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台湾女诗人涂静怡及其《秋水诗刊》

    时间:2021-02-23 07:54: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台湾著名女诗人涂静怡在台湾众多诗人中,是广为两岸诗歌界人士所熟知的一位。她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出过多部诗集,并多次获奖。她的作品在大陆诗歌界颇获好评。诗评家认为,她的短诗有一种写意画的韵味,既悦人眼目,也给人启示和回味。她的诗如明净的长天,如澄清的秋水。她担任《秋水诗刊》已有三十多年,这是一个具有唯美、抒情、清新、质朴的诗刊。1987年起开辟“大陆诗人作品欣赏”专栏,已发表五百多位大陆诗人的作品。涂静怡还多次组织诗友前往大陆各地参观、访问,与当地诗歌界人士进行座谈,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涂静怡;诗歌创作;秋水诗刊;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9)3-0022-05

    自学成才的女诗人

    台湾著名女诗人涂静怡在台湾众多诗人中,是广为两岸诗歌界人士所熟知的一位。长期以来,她不仅从事诗歌创作,而且主编《秋水》诗刊,积极为推动两岸诗歌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涂静怡,台湾桃园县大溪乡人,1941年2月28日出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诗人。她家境贫寒,靠半工半读完成中、小学。曾在台湾林务局、邮政局工作,后又在台湾司法官训练所任聘,2001年退休。1968年12月在《新生报》发表处女作。1974年与台湾著名诗人古丁(已故)、绿蒂共同创办《秋水》诗刊,任该刊主编至今。该刊现已出版一百多期,拥有广大读者,虽然屡经坎坷,但仍坚持不懈,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少数诗刊之一。

    自从1975年9月,涂静怡出版《织虹的人》算起,已经三十多年了,除了出版长诗《从苦难中成长》、《历史的伤痕》外,还出版了五本诗集《饮水思源》、《秋笺》、《画梦》、《紫色香囊》、《回眸集》。最近又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涂静怡短诗选》,以及诗话集《怡园诗话》,散文集《我心深处》、《师生缘》等十多册,称得上成果累累。她的作品在大陆已有四种版本:《秋笺》(花城出版社)、《画梦》(北京大学民族学院出版社)、《缱绻过后》(春风文艺出版社)和《静怡散文集》(黄河文化出版社)。她的作品在两岸都有广大读者,也受到众多评论家的好评。

    如她近年出版的《紫色香囊》。这是一本情诗集,其中收有一些短小精炼而风格明快的小诗,是诗人对人生真情地吟唱。如《爱的诠释》,写道:“至深的爱/是不回首/不罢休/不标句点的/一种矜持/且以无言诠释/内心世界的/爱与憎”。这首如晶莹珍珠般的短诗,不仅是诗人对爱的注解,也是对爱的理想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充满真挚的感情。在这本诗集中的《紫色香囊》一诗中,作者又这样写道:“远离丑陋的品行/摒弃贪婪的目光/只把感恩的好心情/收入/惜缘的紫色香囊”。这表明她写诗重在纯情的抒发。我们知道,这位女诗人历尽了人间的种种苦难,依照人之常情,她的诗应是充满愤恨哀怨之气,可是从收入这本诗集中的一些诗篇来看,作者在历经沧桑之后,却仍保持一种对人生美好的期待,一份开朗温和如春的天真之情。这正是她的诗作的可贵之处。由于涂静怡始终怀有这种对人生美好的理念,所以她的作品能以至情来感动读者。

    作品在大陆诗歌界获得好评

    涂静怡的作品,在大陆诗评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诗评家古继堂早在1990年出版的《台湾女诗人三十家》一书中,就曾对涂静怡的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涂静怡虽然写了两部长诗,……但比较起来,她的短诗却比长诗更清丽耐读,《生之喜悦》短短的篇幅便将新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诞生的冲壳、展姿和意义,描绘得清新可人。《你说的》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情人在热恋中那种幸福缠绵的情景。”因此他认为:“涂静怡的短诗颇有一种写意画的韵味,既悦人眼目,也给人启示和回味。”

    诗评家古远清在其《秋水长天共一色——读涂静怡的诗》一文(收入《台港澳文坛风景线》一书)中指出:“涂静怡的短诗,没有长江的壮阔,没有黄河的浩瀚,但有小溪的自如恬淡。”他也认为:“涂静怡曾写过《从苦难中成长》、《历史的伤痕》等长诗,但比较起来,她的《秋笺》中的短诗更显得清丽耐读。”像《送行》的末尾“要走/说是为了点燃另一盏灯/无奈的我只能/只能把那背影塑成/一首小诗/天长地久/日夜牍吟。”这首爱情颂歌,用表面平淡却含蕴深厚的句子,将抒情主人的多少深情蜜意写得韵味悠长。这种不要镶金嵌玉而洗尽铅华淡秀生姿的语言,真是如明净的长天,如澄清的秋水。

