市外交的动力机制提供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二)中日韩城市外交的动力

    中日韩三国之间地方政府(城市)层面的交流由来已久。可以说,中日韩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地方先行的传统。中国地方对外交往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正是得益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友城外交成为中国友好城市工作的起点。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后,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开始活跃起来。在日本神户市市长、日中友好体育恳谈会顾问宫崎辰雄率日中友好青少年访华团到访中国期间,周恩来总理会见了宫崎辰雄市长,欣然同意其加强中日港口合作的提议。随后在廖承志等人的推动下,1973年6月24日,天津市和神户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这也是中国对外缔结的第一对友好城市。 此前,日本横滨曾在1971年中日恢复邦交前致函中国国务院,希望与上海市发展友好城市关系。在神户市与天津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推动下,上海市与横滨市在1973年11月30日结为友好城市,由此掀起了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的热潮。西安与奈良和京都、上海与大阪、南京与名古屋等先后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国缔结友城的数量更是迅速上升。

    相关热词搜索: 韩城市 中日 外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