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时间:2021-03-02 07:59: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与走向。其基本特征包括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结构上的深度嵌入、人事上的绝对领导、成员上的经常吐纳和体制上的有效保障。生成这些特征的基本历史脉络表现为大学文化的孕育与对大学文化的塑造,革命党的品性与执政党的探索,历史文化的惯性与与时俱进的气魄。未来发展需要处理好领导与治理、核心与包容、坚持与改善这三对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领导特征; 大学领导; 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3-0013-06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CPC"s Leadership 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EN Yun-chao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CPC"s leadership 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s the unification of ideology, the deeply-embedd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n personnel arrangement, the frequent renewal of its membership, and the effective systematic guarantee. And the historic logic behind relies in the university culture, the party"s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urage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future, thre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dealt with wisely,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between nucleus and inclusiveness, and between perseverance and improvement.

    Key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Governance Structure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90年。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领导模式,极大丰富了政党领导高等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从已有文献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研究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历史、现实与改革创新[1-3],党与行政领导体制及其关系[4-6],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7-8],大学建设与文化建设视野下的党建问题[9-10]等方面。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党领导高等学校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试图从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并反思现实特征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文化脉络,进而提出其改革走向。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统一的全面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高等学校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办学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方向,也就是常说的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教育方针确立高等学校的根本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方向,并通过推动制定教育法律法规予以强制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规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等学校的办学在根本制度层面做出了规定。

    为确保思想认识方面的统一,党组织在高校建立起了严格的思想学习与教育制度,对广大师生员工实施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把由于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而采取的执政方略与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活动之中,通过经常性组织生活把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与要求上来,统一认识、统一思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发挥党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方面的强大能力。高等学校建立的政治思想教育制度是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通过高校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带动与引领,实现党对高等学校的思想领导。

    高等学校除了执行全党的思想教育制度、对党组织成员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外,还强调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政治辅导员与班主任制度、统编教材、形势政策教育等方式,使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机制化、经常化,从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11]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并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并强调思想教育上的灌输。[12]在课程设置上规定了必需的学时量、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在课堂之外强调必需的党团活动时间与全员、全程育人,从而保障在思想上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二)结构上的深度嵌入

    根据钱德勒的组织理论“结构跟随战略”[13],组织结构决定其功能。中国共产党实现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必须在高校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因此,与西方大学相比较,中国高等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建构了与行政系统相并行的党务工作系统,并且党务工作系统在机构的设置上基本保持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校级层面到校内各基层组织的一致性。在校级层面设有党委及其办事机构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学工部、团委、工会等,从而在组织结构上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对高等学校的统一领导;同时,继承“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高等学校的党组织系统延伸到高等学校内部的各类基层组织,在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高年级学生里都建立起党、团支部或小组,形成了完备的高等学校党务工作系统。这种集中领导、等级分明的组织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组织平台与载体。

    (三)人事上的绝对领导

    党管干部是一项最重要的组织原则。高等学校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与考核、奖惩等事项都是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事项,为此专门在高等学校设置了组织部。高等学校的各级人事安排都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的权限与要求展开。书记、校长等校级领导由上一级党组织负责任命与管理,校内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由校级党组织领导管理。总之,高等学校人事安排由规定层级党组织领导。而且,在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时代,党管人才也成为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原则。作为人才密集的高等学校,其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成为党组织的重要工作。

    (四)成员上的经常吐纳

    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场所。党组织如何处理好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直接体现着党组织领导的有效性。党组织成员要成为教学、科研、学术发展的引领力量,必须把杰出的知识分子吸收进来成为党组织成员,始终保持党组织成员的先进性与示范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党组织始终把发展知识分子入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同时,非常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凝聚工作,建立统一战线。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场所,党组织还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开设党校与开展党团活动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入党积极性。通过在高年级设立党支部,推动学生党员队伍的壮大,并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与先锋示范作用。

    (五)体制上的有效保障

    为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高等学校建立起了相关的运行体制与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及相应的工作条例规范校内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程序、议事规则等,规范与保障各级党组织领导权的行使,这从体制上保障了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党务工作制度规范党组织的活动。通过党代会、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支部会等会议形式行使领导权与监督权,通过各种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学习教育制度与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各级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其工作待遇与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从而保障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历史脉胳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上述特征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凝结形成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模式时必须从其历史发展脉络中去找寻原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高等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90年的历史中,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经过边区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上特性。