    老诗人屠岸在其《“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山滩”——读(涂静怡短诗选)一文(见2003年4月15日《文艺报》)中说:“静怡的诗,是婉约,是缠绵,有谦逊,有宽容……但是她并非软弱,并不随波逐流,更非无根之水,无源之水。”他举出她的短诗《墙》,认为“这里体现的是柔中的刚,棉里的针,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力量”。他还指出:她承受着长期的、难耐的孤独,然而为了追求一种纯洁、一种高尚、一种神圣,她奋斗,拼搏,坚韧的前行,她的《流星》写出了自己的抱负:

    那年,我们都还年轻,幻想着自己的生命/有一天/也能够像天上的流星/羡慕那纵身一跃/旋即消失的豪情/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久暂/只要尽情。

    屠岸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她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感悟:“百年人生,在宇宙间只是一瞬,宁可一搏而死,决不碌碌偷生。”

    又如老诗人木斧在其《涂静怡(紫色香囊)读后》(见2001年6月《银河系》)一文中这样评论道:“诗集中一些短诗短小精炼,风格明快”,“这些(诗)都是对爱的注解,对爱的追求,也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清纯,一种圣洁,不渗任何虚情假意的千金难买的纯情。”木斧认为,她的那首《爱的诠释》所要表达的是:“爱是内心世界爱与憎的流露。这种至纯至洁的爱的境界的追求,必然表现为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关心和热爱。”而“《紫色香囊》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对于人生真情的吟哦。真挚的感情是诗的生命,涂静怡的诗,是淡淡的带着忧郁的美好真情的流露,她的诗是情意绵绵的动人感人的诗,是完全摆脱虚情假意的诗”。

    长期以来主编《秋水诗刊》

    《秋水》是在1974年由涂静怡和她的老师古丁共同创办的,并由她任主编。1981年古丁因车祸逝世,《秋水》由涂静怡和绿蒂继续办下去。直到第60期方改为同仁诗刊,仍由涂静怡任主编。在她的主持下,《秋水》成为一个具有唯美、抒情、清新、质朴诗风的诗刊,不仅在台湾诗坛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受到海内外诗人们的关注。如香港著名诗人张诗剑(《香港文学报》主编)在其《秋天·秋水》一诗中就这样地表示赞赏:“春寒太潮湿/夏阳太炎热/冬霜太冰冷/只有秋水/最温暖/最柔静/最静怡,清清爽爽/飘逸轻盈的/都是诗歌。”在诗中他还刻意把涂静

    怡的名字也镶嵌了进去。这首诗寄寓了同为诗人同是主编的一份深情。

    《秋水》办刊宗旨如发刊词所说:“诗艺术之无限,正如北河之无涯;以我们数十年所为所见,也不过是泾流之实而己。”它所追求的是“使一份诗刊更为单纯些,只为开辟一块干净的园地,供爱好诗的朋友作归隐式的吟哦,在宁静中享受诗美的人生,将名利放逐于诗国之外”。该刊三十余年来以呈现艺术美、生活性、亲切感而形成自己的特色。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接着是两岸开始文化交流。《秋水》诗刊从第60期起开辟“大陆诗人作品欣赏”专栏至今不缀,每期都有。已有五百多位大陆诗人的作品在该刊发表,这是一个为数不小的数字,地区涵盖大陆各个城市,连西藏都有。其中大都为中青年作者,也有享誉诗坛的老诗人。该刊除发表两岸诗人作品及诗论外,还以相当篇幅刊登诗评及诗人往来书简。《秋水》诗刊现已出版了四部诗选:《盈盈秋水》、《悠悠秋水》、《浩浩秋水》、《泱泱秋水》。

