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药理学教学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举隅

    时间:2021-04-23 07:56: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在药理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主要采用具体实例分析结合抽象概念讲解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中医思维;药理学;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13-02

    Som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harmacology Teaching//LI Hanbing, WU Suhui, QI Yuejuan, SHI Bo

    Abstrac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case analyzing and concept ex-

    plaining were used in our teaching process to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learning Phar-macology.

    Key words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thinking mode

    中医思维是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治病防病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是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它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1-2]。这种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药配伍、天人合一理念以及五运六气理论等方面,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思维方式。当前,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对于中医中药的理论与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一个必然环节,是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笔者从事于中医药高校的药理学教学,在课堂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而在教学中养成的中医思维方式也对笔者的科研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个人的一些观点与经验做一总结,供同行借鉴与批评。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对中医理论尤其是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理论、药性理论、药物毒性理论等,并注重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教学中,以指导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医药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于古人留下的璀璨中医药文化载体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其中《黄帝内经》是体现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之作[3],其所融会的众多学科知识,如天文、地理以及文字学、语言学、哲学等,均是以医药知识为载体予以表达的,因此应该注重提高古代中医药文化的修养。熟读经典、温故而知新是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

    接下来便是中医药理论及学术思想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时时课上课下的有意识讲解,往往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应用、自主感悟,则可起到举一反三、加强稳固的目的。然而,实际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具体案例的讲解与分析上。由于笔者培养学生在药理学知识学习中运用中医思维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与理论,现将一些具体案例列举如下。

    1 中医思维在药理学“药物不良反应”学习中的体现

    中医、现代医学都承认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从药理学的角度看,很多不良反应(如药物的副作用——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就是药物本身药理作用的延伸,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较差造成的[4]。而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偏性”是中药功效的基础,也是中药“毒”性的缘由。可见在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关系中,中药“偏性”与现代化学药的“药理活性”是对应关系。中医、现代医学在临床用药时都强调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毒性(药理上的不良反应)。如果用药时不良反应不可避免,西医便要“权衡利弊”,用药后患者整体获利,则可用,整体“弊大于利”则不能使用。这与中医所讲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用药理念基本相同。

    2 中医思维方式在“外周神经系统药物”学习中的体现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掌握着人体性命攸关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血压、消化、排泄、物质代谢等。这两个神经系统当一方起兴奋作用时,另一方往往起拮抗作用,在两者的精细调节下,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健康、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如交感神经亢奋、副交感神经相对受到抑制并超出一定界限,则机体就会发生病理变化[4-5]。可见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于人体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阴阳”理论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阴、阳在现代哲学或逻辑学中就是“对立统一”和“矛盾”。中医的“阴阳”理论同样可以用于描述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状态。中医描述的机体正常状态便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病理改变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过度兴奋,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情绪激动等,与中医的“阴虚阳亢”证的表现相类似;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如心跳减慢、血压过低甚至休克等,则与中医的“阳虚”“亡阳”等证类似。

    3 中医思维方式在“干预机体免疫的药物”作用原理中的体现

    当前,癌症的免疫疗法不断被重提和大力倡导。其实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除用于癌症外,还可用于感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治疗。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入侵是上述疾病发生的原因。从中医的角度,上述疾病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不足(类似免疫力低下)及外邪(病原体)入侵有关。然而临床治疗中更多的关注抗菌、抗病毒以及杀死肿瘤细胞等,但往往疗效欠佳甚至适得其反。例如:支原体引起的上感临床上采用抗生素(多用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驱邪),往往疗程较长,且病愈后机体表现非常虚弱;对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治疗(也是驱邪疗法)往往疗效欠佳,或者出现病退人亡的结局。

    对此,当前倡导的增强免疫的疗法与中医“扶正”疗法可以说“同曲异器同工”(按照同样的乐谱不同的乐器可以演奏出同样的旋律)——中药也好,西药也好,通过增强体质均可达到抗病治病的效果。中医理论中向来重视“祛邪”与“扶正”并用,因为中医思维认为正气不足,邪气才有趁机而入而致病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中医往往更注重“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下癌症、艾滋病等的治疗重新寻求免疫疗法,甚至直接借力中医的补益与扶正疗法,因此应更加关注、重视中医思维在医疗中的地位。

    其他方面,如在中药及活性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学习中,中医思维的导入更是不可或缺。例如:用“补阳”作用深化对强心药的作用及原理的认识,用中药麻黄的功效加深对“麻黄碱”的认识,借助“补气”思维阐明甘草的类皮质激素样作用,用“补泻”理论帮助对火麻仁用于虚性便秘的理解,通过对人参“补气、生津、益智”中醫功效的讲解,帮助说明人参药材及人参的有效成分Rg1等用于糖尿病及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与原理,等等[6]。

    更好地将中医思维引入药理学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药理学基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较强的思辨能力外,将科研中的发现及时应用到理论教学中,“教研相长”不失为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王乐.关于“中医思维方式”一词的解读[J].中国科技术语,2012(5):50-52.

    [2]卢伟.论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培养[J].北京中医药,

    2015(9):760-761.

    [3]刘剑,刘佩珍.论《黄帝内经》对中医生命伦理思想的奠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3-39,146.

    [4]龙子江.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相关热词搜索: 药理学 思维方式 中医 体现 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