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隆重揭晓

    时间:2021-02-27 07:56: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篇小说奖

    《零作坊》

    作者:迟子建

    责任编辑:章德宁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7期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

    [评委评语]迟子建的诸多作品,时常把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纯美和善良融会的生活画图,有血,有肉,有泪,有魂。她曾表白,她喜欢抒写“在温暖中流逝的美”。她曾说过:“如果‘美’离开了我,我愿意它像霜花一样,虽然是满含热泪离去,但它却是在温暖中消融。”迟子建笔下的这种美,令人神往而感动,辛酸而深思。

    在《零作坊》里,作家再一次将关爱的目光投向挣扎在现实生活底层的“贱民”,发掘他们被生活挤压扭曲却仍不失其纯朴的人性之美。虽然身为私家经营的滥宰的屠夫,但同时又大都是真正有情的人、追求诗境的人、质朴务实的人、讲信义良心的人。相对于那个腐败几乎无孔不入的现实而言,他们的心灵是纯洁而高尚的。这种卑贱却艰辛的高尚,无言地形成为对现实腐败的拷问和批判。

    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如作品所描述和交代的,“只要不伤害自己的利益,只要有钱可赚,别人的死活似乎都与己无关”。作家则是怀着满腔理想来看待现实的,相对于那个虚伪污秽的现实而言,这看似“污秽”的地方,尽管只存在于理想中,却是真诚而洁净的。在作品女主人公眼里,“这些男人虽然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但他们身上的种种劣迹,在她看来都因为不加掩饰而变得可爱起来”。

    所以,迟子建总是能在生活的幽暗角落敏锐地看到那种“在温暖中流逝的美”,她的笔触就更着意于对纯美和善良默默地同情与赞赏。她揭示现实的严酷和呼唤理想的热诚,达到了一般人想不到的高度与看不见的细微。诚如她所信奉的,“艺术是恒星,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空……艺术拯救不了世界,但它却能给人带来心底的安宁和幸福。”

    《零作坊》是真纯的艺术创造,是大美大慈悲。

    迟子建是永远的精灵的灯,给人类的心灵照明。

    《猴子村长》

    作者:叶广芩

    责任编辑:张颐雯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5期

    叶广芩,女,北京市人,满族,1968年到陕西当过护士、编辑、记者。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90年代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调入西安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一级作家,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文联副主席。2000年开始到西安市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关注生态与动物保护,长期蹲点于秦岭腹地的老县城村。

    文学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全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纪事《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称号。

    [评委评语]叶广芩是小说艺术创造的高手和多面手,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意旨深沉。其独特拿手的篇章,是“家族系列”,写清代以来北京人的家族史,精致优美,出类拔萃。她的“现实系列”,写得也是很有特色、很有力度的。此次获奖的这一篇,属于她的“生态系列”,而她心目中的“生态”,包含着人类的心态在内。

    《猴子村长》的题材,或许来自她在农村体验生活所经见过的真实事件。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到了下面变了样子:金丝猴遭一劫,遭遇更难堪境地的是老百姓,特别是那位不得不按上级指令办事,又不得不照顾村民利益的村长。若将此事简单处理未尝不可,或许成为呼吁“关注生态”的艺术成果。

    而叶广芩的构思出人意料,独特巧妙,别有深意。将建立“红军烈士”墓,跟为国家围捕金丝猴的任务连接起来,遂使内涵更为广阔而深邃。作品写出了猴子的灵性,写出了猴子的情感和坚韧;又用猴子反衬人类,折射人性的凶残与贪婪,人性的愚昧与狡诈。穿插于现实生活的关于“红军烈士”的往事,实际上形成为一种对于人性的嘲讽。

    小说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猴大战,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这场人猴大战,已经进行好多年了,有的时候是因为贪婪,有的时候是为了生存。在人猴大战中,人表现出了内心潜在的兽性,猴子反而显得非常有人性。

    人猴大战谁得胜了?也许是猴子,猴子在精神上胜利了。而人在猴子面前,显得多么猥琐。

    《树树皆秋色》

    作者:方方

    责任编辑:杨晓升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11期

    方方,女,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曾当过4年装卸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始发小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1989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已出版小说、散文集50部左右。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到庐山看老别墅》,中篇小说《风景》《桃花灿烂》等。

    [评委评语]方方的写作非常从容,她总是能举重若轻。《树树皆秋色》这个中篇,写一位并不年轻了的女高级知识分子在梦幻中的爱情。结局是凝重的,但作家娓娓道来,运笔轻松,一波三折,几曾心惊,直到最后,戛然而止,化为一道深秋的风景。

