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立足区域自主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

    时间:2021-03-02 08:0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自主创新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区域自主创新的实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10-03

    一、高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当然的主体。但当前我国各经济区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仍比较弱,必须大力发挥好高等学校的作用,立足于创新的市场需求,把科技工作与企业相结合,使区域自主创新落到实处。

    高校是智力的聚集地,为本区域自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也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技术储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企业经济发展前景和技术构成比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技术储备水平高的企业或地区,其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也较强,从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 而技术储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高校。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在R&D投入上持续增长,并表现出R&D人员向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聚集的趋势。高等学校R&D人员近年呈稳步增长态势。2004年高等学校投入到R&D活动的人力达到21.2万人年,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03年增长12.1%,这一增长幅度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高校的R&D人员配置继续向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聚集。与2003年比较,高校2004年基础研究人员增长27.4%,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分别增长3.8%和8.5%(见图1)。[2]

    在区域自主创新中,高校起着源头的作用,这集中地反映在它是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主体。对于任何创新型区域来说,基础性理论研究与重大应用性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但却开辟着人类的新认识,开辟着技术发展的新领域,是诞生创新技术的土壤。基础研究花费的时间很长,由目标指向市场的企业来主持进行并不太现实,它们往往是在大学中被孕育出来,少则几年多则数十上百年的一段时间后,才能被工程理论研究者进行实用性探讨,找到了理论与技术的相关关系,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再进一步转化为实用性的技术。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日益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地位日益凸现,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5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4.5%。“十五”前4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921项,占立项总数的77.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56项,占立项总数的56.2%;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项,占立项总数的63.3%;获准创新研究群体42项,占立项总数的52.5%。

    基于长期的基础研究,高校的创新技术也已不断涌现。据科技统计信息中心(2005)的统计,从2000年开始,高等学校的专利申请进入活跃状态,每年专利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达到12997项,比上年增加2745项,增长26.8%。专利申请数中发明专利申请为9683项,比上年增加1979项,增长25.7%。

    通过自身的创新性研究,高校已成为创新研发型企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高校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3]

    一是技术转让,高校主要搞研究和前期技术开发,产业化由企业完成。例如,高等学校在技术市场的技术转让呈良好发展趋势。2004年,高等学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9万项,合同成交金额116.6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6%、9.3%。

    二是合作研究。有些企业是在与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中,依靠高等院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是投资或参与企业创建。一些企业直接源于高校,以后两者的自主创新为坚实后盾,一举占领市场高端,成为行业的领军者。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

    四是形成区域创新聚集。高校的创新技术不应只是对某个或若干企业产业推动作用,而应该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产生辐射,形成企业的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包括产学研共建高新区,更直接的是建立大学科技园。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硅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部分大学在积极通过技术转化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开始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率先于1990年创建东北大学科学园。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纷纷建立科技园。1999年8月,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为此,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在“十五”期间建设10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并联手启动了试点工作。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到2005年底,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建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50家。大学科技园对于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从四大经济区域拥有的大学科技园数量来看(见图2),东部(28个)遥遥领先,这与东部高校基础好、发展好,区域经济蓬勃兴旺有着直接的联系;西部(12个)仅随其后,反映出西部地区高校这几年的长足进步,对于西部自主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各自拥有5个,反映出这两大区域的创新源头建设仍有待提高。

    二、加快发展研究型大学

    在区域自主创新的体系中,高校普遍处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前沿,能很快凝聚为满足区域创新需求的精干创新力量。在高校中,对于区域自主创新意义最大的是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以至各经济区域进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在解决区域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据教育部统计,“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取得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同。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的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的53.57%。在这些成果中,大多是研究型大学所取得的。据武书连等人发布的大学评价,30多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在2005年度占中国609所普通本科大学科研成果的61.80%,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博导总数的60.01%,其中理科博导占59.94%,文科博导占60.27%,培养的博士生占全国普通高校博士生总数的66.79%,硕士生占43.12%。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等在《中国大学评价》中将中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类。分类方法是,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全国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不统计研究型大学,将全国其余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被统计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研究教学型大学;依此类推,确定教学研究型大学,最后剩下的就是教学型大学。据此,武书连等人从学科分类及科研两方面界定的研究型大学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4]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研究型大学呢?除了有充足的R&D投入、完备的创新人才梯队、开放创新的管理机制和环境外,笔者认为,研究型大学必须要立足于区域自主创新,为企业发展服务。研究型大学不仅要立足于基础性理论研究,更要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投资、合股、转让、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成为创新研发型企业的源头与助推器。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也要善于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转化,体现自主创新的经济价值,缓解高校经费不足的情况,改善办学和科研条件,并通过对社会敏感问题的研究把握,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以国家创新体系(大学)框架为指导和基础,有条件的经济区域应该依托研究型大学构建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学)。参照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学)也由三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组成。一个金字塔是知识创新体系,它的顶层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层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底层为大学校级以上的实验室。另一个金字塔是工程技术创新体系,上层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层为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底层为大学的各类技术研究中心。第三个金字塔是以大学为基础建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一个平台就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包括各级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目前,国家正式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83个,依托高校113个。到2005年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教育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来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中研究型大学的集中程度,从而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5]

    参考文献:

    [1]吕政.工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政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2004年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活动进一步增强[EB].中国科技统计网,2006.1.4

    [3]教育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学校自主创新成果显著[EB].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1.9

    [4]武书连主编.挑大学 选专业——200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相关热词搜索: 自主创新 立足 构建 区域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