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敦煌石窟造像与壁画艺术探讨

    时间:2021-03-25 09:44: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石窟造像与壁画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地域文化等均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共同的追求与信仰的产生。见证时代的变迁,历经岁月的摧残,石窟造像与壁画艺术正以一种优美的姿态,影响着当前社会。文章以敦煌石窟为例,对石窟造像以及壁画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艺术;敦煌石窟;造像;壁画艺术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不仅凝聚了同一时期人们的深厚宗教感情,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后世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原本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在石窟艺术的早期,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的气候成为了修行的一大限制因素,因炎热潮湿,雨季漫长,印度人开始在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修行。这一建筑方法在传入中国后,经佛教发扬光大,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在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文化精粹以后,石窟艺术逐渐大放异彩,众多鲜明、活泼的视觉形象得以呈现在人们眼前。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即是其中的代表,其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洞窟形式与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与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形象呈现的彩塑艺术,描述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以及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特色。敦煌石窟始建于西突厥人,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当时从属于中国本土之外的节度使地区,五代、西夏、元时期在回鹘人的经营下再次复兴,清朝时敦煌石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此外,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石窟艺术始于印度,而我国最早的洞窟形式,也是借鉴印度的洞窟形式。在十六国时期以及北朝时期,洞窟的形式主要为禅窟和中心塔柱窟,这一形式即是来源于印度。禅窟主要是为僧人修行、坐禅所用,中心塔柱窟则供修行者礼佛、绕塔观像,又被称为中心柱窟或者塔庙窟。此后,受到中国式建筑风格的影像,洞窟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延续到隋唐时期,洞窟的形式也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堂形式。

    二、敦煌石窟造像艺术

    中国古代的造像艺术是古代宗教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对我国的雕塑艺术以及文化发展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元1世纪,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佛像的造型不断融汇吸收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地区特色以及鲜明时代风格的中国佛造像的艺术体系。公元4世纪左右,作为佛教传入必经之地的新疆对造像艺术进行了发展,其佛造像艺术风格已经基本脱离了印度佛造像的风格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也开始以泥塑和彩绘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像成为佛造像的主流。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多以泥塑为主,且因施以彩绘,又被称为彩塑。当时的颜料皆取自天然的矿石,因而具有颜色长久不变、色泽艳丽的特点,为造像艺术的保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早期的洞窟中,壁画主要为陪衬或者装饰所用,一般位于四壁或者洞窟的顶部;洞窟的主体则是以彩绘为特色的造像,一般位于洞窟的正厅中间。从造像艺术风格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

    在早期的造像中,塑造的形象多以弥勒为主尊,带有明显的印度造像特点。塑像的体格高大,额头宽阔,鼻直,眼窝深,脸形方正,波浪形发髻,贴身衣纹,这是那个时代造像艺术的特色。随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早期造型中衣纹紧窄、偏袒右肩式袈裟逐渐被褒衣博带式服装替代,通过通体流畅、疏密间杂的衣饰线条以及衣裙的层层垂悬达到一种豪迈、飘逸的艺术效果,体现所处时代对美的最高标准。“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敦煌石窟的造像艺术,塑像的面容更加清瘦,褒衣博带,展现一种宁静超脱、飘逸自得的生活态度。

    发展至隋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开始进入鼎盛时代。与北魏时期的造像艺术相比,隋唐时期的造像的形象更加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化艺术的魅力,塑像的姿态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隋代的塑像多为鼻低耳大,体壮丰满,衣着富丽,仪容敦厚恬静,实现了佛教从寺院向现实生活发展的重要转变,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盛唐时代,中原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佛教文化亦在中原大地之上熠熠生辉。百姓生活富足,而统治者们也更加懂得如何让佛教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造像,受到了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像,无论是塑像的造型,还是艺术特色,都发生了变革。经历唐朝“太平盛世”的洗礼,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佛教也开始为百姓所熟知。一时之间,家家供佛,多佛的信仰得以萌芽。基于这一变化,艺术家们的创作能力开始在信仰的世界里充分发挥,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以一种较为独特的形式呈现,即敦煌石窟造像。