    爱情在一个矜持的女大学教授那里,是一步步被唤醒的。一个有意无意的电话,搅乱了她原本平静如水的心。开始是谈笑,这给她带来快乐。后来,就有一种先是浅浅的、后是浓浓的思念。在电话里,因对方消息中断,竟然使她茶饭无心。及至发现那个男人其实好好的活着,而且轻松调笑依旧,她的心、她的情却陡然失落了。其实,那个男人并不坏,而是她在想像中、在意念中执著于自己的沉醉痴情。她几乎要以生命去维护的“沉重”,却原来只是一场“轻松”的梦。

    方方把这一场梦写得细腻婉转,楚楚动人,深入精到地刻画出了一个高贵而单纯、热忱而孤寂的大龄女性心灵。小说结尾非常精彩,女主人公毅然挂断电话,断了这一场曾经令她死去活来的似乎真实而实则虚幻的“爱情”。向往爱情总是美的,即便只在自己心中。这也是一种人性与人生美的境界———事如春梦了无痕,唯见树树皆秋色。

    短篇小说奖

    《逃跑》

    作者:铁凝

    责任编辑: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3期

    铁凝,女,河北赵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铁凝小说集》《铁凝文集》,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散文集《草戒指》等。其中《哦,香雪》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孕妇和牛》获《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秀色》获第八届百花奖,《永远有多远》《第十二夜》获第九届百花奖,《玫瑰门》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评委评语]《逃跑》涉及到城市与农村的冲突,这是当前小说普遍关注的主题,但铁凝是从同情与平等的角度切入到这种冲突之中的。铁凝怀着真诚的敬意来书写老宋这位普通农民,老宋为了生存从农村走进了城市,环境变了,他仍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恪守着传统美德。但尽管人们都说他是好人,他的原则和美德总是在有意无意中遭到伤害。铁凝在这里揭示出城市与农村的绝对不平等的事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道德主义。小说在寻找逃路的老宋经历中,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沉重的现实性问题:我们所认可的道德原则看上去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只是为城市利益服务的,甚至连保障普通基本生存的道德底线都被忽略。铁凝再一次显示了她驾驭短篇小说的娴熟功力,叙述舒缓从容,张弛有度,不露痕迹,堪称2003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之一。

    《临渊阁》

    作者:潘军

    责任编辑:王童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5期

    潘军,男,生于1957年。安徽怀宁人氏,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文联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式》三部曲;《死刑报告》及《潘军文集》四卷;《潘军小说文本》六卷;《潘军作品》三卷。

    [评委评语]这是一篇构思十分精巧的作品,人物关系比较复杂,但作者的叙述相当清晰,梳理得干干净净。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复杂人物关系的同时,彰显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这也是篇强调精神指向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作者的批判矛头直指当下社会的虚伪风气,以有限的篇幅和精心设计的细节,深刻地揭示出真诚、诚信、说真话、求真相等这一系列涉及到“真”的道德价值已经到了彻底沦丧的地步,“临渊阁”作为一座古建筑,在小说中被赋予象征含义。这样一座古藏书楼已经消失,甚至它历史上是否存在都成为问题,表达出作者深厚的忧思。小说虽然结构严谨,但毕竟留有斧凿的痕迹。

    《王蒙玄思小说》

    作 者:王蒙

    责任编辑: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9期

    王蒙,男,当代著名作家,1934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县。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散文集、古典文学研究、旧诗集、新诗集等数十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挪、瑞、荷等二十余种文字出版。曾获得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是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2004年6月获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评委评语]王蒙以玄思小说命名连续写了不少这类精短的小说,至少已有一二百篇。《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发表的这一组可以说是其中较为精彩的一组。玄思小说充分体现出王蒙在写作上的机智幽默、思维敏捷、寓意奇巧的特点。虽然从体例上看与一般的微型小说并无差异,但每一篇确实是在“玄思”二字上做文章,因而独成一体。小说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琐事,但作品的指向并不是人生经验,而是发现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某些哲理性的思考。这种哲理性的发现实际上也考验着作者的智慧,因此它给我们带来别样的阅读期待,我们不是对人生世事感慨,而是惊异于生命、宇宙之妙。

    报告文学奖

    《老年悲歌》

    作者:曲 兰

    责任编辑:杨晓升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6期

    曲兰,女,1952年出生于武汉。1969年下乡,1972年入伍,1978年复员,1984年调入新闻单位工作。一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主要作品有《囚车开往大西北》《回归人的世界》《中国西部:历史与命运的抉择》《十八岁的数据库专家》《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等。现任《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网络管理员。

