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神话学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

    时间:2021-03-26 08:20: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神话学在我国被归入文学研究,特别是民间文学领域。国际的神话学在20世纪取得跨越性发展,早已超越文字和文学的界限,成为打通文史哲与政治、宗教、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先锋。本文强调神话学对文字限制和文学学科限制的突破及其作用——进入大传统文化文本研究的可能,评述四种跨学科研究范式,提示神话学与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传播、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动向,从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说明其对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带来的知识创新意义。

    关键词:神话学;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传播;物质文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2;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4-0005-15

    一、神话学对文字限制的突破意义

    神话学在20世纪获得长足发展,逐渐形成跨越文、史、哲、宗教学、法学、政治学和心理学诸多领域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潮流,在有关文明起源、思想史和历史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名家辈出,像昔日的语言学那样成为人文研究创新的先锋和重镇,在方法论方面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尤其是打破单一学科的本位局限,实现跨学科整合研究的成功经验。

    上世纪初年,以文学为专业本位的神话研究从西方假道日本而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学专业内部生根开花,形成一只以民间文学为主体的神话研究师资力量。80年代以来,我国神话学界兴起一场有关广义神话观的大讨论,热闹一时。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神话研究局限于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现象依然未能得到改变。与国际的比较神话学研究相比,差距日益加大。文学性的神话观强调虚构想象的特质,这就导致历史研究方面对神话的回避和排斥态度,与上古史紧密相连的神话传说无法得到恰当的认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前沿性研究课题中,缺失了神话学的有效参与。

    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内文学人类学一派,针对这种学术偏向,自觉提倡“走出文学本位的神话观”。本文依据国际学术前沿动向,论述神话学研究超越文字文本束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跨学科交叉视野所带来“图像叙事”与“物的叙事”概念对神话研究的拓展性和启发性,强调新的、非文学性的神话观,即作为原初意识形态和文化原型编码的神话,从而将神话学探索向上延伸到无文字的史前时代,找到重新贯通前文字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字小传统之间的认知桥梁,尝试新的研究范式:依据大传统神话原型,重新进入小传统,对其文化符号和意识形态编码进行再体认和再解读。

    二、超越文字限制的四种跨学科范式

    1 神话学与考古学

    考古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下属分支学科,同人类学一样,是在20世纪给传统学术带来最大改观的新知识领域。原有的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语言学、艺术史、宗教学等,无不在考古学新发现的不断启示下,调整学科的知识内容,修正陈旧过时的观点,借鉴其侧重文物解读分析的研究方法。神话,因其发生过程伴随着自史前到文明初期的历史进程,神话学的研究最适宜结合考古学的知识谱系,获得超越前人的认识条件,将史前无文字的大传统同文字小传统贯通为一体。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军人物,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将神话遗产同梦幻、无意识相联系,并求助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式,试图创建一门探索人类心灵的考古学。在弗洛伊德撰写的《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变形的象征》《艾翁》(Aion)等开拓性的大著中,考古学资料的重要性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说是考古学与神话学,构成精神分析学学科基础的两大基石。

    仅以《艾翁》为例,这是荣格晚年研究自我原型之象征的重要著作,书名取自古罗马密特拉教的怪神艾翁,正如弗雷泽的《金枝》得名于古罗马的宗教神话一样。书的扉页上印制的是公元2--3世纪的罗马文物图像:艾翁神狮头人身盘蛇鹰翅立像。威严而怪异,一种神秘气息扑面而来。荣格要在书中通过自我概念的象征表现,来阐明人类心理整合机制,以寓言式的基督形象为核心,将其死而再生的原型追溯到鱼的神话意象,兼及诺斯替教和炼金术象征等内容。书中第6章“鱼的符号”,为说明基督复活的形象与鱼的神话象征之关联,动用了文献材料之外的大量考古材料:从巴比伦的鱼神Oannes和他的身穿鱼皮衣祭司,到腓尼基女神祭仪上的圣鱼餐,从印度教神人摩奴的鱼身形象,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民俗鱼宴,以及犹太教的传说——救世主将以鱼的形象降临人间。以精神治疗为职业的医生们就这样为职业文学批评家打开通向新知的门径。那些专注于分析神话故事的文学从业者,在精神分析大师的榜样作用下,自然也将目光投向考古和文物领域。仅以自中国史前文化到商周墓葬出土的玉鱼、铜鱼形象来看,其贯通生死两界的神话意义,及其同华夏的死后世界“黄泉国”想象的关系,就很值得深入探讨。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礼仪性装饰物,棺内棺外使用最多的玉器是玉鱼。众多的玉鱼、石鱼、铜鱼和锡鱼等充斥在各种西周考古报告中,却很少有对其神话蕴含的分析解读。

    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学术滋养,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从文学专业壁垒中突围出来,率先走向考古学和史前学。他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神话考古学”(The Archeology of Myth)的关键词,以此作为他的4卷本《神之面具》的第1卷《原始神话》一书第4部分的标题。该部分有两章的内容,其中第9章为“旧石器时代的神话开端”;第10章为“新石器时代的神话开端”,论及的时间范围大到数十万年。这样的纵深大视野令一般的职业文学批评家望尘莫及。坎贝尔不无自豪地讲到各地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古老年龄”问题。在第10章论述新石器时代神话时,总结出最初的农耕文化神话主题为“大蛇之神”,并以此说明《旧约》伊甸园神话中夏娃受蛇的引诱而使得人祖堕落,此一蛇神的原型至少已有9500年的历史,伴随着热带农耕文化的传播轨迹,从非洲发源,经过阿拉伯和近东地区,到达印度和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地区。考古学所认定的文化类型观念,就这样给纯文学的神话研究带来重新定向和定位的时空坐标系,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如果说有什么副作用的话,那就是导致文学本位的神话观走向解体和重建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跨学科 范式 超越 神话 文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