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元叙事与太阳神话

    时间:2021-03-26 08:18: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元叙事可定义为关于太阳运行的最初叙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太阳神话。本文通过研究元叙事与太阳神话的关系及分析太阳神话中元叙事的印痕,探讨叙事的初始形态与形成原因,以期增进对叙事起源和演进规律的理解。元叙事对人类认知发育影响深远:太阳在先民视觉上的从东到西以及在夜间想象中的从西到东,为叙事提供了深层结构与基本冲突,这种周而复始运动所导致的循环论,启发了“以圆为贵”的叙事思维。构建中的中国叙事学应有独属于自己的思路和体系,元叙事无疑应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关键词]元叙事;太阳;神话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4-0027-21

    傅修延(1951—),男,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江西南昌330022)

    元者万物之始,元叙事为鸿癟初辟之时与太阳运行有关的叙事。讨论元叙事,旨在探讨叙事的初始形态及其对后起叙事的影响,这在叙事学研究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元叙事似乎是不可考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的《天问》道出了我们的困惑:泰初之时,人类的思维尚在混沌状态,叙事活动旋生即灭而又千头万绪,后人凭借什么材料去认定元叙事?然而《天问》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这就是像古人一样去仰望天空。天空中的太阳为世间的万物之源与万事之始,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仰仗于万古如斯的阳光照耀,叙事活动既为人类行为之一,它的初始形态、深层结构与基本冲突就必然与这颗星球的辉映有密切关系。叙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事件,在我们这个“万物生长靠太阳”的世界上,没有比太阳运行更为重要的事件了。

    让我们先从太阳的东升西落开始。

    一、一个半圆——“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天问》用提问的方式,描绘了日行于天的弧形轨迹:“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这当然不是关于日出与日落的最早记述,但可以代表初民对太阳运行的总体印象:它出自东边地平线上的某个地方,在空中划过一个半圆之后,又落到西边地平线上的某个地方。在保留了较多神话思维的《山海经》中,可以看到两组更具信息量的记录。一组是《大荒东经》中对日出的观察,其中提到东方有六座山是“日月所出”;另一组是《大荒西经》中对日落的观察,其中提到西方有七座山是“日月所入”。这两组记录应当是汇集了许多从不同角度做出的观察,观察者的众多说明了对太阳运行的重视,因此,太阳会从“大荒之东”的多座山头上升起,也会在“大荒之西”的多座山头下隐没。古人的观察对象也包括了月亮,虽然这些记录中总是日月并称,但从整个《山海经》的内容看,月亮还未重要到可与太阳相提并论的地步。

    日出与日落只是太阳运行轨迹的两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标志着一个个具体的时间单位。古人对此也有观察,证据就是那些“取象于日”的汉字,它们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道划过天宇的弧线。《说文解字》中有一系列“从日”或与“日”有关系的字,如“早”、“旦”、“癤”、“朝”、“明”、“癥”、“昧”、“旰”、“晷”、“昃”、“晚”、“暮”、“昏”、“晓”、“昕”等,语言学家提出,不妨把这些汉字看作《说文解字》建构的“时间语义场”:“设若我们这里将其‘字本义’看做是‘词本义’,就会发现该‘语义场’里所有的词共有两个特征:一是依次表示了从早到晚、复从暮到旦的各个时间单位,或者说划分了一个昼夜的周期。二是每个时间词都与‘日’发生联系,换言之,对于一天的具体时段的确定,古人是通过对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不同位置来观察实现的。”[1](P184-185)汉字中的原始信息沉淀极深,但与太阳相关的造字思维在简体汉字的结体中仍有显露,如“旦”为太阳出现于地平线之上,“暮”为太阳入于草木之内,“朝”为太阳夹在草木当中(旁边还有一弯尚未隐退的月亮),而“昏”则为太阳刚至地平线之下。

    对日升日落的观察如此详细,说明了太阳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人已经懂得: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如果没有阳光,绿色植物不可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也不可能释放出维持生命的氧气。原始人对这些当然是懵无所知的,但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阳光下各类生物的茁壮成长,这或许就是太阳神话遍布全球的原因。根据人类学家的调查,太阳照耀下的地方大部分都产生过日神崇拜,不过由于纬度的不同,人们对太阳的感情并不完全一样。在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音乐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赞颂太阳的词句,反映这里是日光资源过于充分的地方。”[2](P234)而在“中非那些太阳暴晒地区”,当地人会“用可耻的污言秽语来咒骂”太阳。[3](P630)即便是在纬度较高的地方,到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的盛夏,田野里的农夫也会对头顶上的酷日产生反感之情。但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祖先对太阳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华北黄土高原较为寒冷,所栽种的耐旱谷物多为喜温作物,因此更需要阳光照耀。[4](P8-9)

    太阳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保障,它还是照亮蒙昧人精神世界的智慧之光。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时间意识形成于空间意识之后,因此空间尺度往往被借来标志时间,“取象于日”的那些汉字就是将太阳在空中的位置作为时间符号。当初民开始认真地观察太阳运行,他们实际上是迈出了认识时空世界的第一步。“在甲骨文中记载着一种奇特的祭祀仪式,即牛、豕或犬祭‘东母’与‘西母’。迄今尚未发现有‘南母’或‘北母’的称呼,这似乎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的情况:与尚未达到三以上的数字概念的认知水平相应,原始初民最早的空间方位观念是由两个方位——东方和西方——构成的。”[5](P205)为什么人类的认识空间始于东西二方?最合理的回答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在所有运动中最为显眼,初民的目光为其吸引,并由此获得了判断空间方位的两个最初坐标。辨别了东西二方之后,南北方向与原始历法也就随之产生。“由于测定东西二方是明辨四方进而制定历法的基础,因此,即使在四方观念稳固确立以后,人们仍然会持续地关注二方。从殷墟卜辞的情况看,告祭方神之时,殷人对东西方向依旧表现出特殊的重视。”[6](P130)这也就是说,东西二方在人类的认知发育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初民由此开始辨识自己所处的时空环境,从而告别漫长的蒙昧阶段。

    对于源自太阳的认知启蒙(“启蒙”的英文“enlighten”亦有“照亮”之义),我们的古人早有自己的描述,这便是国人熟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传》)。人们一般倾向于从易理角度对这句话做出解读,实际上它还有更为具体的原始内涵。叶舒宪在考证“黄帝”、“黄帝四面”等的来历之后认为:

    远古太阳神在周人神话中演变为黄帝,在周人的哲理著作《周易》中抽象化为“太极”,在晚周文献中又别称为“道”或“太一”。因此可以说,黄帝是太阳创世主的历史化和人化,太极则是同一位上帝的哲学化与非人格化。于是,我们便在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同有关太极的玄理之间看到一种深层结构上的暗合对应关系。[5](P219)

    我们终于可以重构出因理性化的曲解而失去本义、淹没无闻了几千年的上古创世神话的原型结构:创世主太阳神从黑暗中出生(升),创造成光明与黑暗二分的世界,它的循环运行钦定出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确立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时空秩序。 [5](P226)

    相关热词搜索: 叙事 神话 太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