    [评委评语]这是一篇足以牵动和诱发许多人情感波澜的优秀作品。当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那些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是虽有子女却不能依靠(大多是出国定居和在外地)的老年人的生活,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乃至凄惨的情形。因为社会救助体制的不健全,因为许多子女的自私和无力,很多老年人如今生活在孤独、无助、忧伤和无奈当中。曲兰的报告,就是通过扎实的、大量的采访对这些正处于悲境过程中的老人现实生活、生存环境状况的报告。作品具有很直接、普遍的社会意义。作者对于老年人生活的担忧和深情的描述表现,十分富有感染力量。作者表现了高尚的社会道义精神和强烈的悲悯情怀。

    《4万∶400万的牵挂》

    作者:张雅文

    责任编辑:杨晓升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9期

    张雅文,女,1944年出生于辽宁开原县,农民女儿,从事过专业运动员、会计、编辑工作,现为黑龙江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玩命俄罗斯》等多部作品;编剧长篇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不共戴天》《冰雪人生》《妈妈拉我一把》《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百余集电视,其作品多次获奖。

    [评委评语]作品推出了一位有思想、有追求、忧国忧民、救死扶伤、医术超群的医学专家。作者通过对刘晓程读书求学、出国深造、回国服务三个阶段中闪光事迹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刘晓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及美好的心灵。她以自己的动人发现、动人的艺术形象打动了读者。

    作者浓墨重彩地报告了刘晓程两次辞职的非凡之举———为解除家乡人的病痛离京返乡;为挑战旧体制实现梦想而舍弃高位,决心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闯出一条新路。作者着力挖掘凝聚在其中的宝贵精神,他冲破世俗的传统观念、挣脱体制束缚的惊人之举,凸现了高人一筹的人生境界,也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令人回肠荡气。

    融入了作者的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理解、钦敬、赞扬之情,并给读者以强烈感染。而她对弊端重重的现行医疗体制的抨击大胆尖锐,痛快淋漓,很具冲击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遭遇美国教育》

    作者:高钢

    责任编辑:杨晓升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10期

    高钢,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学习和研修。曾在《北京日报》《三月风》杂志、《工人日报》《华声报》等新闻机构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5年,采写过《面对民族繁衍的忧患》《战略西移:中国命运的再度抉择》《世纪末:两亿中国农民的徘徊》《荒漠化:逼近中国的阴影》《三峡能否蓄起一池清水》《粮食:中国的世纪之忧》《中国抢建跨世纪交通运输动脉》等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度报道。50岁时辞去《华声报》总编辑职务,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评委评语]这是一部思想鲜活、文字精彩的作品,其最大特点是:作者以十分理性的态度,对所遭遇的美国教育,作了大量的实感性的表述;而在这种由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引出的表述中,作者思考和比较,而比较使思考显出层次,思考使比较更鲜明。这种思想方法和表述方法,使作者在作品中的形象是思想者、思考者,而不是挑战者。这就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易于徐徐地浸润并引导阅读者。

    作者对内容的定位十分准确。美国教育并非楷模,它也是探索中的文化产物,在不盲从它的前提下,比较它和我们的大一统教育的不同乃至截然相反,才能引出并展开我们的思考。在此,作者坚持的比较,显示了它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它能使“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事物,由表及里地显示出许多体制性的问题,从而使这部以“遭遇”为题的作品,转化到思考的道路上。

    作品文字的精彩,在于它的严谨、规范和流畅,它们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而这样特点的语言,在本篇作品中,又显现出适度的雄辩性;这使全文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脱开了口语化,而呈现出演讲语言的特色。本文的语言风格,对表达它的思想,功不可没。

    新人新作奖

    《大荷嫁人》

    作者:周美兰

    责任编辑:白连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3期

    周美兰,女,1970年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1987年考入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以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工作,当过大学教师,报社记者,曾用瑞洪的笔名发表过多篇采访纪实,业余时间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大荷嫁人》是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评委评语]《大荷嫁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到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乡土文学的深刻影响。其主题内容、叙事模式、人物气质到语言风格都与传统的乡土小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看得出,作者较主动接受这种影响,并努力营造一种当代乡土小说的氛围。对于一个文学青年来说,接受前辈作家的影响,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当代许多成名作家,迄今都在接受这种影响和滋养。