    办刊物,尤其是同仁刊物,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每期要审稿、发稿、校稿,跑印刷厂,搞发行、寄刊物等等,还得设法筹措出版经费。在出版《秋水》的过程中,涂静怡得到同仁们的多方面的帮助,其中有社长、发行人等。社长林龄也是一位资深诗人,1960年即发表作品。《秋水》曾为他出版过诗集。他热爱诗而且为人慷慨,担任《秋水》社长后,大力支持《秋水》的任何活动,特别在经济上给予很大援助,不用涂静怡操心。副社长雪飞是位医生,也是诗人,擅长于叙事诗创作,出版过长篇史诗。《秋水》的理念吸引了他,使他能分担一些责任,由于他的杰出工作,曾荣获新诗学会颁发的诗运奖。《秋水》发行人绿蒂,亦是台湾诗坛老将,因为从事出版业,所以,《秋水》从创刊号起,所有排版、印刷以及美工方面的作业,一直是由他的公司来承担。在《秋水》的同仁中,风信子也是涂静怡称颂的一位。有一天他前来取走新出版的《秋水》,出门时,外面下起大雨,他忙从机车后座取出雨衣,但没有穿在身上,而是用雨衣把《秋水》包将起来,自己淋着雨骑车而去。这一情景使涂静怡深深为之感动。《秋水》正是靠着这些热心人,摆脱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坚强地生存下来。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是《诗·小雅·伐木》中的一段话,后因以“嘤鸣”比喻为朋友间的同气相求。《秋水》正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形成一股亲和力,吸引力,吸引了许多爱诗的人。有的人是在涂静怡帮助下写起诗来的,如赵化即是一例。他本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从事出版业三十多年,为无数诗人出版过精美的诗集,自己却没有出版一本。于是涂静怡便鼓励他写诗,后来他的作品不仅在《秋水》发表,而且出了诗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的人则是一度停笔后,在涂静怡的关心下,重新拾起诗笔来,如灵歌就是。他是位企业家,早年写过诗,后来由于一次车祸右腿骨折,加上女友突然离去,心灵受到严重创伤而告别诗坛,专心致力开创事业。后在好友鼓励下重新写诗,在《秋水》发表。

    彭捷这位旅居加拿大的女诗人,一度诗笔停顿,心灵溺于浊水之中,是《秋水》给予她心灵的滋润。在涂静怡的关怀下,重新又拾起诗笔,作品在《秋水》不断发表。而当《秋永》濒临停刊之际,涂静怡又患上严重颈椎压迫神经的病、心情极度悲伤的时候,彭捷则不断写信表示关怀,对她进行开导,引她走出生命的阴霾。这个事例也充分表明,作为一个诗刊的主编和作者相互间的支持是多么可贵,合上中国一句话:“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组织诗刊同仁访问大陆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大陆诗歌界进行交流。涂静怡还多次组织《秋水》诗刊同仁前往大陆参观、访问。1991年冬天,涂静怡应大陆著名诗人雁翼邀请,与另一位女诗人雪柔(当时也是《秋水》同仁)结伴第一次踏人大陆,从武汉——上海一杭州——苏州一路游览至广州。在武汉结识了诗评家古远清以及其他诗人,在上海接受了《中国诗人》主编黎焕颐的热情接待,在广州见到了出版涂静怡的大陆版诗集《秋笺》的花城出版社总编辑、诗评家杨光治等。她们在各地还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有感于大陆诗友的热情,1993年《秋水》创刊20周年,涂静怡选择在大陆三个地区与诗友会见,分别是哈尔滨的呼兰(肖红故居)、北京和西安。每到一处总有来自各地的诗友前来,相聚在一起切磋诗艺。如在北京时,浙江女诗人顾艳就从杭州乘坐24小时的火车赶来会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谢冕所长还特地为她们举办了“诗歌座谈会”。著名诗人、学者杜国清、白舒荣、刘湛秋、邵燕祥、古继堂等人都参加了这一活动。北京大学民族学院出版社还为她们出版的三本书(雪柔的《春旅》,涂静怡的《画梦》、《盈盈秋水》大陆版)举办签名售书。这种热闹情景是她们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在西安,参加诗友联谊会,不仅有当地知名诗人,还有特地从武汉、南京赶来与会的诗友。十三天三个定点的活动盛况,使涂静怡和她的同仁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98年7月,《秋水》创刊100期,涂静怡及其《秋水》同仁,应蒙古鄂尔多斯文联的邀请前往该地访问。当她们一行到达呼和浩特机场时,一大群来自不同地区的《秋水》诗友前来迎接。其中有来自香港的女诗人,还有来自山东、安徽、云南、南京、成都的诗友。有的乘飞机来,有的坐火车来。有一位青年诗人从江苏东海出发,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才来到这里。在“联谊会”上,有的诗友即席创作,有的朗诵了自己的作品,诗人们热情洋溢地交流创作经验。最后一个晚上,还与当地诗人举行了“惜别晚会”,依依告别。

