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小议商业银行业务扩张中如何进行风险防范

    时间:2021-04-06 07:57: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更有效地对其进行防范、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扩张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98-02

    一、引言

    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是困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辨证来看,过度盲目的业务发展,必定相应增大风险;单纯强调风险防范,势必影响业务发展。商业银行一方面强调加快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防范,就是寻求保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相对平衡,以最小的风险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业务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看待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又如何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平衡效率与风险控制、质量与市场份额的关系,正是商业银行目前关注且正在积极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总是与各种风险相伴随,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常规工作,商业银行的价值和收益直接体现在对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上。目前我国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还不规范,社会信用环境和意识依然较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趋于增加和多样化,防范的困难日益加大,因此风险防范将贯穿整个业务发展的全过程,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的生命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操作风险,因此严格规范业务全程操作,可以避免风险,减少不良信贷产生,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在信贷业务操作中,即便是优质行业、优质客户也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迷信好行业、好客户、大客户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危害很大,这种态度往往影响对一个企业风险的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除此之外,基础管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前几年发生在中国银行的“高山案”及德州建行“刁娜案件”、邯郸农行的“金库案件”等一系列金融案件,究其根本也是基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当然只要银行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存在,关键是如何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驾驭风险。一个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好坏,因此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控制好风险才能提高资产质量,保证高质量的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业务扩张中的风险成因解析

    (一)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信贷风险控制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表现在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时则容易选择铤而走险。同时,当贷款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所谓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责任,结果是人人负责而人人又不负责,使得责任的追究无从着手,以致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或是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或是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信贷人员做不出有深度的调查,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贷后管理仅限于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

    3.信贷风险控制广度不够。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4.信贷风险控制力度大小失当。在经济杠杆运用上,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奖励。

    (二)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

    2.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银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使得银行的评估办法基本无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难审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交易,而集团公司则往往借助多种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族群。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而一旦问题爆发,将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四、应对措施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二)加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三)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1.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贷后管理包括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有问题贷款处理以及贷款回收和总结评价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2.明确贷后管理职责。明确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理顺经办行与管理行贷后管理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3.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按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直接管理客户对象,对审批的重点客户、跨区域集团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直接营销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经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客户部门要建立重点客户的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参与现场检查,组织落实贷后管理内容。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有章必循”。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许多原因就是职责不明,追究不力。要通过设定各责任人贷后管理的“高压线”,对不履行贷后经营管理责任、信贷资产出现风险或出现风险不能及时化解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四)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防范应当做到多方联动、措施及时,从源头、流程和硬件建设上对集团客户进行综合化管理

    1.抓源头。完善集团客户管理制度,收集客户的全面准确资料,理清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为准确判定集团客户和确定授信提供信息支持。从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严格规范的优质客户纳入授信视野。

    2.抓流程。将监督管理贯穿在授信业务的全过程,变重放轻管、重贷前轻贷后的点式管理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和财务活动的监控,将客户的重要资金运用控制在视野之内。

    3.抓硬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建设,尽快将客户信息综合汇总,实现全系统客户信息的共享,上下联动的立体型、综合化管理。通过电子化建设,将全系统授信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复核、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程序,实现授信业务操作流程的全程电子化控制,克服或减少授信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五、结论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应该是在控制风险前提下的理性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是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全面风险管理。加快业务发展是为了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风险防范是为了保持业务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在业务运行的同时,既要有效控制风险,又要确保提高业务发展速度,从而最终提升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那些“唯发展至上”论,只讲发展,避谈风险或没有认识到风险存在的人不是真正懂得银行经营规律的;但是只讲风险,不谈发展或以牺牲发展为代价进行风险防范的行为,同样也是违反银行发展规律的。商业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高风险行业,主要通过寻找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来创造价值、产生效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持续发展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只有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高度统一起来分析判断,才是成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和风险观。

    参考文献:

    1.范南,王世纬.Creditmetric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J].金融论坛,2002,(5).

    2.朱子云.商业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的构想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8).

    3.张吉光.正视政府信贷风险[N].国际金融报.2003-10-20.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宁波镇海骆驼支行 浙江宁波 315202)

    (责编:李雪)

    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 扩张 银行业务 风险防范 商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