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1-03-02 08:00: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国内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目前IT市场人才需求的状况出发,对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以及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定位问题。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3—0146—03

    [作者简介]李明,郭淑馨,长春税务学院计算机系(吉林长春 130071)

    我国的计算机高等教育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4月至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发展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并列为当时必须重点攻克的四大项目。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开办了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开始进行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算法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发展到今天,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1996年,原国家教委对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当时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调整为现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说这种做法在10年前也许是合理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的大学里选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十分踊跃,而从2002年起;选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锐减。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IT产业的逐渐不景气外,还有就是美国的IT研发工作向海外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中国等)转移,导致了本国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的明显萎缩。

    由于国外诸多IT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国的转移,给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纵观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共有137所高等学校开办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而到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增加到771所,在校学生总数高达近50万人,占全国理工科在校学生总数的1/6左右,成为我国高校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

    面对计算机专业的超速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尽管有不同的预测都讲中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现在的培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但是,从2003年以来,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是IT产业的发展,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面又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面对目前IT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应该重新审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科学与技术并重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IT产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价值增值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第一课堂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和相应的综合能力,建立自己的铁心竞争力。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近几年新上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数都在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暂且不说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不能具备,就是培养的学生,走向市场时也根本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路越走越窄,最终将走人死胡同。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模式,以其进行差异化竞争,重构横心竞争力。二是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外,要重点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本学科基本的问题求解思路,以具有学科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独立承担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开发及继续学习等能力.在这一总体的要求下,还必须看到,计算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高速发展使得我们难以用4年有限时间内的课程涵盖所有内容。这就要求各类不同性质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有所侧重,以与其他学科的交又为切入口,依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IT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据《金融时报》报道,受印度等国IT业爆炸式增长的推动,在2004至2009年的5年时间里,亚太地区IT业的增长速度将是北美的近两倍。研究咨询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对此进行了一项新研究,研究报告预测,Z004至2009年间,亚洲的IT业将贡献逾100万个新职位,产值平均将以每年8.6%的速度增长,新增税收113亿美元,并为该地区的经济体创造约3500亿美元的产值。亚洲在全球科技产业中日益重要,更多国际企业将在亚洲地区开展业务,以利用该地区IT业的优异成果。由于亚洲地区大多数经济体将迅猛发展,导致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多地应用硬件、软件与IT服务。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到2007年IT市场产值将达到51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以中国当前IT产业发展速度,每年至少需要40万以上的IT人才。另据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413万,而有近10万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需要在IT市场求职,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缺口。仅从数字上看,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似乎每个IT求职者都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生毕业时就开始逐年下滑,而且还将进一步下滑。

    一边是企业疾呼IT人才稀缺,一边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何以如此呢?有关人士认为,目前IT人才供需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即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很难找到,而企业不需要的人才学校却在大量培养,这就造成了人才结构性过剩。究其原因是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培养模式就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失调.

    从几大人才网站发布的招聘报告中不难发现,中高级复

    合型IT人才是企业揽才的重点。智联认为,既懂计算机软件,又懂运营管理,而且熟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管理咨询类IT人才是招聘的热点。前程无忧认为,从事开发、测试和实验室管理的IT工程师是招聘热点,因为他们往往掌握先进的IT技术知识,还懂得管理之道,在沟通,谈判、项目实施等方面能够独担重任,因此,企业所需的IT人才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切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的人才。

    三、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层次性、交叉性和宽口径的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例如,进入“211”的重点大学由于拥有大量专业功底深厚的师资,以及悠久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这些学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应侧重培养研究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研究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采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应侧重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培养特色上下功夫。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分制为纽带,以主干课为重点,以专业限选课为结合点,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在其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进一步明确类型,不同的学校应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只要学校确定的目标(定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都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另外,还应鼓励励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修工程,管理、财经等专业的课程。

    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在专业教育计划指导下,一个人达到相关教育要求后应该达到的综合状态和具备的基本素质。财经类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应注重经济管理实务分析,加强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融合,突出交叉性学科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经济分析,具有从事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和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公司及企业集团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等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预测、计划控制及决策、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

    2.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人才达到教育要求后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突出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又渗透。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实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打好坚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数学基础,受到扎实的经济与管理实务方面的训练,初步具备在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热练的计算机技能,分析、预测和解决经济问题。

    具体说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和专用软件,对经济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机程序设计。(3)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并能有效地予以实施,(4)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四、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当一门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就应该考虑相应教育内容体系的改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来满足不同的人群需要。

    目前,国内各类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基本相似,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均无特色可官。笔者认为;财经类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能在经济管理实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分析、预测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因此,财经类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特征,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在设置上应包括三大模块,即经济管理实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突出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渗透,增大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实务、经济数据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运筹学、企业资源计划(ERP)、数据挖掘、经济预测与决策、投入产出分析等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同时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既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又具有税务、金融、财会等经济管理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财经类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普通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模块外,还要设置若干个专业限选方向(如计算机应用方向、经济应用方向等),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修完普通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对选学经济应用方向的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后,毕业时在得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经济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辅修证书,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

    综上所述,财经类高等学校要借助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具有财经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发挥特长,办出特色。财经类高等学校应对计算机专业作如下定位:强化基础,面向应用,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面向经济、教育、科研等领域需要的高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袁海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