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1-03-07 07:59: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一人才软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高校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它在城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才生态环境建设应该着重解决高深与应用的关系、精神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生态环境    优化人才培养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个城市完全可以将另一个城市的人才“硬环境”(外在形态)全盘仿效,人才“软环境”却难以“克隆”。因为人才“软环境”由地域集聚性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长期积淀而成。它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品位、人文底蕴的集中体现,是知识场、观念场、心理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传承与现代追求的有机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人才软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高等教育与城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共生关系

    高校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和丰富起来的。从大学刚出现时培养人才的一维功能,到增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维功能,再到当下增加的文化引领功能,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又是高校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功能的调整和充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它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纵观世界,凡是歷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总能看到若干著名高校活跃的影子。如伦敦的剑桥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凡是闻名于世的大学总是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城市硅谷。环顾国际经验,英国诺丁汉大学以“城市建于智慧”为办学理念,其内在含义就是“大学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由于它的研发源泉和人才源泉,在其周围形成了“硅谷”;还有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源泉和依托,产生了芝加哥-波士顿128路线高新产业区。在我国,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与海淀区大学群有着直接的共生性。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两者必然成为一个有机的共生系统,重视发挥高校的功能及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高校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它生存的周围社会发生作用,高校就是在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逐步扩大。从最初的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劳动到立足于为地方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再到今天的通过教学服务旨在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社会服务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高校其他职能中。在今天,“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在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发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良好条件,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的旨在促进企业、行业、地区等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距离社会越来越近,这就决定了社会服务一定是高等学校日趋重要的职能形式。“大学特色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山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未来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广州、珠海、佛山、中山火炬等8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预示着中山国家自创区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着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受限,创新支撑能力亟须提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山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寻找突破,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规划建设国际大学校区,大力引进国(境)内外高水平综合大学、高质量特色学院和应用型技术大学。据了解,《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期限是2016-2025年,规划将加大对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辖区内、市域内高等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提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一批理工类、应用型重点学科,加大理工类人才培养力度。

    另外,中山市教体局出台了《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力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根据《方案》的发展目标,到2017年,建立起中高职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市属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组成若干职业教育集团,在若干专业探索集团内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和培养,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与中山市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的专业群均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和培养,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更成熟、资源整合能力更强、资源分配更高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有效“融通”,职业教育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根据《方案》安排,按照“专业匹配为主、地缘靠近为辅”的原则,由市域内3所高职院校牵头,组成3个职教集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组成中山职院职教集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中山市东凤理工学校、中山市南朗理工学校组成火炬职院职教集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组成广东理工职院职教集团。上述职教集团,以高职带中职、中高职互动互促为基本运行模式,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专业融通、学段衔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三、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要处理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注意的几对关系。

    1.高深与应用的关系。

    高等学校尤其研究型大学是高深知识的殿堂,它们因高深知识而生。高深知识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依据。从本质上说,高深与应用分别对应于“发现的学术”与“应用的学术”。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如何在一所高校中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个高校学术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过于注重为社会服务,则大学容易沦落为“社会服务站”,如果仍旧抱持其高深传统,则大学极易封闭自己而再度成为“象牙之塔”。因此,高深与应用的关系将成为高校发挥其对城市经济社会作用时需要协调的首要关系。

    2.精神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为地方提供产业咨询服务是社会服务职能的经典职能,作为一种显性职能,很容易受到重视而精神培育和人文熏陶虽然是社会服务的一项隐性职能,但它却是更重要的一种,对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人文素养起着“人文化成”之功能,高校在服务于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把握好精神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的平衡兼顾。

    四、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1.构建支持社会服务的制度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类型高校应结合所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条件,重新确定服务地方经济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应重视学科专业的建设,应尽可能全面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使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科研学术活动都能满足本地区产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

    2.加强社会服务支持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其内部人员的组成由大学和企业共同提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专门的机构支持。其次,加强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的研究。评价是指挥棒,也是高校一系列制度中最具指导力的一种。评价体系对社会服务的忽视,容易给各主体造成一种“社会服务可有可无”、“社会服务不重要”的偏见,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服务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另外,要解决目前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弱势问题,“自重”是唯一有效的路径,而“自重”的核心便是评价制度的建立。最后,制定社会服务的激励政策。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制度中,加入对教师社会服务行为的考核指标设计,将对教师社会服务行为的考核与其职称评聘等切身利益相挂钩。

    3.加强研究的现实导向。

    目前,在传统学术观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科研主要集中于纯理论研究,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探究,相对忽视社会需要,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成果的低转化能力。高校应树立大学术观念,扭转“科学研究即为学术”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应用也是学术,认识到现实问题才是学术的生命源泉。鼓励教师多开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加强研究的现实导向。

    4.鼓励高校融资,优化资源配置。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应多方自筹经费办学。这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转变。在此前提下,高校应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所言:“要控制成本,最关键的还是资源配置问题,这同样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有限的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中国大学应该尽量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分配系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对资源的高利用率,最终达到为高校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经费保障的目的。

    当下,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已然成为民间与政府的共识。中山将以“千金买马骨”的诚意,以“新松恨不高千尺”的爱才育才之心,以“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的坚定信念,为人才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可以预见,随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的提档加速,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一次脉动,终将开启城市嬗变再出发的宏大乐章。

    参考文献:

    [1]梅伟.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6).

    [2]王蓉蓉.海外人才回流与社会适应[D].上海:華东师范大学,2012(6).

    [3]张潇.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J].科技与生活,2010(23).

    [4]王晓庆.中国梦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J].大庆社会科学,2013(6).

    [5]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Z].201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