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流民图》赏析

    时间:2021-03-11 09:19: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蒋兆和是20世纪改革中国人物画的前驱和巨匠,其把西画写实之长融入中国传统笔墨之中,关注民生,走“为人民而艺术”的道路.蕴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以及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表现了其对整个中华民族遭人践踏的愤怒悲痛之情,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蒋兆和;《流民图》;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180-01

    一、作品介绍及创作背景

    《流民图》是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一幅里程碑式的制宏篇巨.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是一个时代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此高2米,长12米,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流民图》的创作极其波折也极富传奇色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穷困潦倒的蒋兆和居于北平,靠画像维持生活和创作。侵略者横行霸道的行径,激起了画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了《流民图》。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让人看后深受感染、震动。

    二、艺术特点

    《流民图》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蒋兆和先生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画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1.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蒋兆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洋绘画素描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在构图上,单纯简洁的背景,突出了具有雕塑感的人物形象,使构图严谨、饱满、完整,造成视觉秩序上强有力的节奏感。在笔墨的运用上,蒋兆和排除虚幻的光影效果,描绘实实在在的形体塑造。依形就势,笔笔互相生发,笔沉墨实,力透纸背。

    2.秉持严谨的写实主义法则。大胆选取苦难深渊里的一批难民为“模特”来展开情节,用绘画来讲述一段不忍直视的凄惨经历。该卷作品大气磅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的“流民”们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虽然他们形态各异,却都在战火和死亡的险恶的生存环境里相依,尖恐的悲鸣和死亡的沉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现实的残酷、战争的残忍、流民的凄惨令人悲泣不已。源于现实的悲怆和人世的苍凉以及画笔上印染出的死亡体验,使得《流民图》更加特立独行于那个时代,像一座山峰耸峙于攀爬者的心间,反映内忧外患时期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

    3.人文关怀。面对着刻骨铭心的战争经历,蒋兆和义无反顾地拒绝了浮华逍遥和颂德遁世,带着一个画家最宝贵的仁爱之心用画卷召唤起公众对苦难者的同情,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大众的抗争意识。是在塑造底层的小人物和弱势群体。这种关乎人性的宏大视角表达自己对受难人群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不妥协的愤怒,用自己的艺术警醒着世人。当然,蒋兆和并没有因为塑造普遍的群体而丢弃对个体特性的塑造。其实,对于每一个人物形象,画家都移入了极大的感情,敏锐地捕捉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灵的每一个瞬间,并如实地将这一瞬间描摹下来,娴熟有序地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是他对人世悲剧入骨三分的体察和揭示、对人性本善的赞美与歌颂。

    三、小结

    《流民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壮美的艺术魅力就是让观众切身体悟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磨砺中所遭受的屈辱、牺牲、挣扎的崎岖和徒步迁徙的悲壮。正是在无数次漫长的迁徙记忆中,一个民族不断地化悲痛为力量,在死亡的阴霾中成长起来。用103个特色各异的人物形象联结起了中华民族漫长的迁徙史和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一幅展示中华民族命运起伏的浩气长歌。这幅作品本质上唱响的乃是一个民族不朽的迁徙长歌。观看画卷的人无不被这段迁徙的悲烈所感染,为民族的不屈不挠而震撼。

    参考文献:

    [1]刘曦林.蒋兆和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张江舟.思与境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3]刘曦林.蒋兆和谈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相关热词搜索: 流民 赏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