    这个特点与作者所熟悉的乡村小镇结合在一起,成为这篇小说的优点,也成为小说努力塑造的乡村姑娘大荷这个人物的特色。毫无疑问,乡土小说中的女性主角都会与个人的爱情婚姻联系在一起,和一种人性命运联系在一起。大荷也没有摆脱这个模式。但我们同时也读出作者在大荷这个女性身上注入的情感,同情和理想,从而使这部与传统乡土小说很相似的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和新意。

    乡土小说也通常与地域文化的民俗风情联系在一起。这篇小说把主人公大荷的人性抗争性格放在一个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去表现,形成了一种感伤而惆怅的诗意。在风情细节的把握上,作者展现了自己扎实的文学描写功底和小说的才华。大荷这个女性形象,由此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渗透着诗一般的民俗内涵,是一个很纯粹的小说人物。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较为浓厚的感情,在艺术上下了较大功夫。这个乡村故事很生动,这个人物塑造得较为成功。

    《玻璃时代》

    作者:王秀云

    责任编辑:白连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11期

    王秀云,女,1966年6月生于河北省东光县,当过教师,之后一直从事机关工作,在撰写百万余字各类公文的同时,始终坚持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长庚》《温柔的旗语》(与人合著)等,本篇系其小说处女作。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沧州市委研究室。

    [评委评语]这是一篇描写官场女性心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城市的开发办科长林小麦,想在县级干部调整时官升一级,坐到副县级的位置上但又不可得的焦灼而无奈的心态。表现了基层女干部生存环境之艰难险恶,也反衬出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险象环生。

    也许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基层女干部的缘故吧,她对林小麦的内心世界把握得十分到位。林小麦极想升官(无论从才力、年龄、资历和工作能力各方面,她都具备了晋升的条件),但又不愿失身投靠,虽然有三次单独与赵市长接近的机会,但每一次她都逃离了。她不甘心失败,试图再作一次冲刺,然而因不愿出卖自己的身体和人格,紧守住作为女人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把林小麦这种复杂矛盾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成就。

    这篇小说虽然是作者的处女作,但可以看出,比起其他一些新人自荐的作品,还是显得高出一筹,相对成熟一些。这从故事的前后勾连,人物的前呼后应,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每一个人物在小说中都写得很到位等方面,都可以感到。略感遗憾的是,赵市长这个人物写得有些直露,稍嫌简单,多少有点漫画化了。

    《满罐》

    作者:施友松

    责任编辑:孟亚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2期

    施友松,男,1959年出生,湖北洪湖人。曾在部队当过战士、指导员、参谋、干事、学员、教员,中央党校理论部1986级硕士研究生。1995年转业,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工作。本篇系小说处女作。

    [评委评语]施友松的《满罐》之所以赢得我们读者的喜欢,主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取胜。该篇作品立意深刻,紧扣时代脉搏,以犀利的笔触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现实。

    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文风朴实无华,绝非那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空泛之作,敢说大实话。以文学为载体,叙民间之疾苦,以小说为形式,述农民之艰辛。特别是作品中第一部分,作者以小说主人公付一方之口,直抒胸襟,言论铿镪,掷地有声,读来使人有振聋发聩之感。作者尖锐指出:“一个农业大国,一年收上去农业税也就几百个亿,顶不上一个走私集团一年的走私款,而几个银行的小职员,转手间就能从国库里捣鼓走几个亿十几个亿。这是他妈的什么价值观!可惜我没有免税的权利,要有,就让农民五年不交税,历史上还有与民休养的政策哩”。

    这是2003年第2期发表的作品,从时间上推算,写成很可能在2002年。而在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免去所有农业税,实现了作者两三年前代表农民反映出来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小说,理应获奖,以引导舆论,引导更多作者体察民情,写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替普通老百姓请命的好作品,以无愧于文学的历史使命。

    读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女工》

    作者:毕淑敏

    责任编辑:杨晓升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8期

    毕淑敏,女,著名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读者评语]我们看到,一向亲和敏锐的作家毕淑敏在多年没写中篇小说后,她又拿起自己的笔,关注并较快地传达了时下的社会生活样态、时代情绪和大众的呼声。在《女工》这部作品中,她倾情描绘了一个普通女工浦小提的命运沉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命运的乖戾与世事的沧桑。既有对弱势群体、社会底层的人的悲悯情怀,又歌颂了主人公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在困境和尴尬中坚守和奋斗而有进有退,在进退中不屈从命运,不苟且偷生,始终追求正直的生活质量、内容和方法的可贵精神。读着既令人心酸又令人感慨。下岗女工们读了这篇作品一定会效法浦小提,重新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周围的人们也一定会给浦小提们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作品贴近时代和生活,有分量和深度,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向上的勇气和愉悦。我深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篇小说《女工》会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读者最喜欢的一篇报告文学

