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张爱玲的绘画艺术及其特点

    时间:2021-05-05 07:53: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仙才”张爱玲以文学创作驰誉海内外,而她的绘画成就却鲜为人知。文章重点分析了她的画论与绘画业绩,并指出张爱玲的绘画艺术将同她的小说、散文创作一样,一代又一代“传奇”下去,永远“流言”在中国的文化史上。

    关键词:张爱玲;画论;绘画艺术;绘画成就;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Genius” Zhang Ailing"s art of painting

    DU Yan

    (Department of Art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张爱玲是现代中国被誉为“仙才”的女作家,年少时即有“神童”之称,她终身以文学创作驰名于海内外。殊不知,她平生拿到的第一笔稿费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她中学时代发表在《大美晚报》上的一幅漫画。对于张爱玲绘画的天赋和插图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张爱玲在8岁时就习作了第3篇小说《快乐村》(7岁时曾习作2篇小说),这是一篇从儿童视角观照乌托邦社会的幻想小说。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张爱玲从建筑样式到室内装修都配上了多帧插图,其中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站、屋顶花园等。尤其是公共餐厅,它建筑在荷花池里的一座凉亭内。张爱玲是一个对线条、色彩、音符、字眼都极为敏感的人。她在《天才梦》中曾以揶揄的笔调自嘲说:“9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但她仍然憧憬成为一名卡通画家,并写过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的文章。她漫画的睿智、精妙、流畅和讥诮的风格,与她文字上的机警、形象、犀利和刻薄完全有着气质上的契合。

    在张爱玲的散文代表作《流言》中,《谈画》和《忘不了的画》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两篇洋洋洒洒的画论中,她说,我不喜欢“罗曼蒂克主义”的传统,那种不求甚解的神秘,脱离现实人生的廉价诗意,就像把电灯开关一捻,将一种人造的月光投射到任何事物上,于是就有了模糊的蓝色的美艳,黑影里头唧唧阁阁地叫着兴奋与恐怖的虫与蛙。她也不喜欢“超写实派”,画一棵树,在树顶上嵌着一只沙发椅,野外的日光照在碎花椅套上,如梦一样荒凉的恐怖文明。她喜欢法国画家赛尚(即塞尚)及其“徒子徒孙”高更、凡•高和毕加索等人的作品,认为他们善于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把它发展到极致,虽比较偏执,但鲜明而引人入胜。

    在人物画方面,她欣赏赛尚的《牧歌》。画面上一群男女在水边蹲着,躺着,坐着,白的肉与白的衣衫,音乐一般地流淌过,回旋成U字形。转角上一位双臂上伸托着颈项的裸体女人,在恋爱似的阳光抚摸下,周身的肉都波动着,整个画面有着异光的荡漾。在风景画方面,她醉心于赛尚的《破屋》。画的是中午太阳下的一座房子,有一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房子好像在那里笑,一震一震地,笑得快要躺下去了。通向屋子的小路,已经看不大见了,四下里长着高高下下的草,在阳光余晖中极淡极淡,模糊一片。那哽咽的日色,使人想起“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① 可是这里并没有巍峨的边关要塞,有的只是中产阶级的荒凉、空虚与衰败的哀吟。

    张爱玲也青睐于中国画家林风眠。认为他笔下的那些蓝宝衫子的安南(越南)、缅甸人像,透逸着极圆熟的图案美。特别意味深长的一张画着中国的一座小城,土墙下站着一个黑衣女子,背后跟着鸨妇。整个画面着色不多,大部分用的是淡墨,虽没下雨而像下雨似的,在寒雨中更显得人情的温暖。女人不时髦,面目也不大清楚,但对于普通的男子来说,却会情不自禁地萌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思,好像孟丽君渴望她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夫那样,仿佛有一缕莫名其妙的牵挂。而在中国油画方面,张爱玲最赏心悦目的是胡金人先生的画。她特别惊慕的是一张白玉兰图:土瓶里插着银白的花,长圆的瓣子,半透明状,然而又肉嘟嘟的,这样那样伸展出来,如像非那么长着不可的样子。贪婪的白花盛开着,但在贪欲中又携带着微笑,有如青春的少女,水灵灵的张扬,稚气的强势是可以原谅的。玉兰丛里还藏着一枝迎春藤,放烟火似的一路爆出小金花。就连那棕色的小茶几也画得有情有意,温顺的长方形上面承载着一片热闹的世界。张爱玲之所以赞赏这些作品,就在于它能够唤起欣赏者的创造思维,不只是纯粹的被动欣赏,而是一种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正是张爱玲追求新奇、热烈、奔放和意蕴美的审美观的表征。