    (一)大学文化的孕育与对大学文化的塑造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大学及其文化孕育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育与发展。“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大学文化,大学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文化理念为中国共产党的出世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氛围。”[14]在大学开放精神的熏陶下,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用新观念、新文化找寻中国的出路,引入包容的大学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成为滋养中国共产党代表进步力量的土壤,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阵地。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也是在北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的,这些教育一直影响着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大学文化孕育的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革命与建设岁月里,深刻理解大学及其文化对于革命与建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推动作用,在不同的时期都采取了切实的措施以确保中国共产党对于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并通过集中统一的领导实现高等学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办学方针。

    苏区革命以及延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物质及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依然十分重视根据革命需要创办自己的大学,培养大批革命青年和革命干部,大学因此成为培育革命者的摇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红军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等学校都十分注重用民主建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吸引青年,用抗日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人民,从而铸就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凝结成坚强的文化力量,最终改变了革命力量的对比,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时的大学文化充分体现的是为抗战服务、为革命需要服务,融合的是民族的、大众的、革命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的事业和革命事业急需的人才。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迅速接收旧大学,并及时对旧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注重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肃清高等学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切反动因素。以掌控高等学校领导权为要旨,在高等学校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统一高等教育意识形态,确保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完成对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又在高等学校发动了一系列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最终演变为极端形式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用革命群众和武装队伍对高等学校进行革命改造,党的领导受到践踏,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极大伤害,大学及其文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在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真理标准的讨论所推动的思想解放运动,还是高考制度等正常秩序的恢复,还是对外开放的推进,高等学校总是率先而动,成为思想的策源地和行动的践行者,再次彰显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经济建设与改革的智力支撑。其间,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度在高等学校有所动摇,但是经过对建党以来党在领导高等学校方面的经验总结与深刻反思,通过法律的方式再次确立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方针,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制度体系,主导高等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统一的政治领导核心,卓有成效地确保了高等学校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因此,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大学及其文化就对党的思想及其工作方针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百废待兴的建国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鼎新革故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注重大学的建立与建设,把对大学的领导与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始终重视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建设。逐步改造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批大学,使之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铸就了新中国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领导高等学校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政治思想建设,通过强化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夯实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纯洁高等学校党组织及其工作队伍,引导高等学校知识分子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前进。同时,按照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一系列组织路线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在高等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党的工作网络,构筑了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体系,确保党对高等学校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权。

    (二)革命党的品性与执政党的探索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领导所具有的以上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90年不断探索的历史,折射出其依然浓厚的革命党特性。中国共产党在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28年里,吸取了血的教训,主要采取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模式,走的是暴力革命之路。因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革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思维模式与行动纲领,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强调集中意志与组织控制,打上了革命党的深深烙印,形成了革命党的鲜明品性,并由此形成了强有力的历史惯性。即使是在执政多年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适宜于过去战争年代、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的思维模式、活动方式带入到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之中,产生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比如,习惯开展大规模政治运动,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党的领导当做可以在任何领域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干预,等等。而这些问题,典型地反映了“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15]高等学校移植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按照讲政治的逻辑进行“抓革命,促生产”,用阶级的标签来对知识分子、对学术问题进行分析,习惯运用红与专对立的政治手段、运动方式来推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这样的体制机制与惯性思维逻辑被植入高等学校的结构与办学过程之中,比较迅速地完成了新中国对旧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旧高等学校的改组,使之能及时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但是,这样的革命模式也迅速地导致了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犯下严重的右倾错误,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高等学校的发展遭遇重创。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既有改革之初对“文革”教训的总结,也有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所引发的体制性反思,还有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所进行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也有了新的改善。比如,民主参与方式与渠道的变化,把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方针的确立,不再用浓烈的阶级分析与政治色彩来对待学术事务与教学活动,使高等教育逐步回归到教育的本来面目,对高校领导体制、党组织设置和建设、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也作了进一步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地位得到重新确立和强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尽管有以上这些探索与变化,我们仍然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仍然处于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按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与基本规律加大改革的力度,仍然需要按照执政党的身份定位处理好高等学校党务与行政以及党务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文化的惯性与与时俱进的气魄

    中国共产党是以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同时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建党之后的一些时期,由于不顾中国实际,没有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曾出现过严重的水土不服,甚至险些亡党。在吸取生搬硬套理论所导致失误甚至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实际,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才得以根深叶茂。

