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话语角色认知及其修辞价值

    时间:2021-11-09 15:0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概 要  本文是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
        阐明言语交际主体及其社会心理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论述了话语角色与修辞的关系, 话语角色认知及其在修辞中的作用,
        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话语角色的社会心理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
        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 揭示了言语规律, 为现代修辞学开辟了前景。
        关键词  话语角色 角色认知 修辞 社会心理
        言语交际是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揭示其内部规律, 提高人际合作的效率,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 言语规律研究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角度, 探讨话语角色认知与话语建构的辩证关系。
        一、话语角色及其与修辞的关系
        1.1 社会角色与话语角色
                      “角色”一词最先用于舞台艺术, 是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及其一系列特点。后来“角
                      色”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近年来, “角色”被引入语言研究, 逐渐成为语用分析,
                      尤其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术语。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地位类别,
                      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如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干部、群众、父亲、儿子、男人、女人等等。社会角色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理想性等特点。显然,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阶层, 对社会角色的划分以及对各种社会角色特征和行为规范的认定, 都有所不同。此外,
                      每一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 都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 都是各种社会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也就是说,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
                      存在社会角色扮演的理想度。社会角色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整个社会生活有序化、规范化以及文明化的基本组织形式。社会生活秩序的运作及其状态和质量,
                      都有赖于社会角色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会成员对其社会角色的扮演质量。例如, 作父亲的要遵守其社会所期望的行为规范,
                      履行其社会所赋予的职责,
                      从而保证社会在此角色层面上的秩序及其运作质量。社会角色理论在社会言语交际生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与之社会角色相应的言语行为规范以及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的言语行为都寄予了一定的期望。我们把在言语行为方面具有社会规范等特征的社会角色,
                      叫做话语角色或言语行为角色。话语角色是建立在社会角色基础上的, 是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 是社会角色在言语交际领域中的具体化。
                      2.1 话语角色与修辞的关系
                      话语角色与言语交际关系密切。在言语交际中, 如何说或如何写, 说什么或写什么, 都是与一定的话语角色有关的。例如:
                      甲: 刘部长, 你好。
                      乙: 我们都是同志, 叫我老刘好了。
                      甲: 噢, 老刘。这次会议比上次成功。
                      此例中, 甲首先称对方为“刘部长”, 而乙则建议甲称他为“老刘”。为什么呢? 这实际上
                      就是一个话语角色以及交际双方话语角色关系认定的问题。称“刘部长”暗含了交际双方是行政话语角色关系, 行政角色关系比较正式,
                      话语的信息以及言语方式, 都不能随便。而称“老刘”,则表明交际双方话语角色之间比较随意、亲切,话语的信息以及言语方式,
                      也可以随便点。对方对其所说的话语信息以及方式, 也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此例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言语交际尤其是讲究修辞的交际中, 都有一个话语角色的认知和认定过程。第二, 话语角色的认定,
                      就意味着交际双方话语角色关系的认定。第三, 话语角色都是与一定的言语规范相适应的。话语角色及话语角色关系的认定,
                      就意味着在话语建构时要遵守其所认定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在修辞过程中, 遵守社会所约定或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规范,
                      就会为交际对象所接受,就会促进社会合作; 否则就可能造成言语冲突,破坏人际关系, 导致话语角色扮演失误。例如:
                        “敬告: 守法与犯罪仅一念之差, 敬告诸位洁身自爱, 您的每一举动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您的前程由您自己把握,
                      错误的判断将使您失去美好的理想和未来”;“商城具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和举证手段,
                      但仍需您的配合⋯⋯” (《如此“敬告”太伤人》,
                      《文摘报》199714120)这段话语是悬挂在北京某家仓储式商场内的“敬告”。本意是针对某些怀有偷盗动机的“顾客”的。那么,
                      话语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在商场食品柜台前, 一位女教师回答记者时说: “心里不太舒服。”在卫生用品货架旁,
                      一位中年主妇边取物边说: “干嘛跟防贼一样?
                      要不是图方便,我不会到这儿来。”显然这些话语说明“敬告”的效果是不佳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负责人说,“这类告示有污辱消费者人格之嫌。光顾商场的消费者99
                      %以上都不是为行窃而来, 否则我们的社会岂不是漆黑一片? 这类告示对购物环境也是污染。”北京的一位律师则认为,
                      这些告示实际上是把全体顾客视为潜在的窃贼, 侵犯了顾客的精神权益。为什么这些话语不妥当泥?