    张爱玲不仅驾驭语言得心应手,繁则极尽浓艳,简则极尽洗练,信手拈来,舒卷自如,而且文到画到,所画插图,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力求其真,以真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做到图文并茂,二者相得益彰,旨在进一步提升作品的人文张力。据有人统计,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传奇》中的作品在当时的杂志上发表时,她曾亲手为《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年青的时候》、《花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8篇小说绘有插图。散文集《流言》中的绝大多数篇什,也配有数量不等的插图。此外,她早年在圣玛丽亚女校读书时,曾为该校校刊《国光》和《凤藻》绘制过封面;20世纪40年代又连续为上海当时颇有影响的《天地》、《杂志》等刊物精心设计过封面;甚至还为外国人创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多次撰稿和配制插图。有个版画家看到张爱玲的漫画时赞不绝口,连呼三个:“画得好!画得好!画得好!”并且断言,如果她从事绘画,一定是个很好的画家。②

    德国杂志主编克劳斯•梅涅特对张爱玲也赞扬备至,说她“不仅文采一流,而且插图画得也是栩栩如生。” ③

    张爱玲的绘画究竟好在何处,有哪些令人艳羡的特长?

    1.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爱玲最早一幅漫画《某同学之酣梦》,原载1936年12月上海圣玛丽亚女校校刊《国光》第4期上,画的左下角有她的英文签名Ailing。画面上画着一位青春少女暮春之夜趴在寝室的床上,身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棉被,脸侧向右边贴在松软的枕头上,两只穿着短袖的胳膊露在被子的外面,弯曲着衬垫在下颔处,既像欢送暮春的离去,又像迎接初夏的到来。就在这春去夏来的交替中,她做了一场甜蜜的黄粱美梦:梦见自己拥有一只沉甸甸的美元大布袋,从布袋里飞出的却是一块块诱人的“光绪元宝”。她拿着这些钱,首先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理发店洗洗头,剪一个时髦的发型,然后穿上旗袍,再到鞋店里挑选一双向往已久的高跟鞋,换掉早已厌恶的“土老帽”(鞋)。当时的张爱玲还是一个中学生,但却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细节——盛美元的大袋子里满装着中国的“光绪元宝”。这个细节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30年代的上海市面同时流通着几种不同的货币,在这些货币中,由于“光绪元宝”的银色最重最值钱,因此,梦者想得到的便是大量的“光绪元宝”;另一方面,当时的上海实际上已沦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画有美元标志的大布袋其实是西方世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象征。整个画面看出,这是一位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少女,生活在蜕旧变新的时代,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的洗礼,企图摆脱封建主义的思想桎梏,憧憬与追求现代的物质文明。实事求是地说,这位做着像蜜糖一样甜梦的少女就是张爱玲自己,这位少女的梦想就是张爱玲当时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张爱玲不止一次地坦承自己“是一个拜金主义者” ④她所追求的是现世享乐主义。她作品中的人物插图,绝大多数都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漫画,实际上就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物化具像。

    2.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

    张爱玲的成熟期是生活在香港和上海,这是当时中国最具现代文明形态的两个重镇大邑。在洋溢着鲜明的殖民地文化特征中,东方与西方、民族与异域、传统与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等多种多样的文化信息交融整合在一起。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可以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个西化城市,欧美最新式的产品,或最摩登的流行时尚,在不到一两个星期内便会出现在上海滩头。上海的西化进程,甚至在20世纪40年代的“孤岛时期”也没有因日本的侵略而完全中断。张爱玲是一个地地道道脱胎于中国封建没落贵族大家庭的知识女性,又是一个呼吸着英美文化思想空气长大的中国现代作家。在她的智能结构中,既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又有着西方欧风美雨的滋润。她虽然不像林语堂那样脚踏东西世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但在她的文字和绘画作品中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还是做出了别人无法取代的贡献。