    经历隋唐的鼎盛时期,敦煌石窟造像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期。公元1036年,西夏统治了敦煌,统治者将佛教设为西夏国教,并从西藏迎来了藏传佛,此时的敦煌石窟艺术,开始融入了藏族文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铁骑踏进沙州,自西藏而來的密宗文化被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充分表现了密宗文化的独特风格,准确、生动、细腻、立体感等特色,为敦煌石窟造像艺术最后的辉煌增添了几分韵味。

    三、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壁画是一种墙壁上的艺术,即通过直接在墙面上作画的方式表达作画者的情感或者实现一些其他的目的。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汉代壁画是汉代美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观的墙壁上完成的,且以大型建筑物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是当时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的重要体现。魏晋以前的壁画所表现的内容,多与世俗生活或者神话故事有关。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很快被华夏民族接受,并发扬光大,宗教壁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北魏时期,大规模的凿窟建洞以及石窟壁画逐渐兴起。进入唐代以后,石窟壁画艺术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早期的洞窟中,壁画仅仅是作为陪衬或者装饰出现的,且一律采用彩绘,其中最为普遍的即是佛像画以及佛经故事,内容大体一致。以北魏王朝的壁画为例,其中《尸毗王本生》是莫高窟壁画中著名的本生故事画,北凉275窟北壁中层画了这个本生故事,讲述了割肉、过秤两个情节;北魏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则增加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哭等情节。壁画的风格与特色方面,北魏时期的天宫伎乐壁画中,舞者肩披长巾帛,舞姿则带有明显的印度风韵。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为了控制北方地区,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阳,并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迁都洛阳等举动,以及对东晋南朝、中原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使汉族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作为统治者的鲜卑族开始学习汉族文化,而此时的壁画内容也开始出现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女娲、伏羲、西王母等,但绘画的风格,仍然保留着西域特征。佛像画中,佛陀、菩萨、护佛神等供奉的各种神灵形象是壁画呈现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画中,伏羲、女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风雨雷电等道家神仙的内容题材是主要内容;本生故事画是对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转生中的各种善行的一种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等观点。壁画内容的转变,丰富了敦煌石窟的壁画艺术。

    唐朝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百姓生活富足、中原文化空前繁荣的“盛世”。高僧弘法,以及经卷不断从洛阳、长安传入等因素,使得敦煌石窟艺术受到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响,壁画的内容与风格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唐朝壁画色调丰富多彩,场景繁华,呈现出的多是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这一时期的壁画,表现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佛教文化,佛像画、大型佛经画、佛教历史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成为了敦煌石窟壁画的题材。其中,供养人画像,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为了展示自己虔诚信佛的态度以及留名后世的愿景,在开窟造像画上留下自己和家族、亲眷的肖像。供养人画像的出现,是敦煌石窟壁画艺术表现内容的一次变革。装饰图案画的出现,则为后来壁画的建筑装饰、室内装饰等用途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伴随着唐朝“太平盛世”的结束,敦煌石窟的壁画艺术也开始走向衰落。西藏密宗文化的引入,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发生了改变。在壁画的人物形象描绘上,线条更加细腻,画面更富立体感,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壁画所呈现的佛教故事,教人向善、因果报应、“人们信神会得到神的保护”以及“修道者会升往天堂”等理念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体现,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结语

    历经岁月的摧残,人为的破坏,敦煌石窟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为后世展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敦煌石窟的造像与壁画艺术,使其成为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风格的融合,造就了敦煌石窟的绚烂。对敦煌石窟的造像艺术与壁画艺术进行探究,是历史的回望,同时也是领悟敦煌石窟魅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艺术史研究中的具象敦煌与万象视域——敦煌石窟大势至菩萨造像管窥[J].美育学刊,2015(2):1-9.

    [2]蘇丰.武则天时期意识形态关照下的云纹纹饰——以敦煌329窟“夜半逾城”为例[J].装饰,2017(7):130-131.

    [3]梁晓鹏.从敦煌石窟艺术看符际翻译——以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例[J].敦煌研究,2012(5):39-45.

    [4]董书兵.造像经典 盛世风采——敦煌莫高窟唐代佛教造像类型与艺术特征分析[J].雕塑,2014(5):28-30.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敦煌石窟 造像 壁画 探讨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