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

    时间:2021-02-25 07:5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继承了余光中一贯的乡愁主题,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传统文化对该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主旨上。

    《听听那冷雨》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上最突出的是它的主旨。此文的主旨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思,作者以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很普遍,可谓历史悠久。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游子一旦离开家乡就很难得到家乡的消息,有的甚至会客死他乡,因此,思乡怀远成了文人雅士反复吟唱的主题。在古代,吟唱思乡之情的诗词很多,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对于古人思乡的原因,张全廷说:“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受‘安土重迁’和‘孝悌’观念的影响,离乡时难分难舍,埋下了日后思乡的种子:他乡生活不适意时就会滋生思乡的情绪,思乡之情难以排遣时就会寻求精神家园予以消解,文学创作自然成为文人消解此情的主要选择。”但是,余光中的乡愁却与古代文人不同,他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乡愁,他的乡愁来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是文化的乡愁。对余光中来说,乡愁并不仅仅意味着浓浓的失落感,更象征着沉沉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既承袭了汉魂唐魄,又见识过欧风美雨的中国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固守中文的根基,化用西学的经验,“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第二,表现在文章选用的意象上。

    本文所选的意象极富传统文化意味,如“杏花。春雨。江南”,这些引用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是优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作者还从汉字“雨”来分析表意文字的优越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本文最重要的意象还是“雨”。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每当天下雨时,许多人在将雨当成一种自然景象来观赏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联想。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下雨时风声雨声、电闪雷鸣交融的气势和声色,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涌动文思,所以杜甫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的诗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廊里,写雨的诗句很多,著名的如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宋曾几的《苏秀道中》、苏轼的《有美堂暴雨》、秦观的《春日》等。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所以他把“雨”这一中国传统意象纳入文章,写出这一散文名篇。

    第三,表现在多处引用古诗文上。

    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余光中先生也从中取得了宝贝。《听听那冷雨》多处引用古诗文,引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引用诗句。

    直接引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有:

    “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其中“荡胸生层云”引自杜甫《望岳》。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商略黄昏雨”引自姜夔《点绛唇》。

    点绛唇

    姜  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终南山》。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词是中国文人共同的记忆,运用得宜可以提高散文的深度,提供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乐趣。此处配合上下文意,将美国西部的干旱景象与诗词中祖国的文化山水做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旁征博引,水到渠成的功力。

    2.间接引用古文。

    “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这里化用了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这使敲在竹瓦上的雨声特别富有古典趣味,令人联想文人的雅事逸兴。这段描写虽然引用典故,但文白交错且文字自然流畅,读者即使未曾读过《黄州竹楼记》也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

    间接引用的句子还有“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这里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顺着“三番五次”而一打、两打、三打,自然而机巧地化用蒋捷《虞美人》的词句。妙的是读来让人并不觉得是刻意的人工嫁接,而是浑然天成。典雅华丽之中又带着浓浓的惆怅哀痛。

    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余光中善于从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创作素材,这使他的作品容易获得华人世界的共鸣,这是包括《听听那冷雨》在内的诸多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原文再现】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像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

    ……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着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的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

    相关热词搜索: 意蕴 传统文化 听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