    文化作为文明进程的产物,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不但会深深地影响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所有人,也会对党派的执政文化产生最恒久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政党,几千年中华文明所形成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必然成为其最厚实的文化基石,从而对党的领导产生持久的影响。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中对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有很顽强的价值诉求,对权力崇拜、长官意志、政党力量等有长远的心理依赖,使得执政党与国民都易于从文化习惯上接纳强势的领导集团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思维与行动模式,官本位与追逐官本位的文化渗透于党内外而影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转型。由此,高等教育容易被政治化、行政化。高等学校的运行被置入中国共产党政治体系与行政管控体系之中而被涂抹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被赋予了强大的行政功能,就可能会沦为政党政治的工具。党与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与实现方式仍然是一个需要从学术上、实践上予以探讨的问题。

    面对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加速了文化变革的步伐,不断克服中华文化中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以增强党的先进性。如发源于大学、发生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先进文化与历史文化、教条主义斗争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先进文化建设融入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大学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展现出中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走向复兴的与时俱进的气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走向

    从对高等学校实施领导的那一天起,党就开启了如何领导高校的探索征程。从走过的历程看,既有革命根据地时期缔造党的革命大学而自然形成的党校一体型,又有解放后接收改造并重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党校融合型,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混乱型,还有之后的行政领导型与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型。上述曲折的探索道路表明,要在高等学校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按高等教育规律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我国已经确立起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党如何在高等学校实现领导权仍然需要探索。

    党的领导需要纳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轨道,融入大学治理结构之中,形成机制化的领导体系和制度化的运行模式。在思维模式上,要克服革命党的政治斗争、阶级专政惯性影响,及时调整从获权到掌权、从掌权到治校转变过程中的政治策略与行动模式,反对用政治运动模式简单对待学术争论,避免用阶级分析粗暴对待知识分子,着重处理好党的领导与行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师生民主参与的关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党的领导、高等学校自治、师生民主参与、依法治校有机统一起来。

    (一)领导与治理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有什么经验值得汲取的话,那就是党的领导不应仅仅采取统治的方式,也不应忽视高等学校作为学术组织的自治力量。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被视为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应被视为党领导高等学校的重要依靠。这就要求党把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作为党加强与改善政权建设的一部分,按照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恢复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学校的有效治理。

    作为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大学具有复杂性与多学科导致的弱对话性和强多主体性。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治理主体,按照共同治理、大学自治的现代理念,协调好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实现方式,通过共同推动各项权力要素的参与,实现各项权利,达成权力平衡,形成权利和谐。

    就外部来说,高等学校的治理涉及上级党组织和上级政府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以及市场、学生家长、校友、社区等社会力量之间的整合。就内部来看,高等学校的治理涉及党委领导与行政负责、党的领导与学术力量、党的领导与民主参与等多个主体力量的整合。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实现各类权利主体的有机协同,既要体现党的领导,又要体现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主张,形成现代大学的有效治理结构。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党委领导、各方参与、学术自治的领导体制机制。

    同时,加强包括大学宪章在内的制度建设,使党的领导制度化、法律化。坚持党的领导要与教授治学、师生员工民主参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把党的利益与师生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党组织制定的治校方针,提出的制度建议要凝聚全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智慧,体现最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意愿。在制定治校方略与各项制度过程中,切实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的顺利推进。还要紧紧围绕党组织和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包括大学章程在内的重要法律制度的制定,保证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重要部署在高校的贯彻落实,使得制定的一切治校法律法规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核心与包容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度推进,世界形势深刻影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全社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高等学校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急剧扩张之后,各类社会难点与热点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矛盾相互叠加,各种问题尤其是“两难”问题可能会更加凸现。加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信息日益多样丰富、信息手段日益便捷。作为知识分子高度集聚的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复杂,党组织统一高等学校思想、凝聚各方力量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党组织能不能在知识分子思想认识的独立取向中形成集体意志,在价值多元中争取主导,在利益多样中谋求共识,在形势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能不能加快利用并占领各类新兴媒体阵地?能不能不断提升驾驭各类新兴技术的水平?这些都是党组织在领导高等学校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党组织面对的重大考验。