    2001年8月,《秋水》创刊27周年,涂静恰又率领《秋水》同仁,应云南大理文联邀请,前去大理访问。在这期间,在风光明丽的大理举办了“诗歌座谈会”。会议由大理自治州主席杨信全、大理州文联主席尹明举、《秋水》诗刊发行人绿蒂共同主持。出席会议的除《秋水》同仁外,还有香港、大陆诗人共五十多人,可说是两岸三地诗人一次盛会。在会上有的畅谈诗论,有的评论诗作,有的朗诵诗歌。会场的气氛热烈而融洽。会后,大家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等名胜。其后,《秋水》诗刊第111期辟有“云南行”专辑,发表31篇诗作,表达了诗人们这次云南之行的美好感受。

    2002年8月13日-24日涂静怡率领《秋水》同仁,应新疆石河子文联前主席《绿风》诗刊主编石河的邀请,访问新疆十二天。因新疆的幅员大,每天车程都在10小时以上,虽然很辛苦,但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当地文联出面接待,感到很温馨,觉得一生中能走一趟新疆,目睹塞外风光,是终生难忘的事。

    近年来,涂静怡也多次前往大陆,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2006年7月18日~23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11届“国际诗人笔会”,与来自世界各地区一百多位诗人欢聚一堂。她在这次会议中,也会见了从北京等地前来与会的一些诗人。

    涂静怡曾经这样描述她来到大陆后与诗歌界同行交往的感受:“同是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血浓于水’的感受;那种诗友与诗人之间,……见面都能够坦然相对,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谊,……那种的感觉,在台湾是没有的。”(涂静怡:《二十年来》、《秋水》诗刊,第108期)

    美梦成真:建立了《秋水书屋》

    长期以来,涂静怡“一直有个梦想,想在有生之年为《秋水》找到一个归宿,就是一处可以藏历年来出版的《秋水诗刊》以及《秋水》所编的诗选,笔记书和诗集”。原先涂静怡理想中的《秋水诗屋》的构想比较庞大,希望在大陆觅得一处风景秀丽的庭院式建筑。她曾去了云南一趟,看上了位于苍山洱海畔的“台湾村”,但那是太遥远了,搬运书籍,整理资料和管理都有不便,于是改变主意,不如就在台北近郊,找一个20-25坪的雅房,以便就近随时补充和管理。

    在涂静怡设想中,“‘秋水书屋’除了有一大间展览室,供收藏《秋水》所有的出版品之外,也同时会收藏《秋水》诗友的手稿、书简、照片以及哪一年和《秋水》结缘,哪一年开始在《秋水》发表作品等等的一个档案。也要有一间房间,以‘和室’的格式来装潢,便于《秋水》的诗友——海外的、大陆的、或本地外县市来台北的朋友,可以不用花钱住旅馆,可以暂时借助‘秋水书屋’的客房,我们会很用心去布置,使‘秋水诗屋’充满诗意”。

    有了这一美好的构思,接着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将其能够实现。涂静怡“已打听过了,这样一间屋子。约需新台币250万(不包括装潢)”。这笔经费如何筹集呢?她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我们想征求100位赞助人来帮助我们付头期款。您只需一次捐助一万元(当然越多越好),或美金300元,港币2500元,您的大名将永远以‘赞助人’的名义,每一期刊在《秋水诗刊》上,而且,每一期都会赠送《秋水》给您,‘秋水书屋’成立时,您的大名将永远镶刻在‘秋水书屋’内。”涂静怡认为“这样美丽的‘梦想’,需要有心人慷慨解囊来帮助,有了头期款,我们就有希望‘美梦成真’,其余的贷款,我们将设法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支付。”

    当涂静怡将筹建“秋水书屋”征集资金的公告,于2002年4月在《秋水》上刊出后,很快就获得人们热烈的响应,特别受到《秋水》诗友的积极支持。不仅台湾的诗友们踊跃赞助,而且远在美国、新加坡、香港的诗友都先后汇款来,大陆方面如老诗人屠岸、木斧等人都慷慨输银,令人为之感动。《秋水》也不断刊出赞助人的名单,很快达到了目标。涂静怡在经费已有着落的情况,选好位于台北新店市捷运局大楼第16楼建立“秋水诗屋”。这里交通十分方便。建筑面积虽然只有十七坪,但屋内四周均装潢为书墙,不但可以珍藏《秋水》诗刊、诗选、诗友们的著作、手稿、照片等,也可以作为诗友们谈诗论艺的良好场所。

    经由涂静怡精心策划的“秋水诗屋”终于落成了,并于2006年4月16日举行成立大会。《秋水》同仁以及一些诗友近百人,都相聚一堂热烈庆贺。涂静怡的理想,终于美梦成真,为诗坛树立了典范。

    相关热词搜索: 诗刊 台湾 秋水 女诗人 涂静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