    《血泪打工妹》

    作者:胡传永

    责任编辑:杨晓升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3期

    胡传永,女,1977年毕业于六安师专美术系,文学创作起步很晚。1987年学习写作,1989年开始创作,1992年陆续发表作品,先后在《北京文学》《美文》《安徽文学》《清明》《野草》《杂文》等杂志发表以散文为主的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发行散文集《沉重的乡土》,另有随笔集《我的异类朋友们》年内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读者评语]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应有品格。长期生活在基层的安徽女作家胡传永带着这种品格,勇敢地深入到当今庞大的打工妹群体之中,倾听她们的遭遇,感受她们的苦难,揭示她们的命运。她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采访,将一个长期挣扎在底层、饱受苦难与凌辱的弱势群体,以大量血淋淋的几近原生态的事实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展现残酷的现实,而是将一种强烈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贯穿于这部报告文学的始终,从而感染读者并激发读者的震惊、感动、悲悯和忧愤,唤起读者对如今我们身边已经司空见惯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这是一种崇高又似乎久违了的情感。在思想和情感日益淡漠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胡传永在这部报告文学中带给我们的警醒与感染。这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职责,更应该是和谐社会普通公民的应有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血泪打工妹》是一部充满情感力量和人文情怀的难得作品。

    谢幕

    历时半年的“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先后进行了三个轮次的选拔。

    第一轮是初选。编辑部集体研究讨论,综合评估,从2003~2004年《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所刊发的所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新人新作中,各初选出30篇候选作品。

    第二轮是读者投票。今年年初编辑部随第2、第3期杂志的发行向读者发送第一轮初选出来的每个奖项的30篇候选作品篇名,经过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和投票,6月份编辑部集体以读者投票的绝对多数为基础,参照这些高票入选作品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如转载情况、读者反馈等),编辑部集体再一次对这些作品的综合艺术评估,对本届评奖设立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新人新作4个奖项,各遴选出10篇候选作品。

    第三轮是评委投票。7月份,编辑部将第二轮确定的每个奖项的10篇候选作品,分别交本届评奖委员会邀请的每个奖项的7位评委审读。8月16日至17日两天,编辑部在北京市政协第二会议室分别召集各个奖项的评委会,对入围的10篇(部)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客观而又热烈的评议。每个奖项分别经过7位评委的无记名投票,最终按得票的绝对多数评选出每个奖项的3篇获奖作品。对于得票相同的作品,评委们先是经过认真、充分、热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之后再行投票分出胜负。

    评委投票过程中编辑部也不提先决条件,不设人为障碍,对候选作品不谈任何引导性或倾向性意见,所有获奖作品最终以得票多少决出,编辑部完全尊重评委们的投票结果。可以说,本届评选的过程是严肃、认真、客观而又公正的。当然,任何评奖都会是有遗憾的。由于获奖作品数量的限制和评委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的影响,本届评奖也同样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在此,我们恳请相关作家和广大读者予以必要的理解和谅解。

    而对于“读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和“读者最喜欢的一篇报告文学”这两个奖项,获奖作品则完全按照读者投票的绝对多数选出。

    9月17日下午,“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燕京饭店隆重举行,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颁奖活动并为获奖作者颁奖,14位获奖者每人均领取了获奖奖牌、证书和1万元奖金。

    可以肯定地说,本届获奖的全部共14篇作品,基本上代表了2003~2004年两年间《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所发表作品的最高水平,这归功于广大读者和本届28位评委的热情参与和认真阅评。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本届评奖特地邀请的4位读者评委之一、“新人新作奖”评委卢民峰同志,在参加评委投票之前不仅自己认真审读作品,还将10篇(部)候选作品交给中国银行总行机关文学沙龙的文友们传阅,并先行进行了充分的评议和投票。卢民峰最终是带着文友们的投票结果前来参加评委会评议而进行投票的。可以说,本届《北京文学》奖的评选,既有权威专家的支持,更有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所以,本届评奖既有很高的权威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广大读者、作者和评委们的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推出新人佳作和名家力作,继续提升刊物的质量,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百倍的努力,回报各级领导和各界读者的厚爱!

    北京文学月刊社

    2005年10月

    相关热词搜索: 新世纪 第二届 北京 揭晓 隆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