    诸如,张爱玲有一张题名《一九三几年》的画。画面上画着四个女子。其中形象最大的那位,穿着毛茸茸的衣领,这是当时社会上刚刚兴起的“皮草”装,代表着主人身份的高雅与富贵。此装流行于西方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一九三几年传入我国上海、香港等城市。中间两位女子穿的衣领则是中国式“元宝领”的变种。正面像女子穿的是“圆筒式”高领,衣领紧抵着下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地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丰美柔丽的身体。侧面像女子的排式纽扣元宝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迫着女主人不得不伸长了脖子。右下角女子为自由式短发,圆领,颈佩项链,半截袖旗袍,显得自由而活泼。这四位女子的衣领代表了一九三几年东方和西方服装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中西合璧的异质性融合。女子脸上都泛着俏丽的喜悦,仿佛在享受着中西文化整合后带来的幸运与吉祥。张爱玲不仅对中国社会上的各种人物进行精心的观察和研究,绘出了千姿百态的人物世相画廊,而且对欧洲不同的民族也作了精细的比较审视。如《外国人》里画着英国、德国和法国三种人。英国人长着山羊似的脸,眼神下垂,下巴上斜,穿着燕尾服,出门带着伞,表现出淡漠而自足、功利而实际的样子。德国人长着偏执较真的眼晴和嘴巴,怀着盲目的种族优越感和绝对的服从精神,富有浪漫的哲理和孩子似的主观性。而法国人则是在愁苦中略带点无奈,但一向追求浪漫,喜欢谈恋爱和女人。我们对张爱玲画上所折射出来的这些看法不一定完全认同,但她对西方三国民族特质和文化特征的把握不是没有道理的,她实际上是站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平台上鸟瞰其他民族的。

    3.勾画清代以来的服装演进史。

    张爱玲自称是“恋衣狂”。她钟情于服装美,追求奇装异服,有一种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服饰情结”。她从小就渴望自己穿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她说,即使“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 ⑤张爱玲虽然不是职业服装设计师,但她亲手制作的服装胜似职业服装设计师。她是中国服装文化的研究者,尤其对近代服装史如数家珍。她在20世纪40年代初写的《更衣记》和发表在《二十世纪》英文杂志上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两篇长文,尽管有一文二作的嫌疑,但也并非完全雷同。在文章中,张爱玲把清代以来的服装文化发展分为“1650—1890”、“1890—1910”、“1910—1920”、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6个历史阶段,对每个阶段女性服装的样式、特征、质地用料、颜色搭配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对比,并对女人的发型、帽子的改良、衣领的高低、袖子的长短、旗袍的宽窄、袍叉的上下都观察得细致入微,描述得一清二楚。对1921年和1942年间服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交待得淋漓尽致。为了说明问题,张爱玲在长达8页的英文文章里还绘有12幅发型和服饰插图(如图1),从而做到亦文亦图,图文并举,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这两篇文章已成为中国服装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4.再现中华民族的习俗风情。

    张爱玲长期生活在洋气、奴性和商业气交织的十里洋场,但她毕竟植根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意识形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氛围里,作家的潜质使她对中国的世态人情和乡风民俗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张爱玲也可以说是一位民俗学家。在她为英文《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所绘的12幅插图中,有一幅名为“开脸”(Shaving the forehead)。开脸,亦称开面、卷面、挽面、修额等。这种风俗习惯原来流行于江浙地区,后来几乎遍及我国广大农村。女子出嫁之前,请人用丝线绞除自己脸上的汗毛,并修齐鬓角,以美容取悦于人。这种“开脸”的方法现在早已转化成一种常见的美容方式。(如图2)张爱玲还绘有一幅“跳舞”图,此图与她的《谈跳舞》一文相配合。她认为中国的跳舞是把雍容揖让的两只大袖子徐徐伸出去,向左比一比,向右比一比,显示出古人圣贤的风度,有如唐诗说的“舞低杨柳楼心月”,似乎泼剌的姿态把月亮都可以扫下来。她依照自己的想象描摹戏画:画面里的舞者全着京剧花旦般的吊梢眼,一副“天然妙目,正大仙容”的盛唐气派。舞者的头发、胸脯与手臂写意地跳动着——两瓣花蕾似的乳房,柔枝般的手臂、背风凌立的头发——有限制的活动,腰的形态也不像西方那样活泼自如。这显然是封建主义长期禁锢的结果。难怪张爱玲大声疾呼:“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如此浩浩荡荡的国土,这样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该是多么的可怕。

    最后,还需要提及的是,张爱玲总觉得自己长得不美,于是在自画像中,从来不画她的五官。《流言》初版的封面和《杂志》文章插图的自画像都是如此。(如图3)其实,张爱玲长得并不丑,她虽然没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貌,但她那睥睨一切的贵妇人气质已使中外的胡兰成、赖雅们为之倾倒(前者是张的中国丈夫,后离异;后者是张的美国丈夫)。这实质上是这位爱美的女作家对自我形象的苛求与谦卑。张爱玲的绘画艺术将同她的小说、散文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奇”下去,永远“流言”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责任编辑:冯健民)

    ① 李白《忆春娥》,《李太白全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② 止庵、万燕《张爱玲画话》,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③ 止庵、万燕《张爱玲画话》,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④ 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⑤ 任茹文、王艳《张爱玲画传:美丽与苍凉》,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相关热词搜索: 绘画 艺术 张爱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