    随着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因素增多,许多问题辨别和处理难度加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既要解决经济社会与高等学校面对的现实问题,又要积极倡导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既要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兼容并包。从文化意义上说,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具有相同的基因,所追求的都是民主与开放、科学与理性、思想解放与人类进步等共同理想。因此,党的领导与大学的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追求的是共同的目标,是容易找到结合点的。从历史与现实反观发展的走向,关键是要继续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时刻处理好掌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大学追求真理、学术多元、价值多样之间的关系,既坚持核心又包容多样,既坚持党的政治利益又包容大学的价值实现,既坚持近期目标又包容远期追求。

    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吸取过去党对高等学校领导过程中的专政思维与斗争模式所造成伤害的历史教训,继续改进领导方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以执政党的思维,推进高等学校的政权建设。以党建促教风学风的转变,推动学术发展。以方向引导、战略引领、价值推动的方式,搞好思想发动,整合资源,聚集力量。以包容的胸怀代替专政的模式,以建设的思维代替革命的惯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思潮,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促进和谐;同时,尊重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各类问题的学术探究,尊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引导学者、学校自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合理划分政治与学术的界限,区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术思想活跃多样,形成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错误与腐朽思想的局面,确保高等学校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三)坚持与改善

    “中国正处于一个混合时期”,“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在治理能力以及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方面,中国仍然落在后面”。[16]面对党执政的新形势,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畅通民主参与的渠道,改进民主参与的方式,严格民主决策的程序,公开民主参与的结果,对于大学这样一种民主参与意识强、参与期待高的学术组织来说特别重要。既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又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善于适应高校教师年轻化、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化的新形势,满足他们对于民主参与的新要求,提高党的先进性与吸引力,重视吸收具有先进思想和学术水平的师生进入组织,增强党组织的代表性与示范性。

    按照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特点,厘清党领导的内容与学术决策的内容,把学术事务交由学术机构决策,突出和加强党领导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握核心利益,统筹协调各个决策主体力量,化解各决策主体间的矛盾。通过制定各类制度,明确并带头遵守制度规定的决策程序,适时公开决策的过程与结果,广泛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各类知识群体的意见和建议。

    突出加强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民主参与积极性并扩大参与的渠道,对于党领导决策的重大事务进行充分酝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高校知识分子集中、民主人士集中的实际情况,积极扩大党外人士和教职员工参与决策的范围,尊重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协调各方面力量,增强党决策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因此,发挥好党代会、团代会、教代会、职代会、学生会、家长会、校友会、民主党派等各类团体与知名人士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提高数字化社会的领导与驾驭能力。在高校信息技术与网络应用日渐普遍的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讨论问题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党的领导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善于利用网络手段来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效率,扩大民主参与,增强决策透明度。

    同时,注重工作方法的改善,提高领导的效度。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获取途径丰富、善于思考的特征,让思想政治工作由灌输甚至强制的传统方式回归到生活与实践层面,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说服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应体现时代性、大众化与中国特色,善于运用案例教学、问题研讨、专题辩论、主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大学生乐于参与并能产生实效的方式。针对高校党员知识层次高、理解能力强与乐于追问的特征,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应向核心引导、主题研讨、学术报告等灵活的方式转变,而不必固守定时、集中、传达的方式。坚决摈弃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推动高等学校的各项事业,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江舒. 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17-21.

    [2]颜新跃. 建国初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创立及主要特征[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100-101.

    [3]刘勇, 王智勇. 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路径——在培育现代大学制度的视野中[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S1): 151-152.

    [4]雷霆, 殷正云. 完善高校领导体制的做法及思考——学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5(l):1-3.

    [5]胡世伟, 范建恕.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实现党委对高校的集体领导[J].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3): 46-47.

    [6]李铁林. 论大学中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 83-85.

    [7]吴潜涛, 赵爱玲, 范笑仙. 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30年——主要成就、经验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8.

    [8]江本武.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 26-28.

    [9]于海平. 现代大学精神本质与高校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J]. 桂海论丛,2007(3): 22-24.

    [10]侯新兵, 曾德伟. 大学文化促进高校党建内在机制初探[J]. 读与写杂志,2008(10):91.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12]孟志中. 不同语境下灌输的含义与属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7(11): 38-39.

    [13]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江南天慧经济研究公司译.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中文版序言16.

    [14]李长真,俞思念. 中国共产党与大学文化[J]. 理论导刊, 2006(10).

    [15]高新民.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J]. 科学社会主义, 2008(5): 25.

    [16]张炳良. 中国正处于“混合时期”[N]. 参考消息, 2011-01-12(1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