                      深究起来还是话语角色的定位有问题。显然, 如果这些话语的交际对象是窃贼,
                      是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但这些“敬告”是悬挂于商场的醒目位置上,
                      这就使这些话语的实际交际对象泛化为全体光顾商场的人。于是话语就成了商家对全体顾客的“警告”。作为商家,
                      “警告”顾客是不妥当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接受不必要的“警告”。所以, 这家商场总经理不得不表示:
                      “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马上取下来。”由此可见, 话语角色认知失误或不充分, 就有可能造成话语建构失误,
                      进而影响交际效果。此例说明, 言语交际行为, 尤其是修辞行为, 必须遵守言语主体的话语角色规范,
                      使其话语符合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这是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话语角色认知及其在修辞过程中的作用
                      德国心理语言学家约翰内斯•恩格尔坎普在其著作《心理语言学》中说: “说话者要成功地实施一种言语活动,
                      只有考虑到听话者才有可能。”“在实施以听话者的行为作为对象的要求这一言语活动时, 对社会情景,
                      即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知实际上就是对听话者的认知。”话语角色认知是修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在一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
                      人们往往首先询问或介绍姓名、职称等, 为什么呢?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让对方认知被介绍者的话语角色,
                      为话语的功能或效果奠定基础。一般说来,在公众场合普通社会成员的话语与社会知名人士的话语是不一样的,
                      而其话语功能或效果的发生前提是, 话语接受者必须对其话语角色有一定的认知。二是确认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
                      为双方的话语建构奠定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了解各自的话语角色, 以及话语角色关系, 其话语建构以及交际前提就会构成障碍。例如:
                        一个男人坐在巴黎的酒店里一杯接一杯地喝着白兰地,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服务员小姐不无嘲讽地说: “法国这样落后,
                      国民消极颓废, 原来都是白兰地的功劳!”“这跟我没关系,”客人说,“我是俄罗斯人。”(《读者》, 1996 年第10
                      期)此例中, 服务员小姐与那位拼命喝酒的顾客之间进行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服务员用间接的话语方式,
                      嘲讽了顾客。其话语建构的前提显然是以为客人是法国人, 两人之间是同一民族角色关系。所以, 在服务员小姐看来,
                      她的嘲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客人却说他是俄罗斯人, 因此, 服务员小姐的话语就不适当了。一方面, 如何饮酒是顾客自己的事,
                      服务员是没有资格嘲讽客人的。如果嘲讽客人, 就超越了作为服务员本人的话语角色规范。另一方面, 因顾客是俄罗斯人,
                      两人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 就不是同民族的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而是涉及到不同民族, 或不同国家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一种外事关系。好在, 服务员小姐的话语比较讲究修辞技巧, 没有直接指责顾客,
                      没有与顾客形成直接冲突。而顾客的话语说明, 他是拒绝服务员小姐对他的话语角色认定的。服务员小姐的话语角色认知失误,
                      正是其话语建构失当的直接原因。在修辞过程中, 话语角色认知直接关系到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定位和话语角色扮演。话语角色认知适当,
                      有助于言语主体的话语角色扮演。话语认知阶段所获知的有关交际对象的话语角色信息,
                      有助于言语主体对话语信息以及话语方式的选择。例如:1848 年,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
                      表哥阿尔伯特公爵结了婚。与女王同岁的阿尔伯特, 比较喜欢读书, 不大爱社交, 对政治也不太关心。
                      有一次, 女王敲门找阿尔伯特。
                      “谁?”里面问道。
                      “英国女王。”女王回答道。
                      门没有开。敲了好几次后, 女王突然感觉到了什么, 又敲了几下, 用温和的语气说: “我是你的妻子, 阿尔伯特。”这时,
                      门开了。(选自《1995 年笑不笑由您台历》, 中国电
                      影出版社1994 年出版)女王面对的是同一个交际对象, 但为什么前后两次言语行为的效果不一样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话语角色认知问题。第一次, 女王把自己当作“国王”角色, 因此, 她的话语是从国王角色出发来建构的。而第二次,
                      女王“突然感觉到了什么”, 这正是一个话语角色的重新认知和定位过程。不言而喻,
                      她把自己的角色从“国王”调整到了“妻子”。从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看,女王和阿尔伯特之间有多种角色关系, 血缘关系:
                      一个是表妹, 一个是表哥; 臣民关系: 一个是女王, 一个是公爵; 夫妻关系: 一个是妻子,一个是丈夫。在上述角色关系中,
                      相比之下, 夫妻角色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合适的。这时的
                      交际场合是阿尔伯特的个人住所, 而阿尔伯特本人不喜欢交际, 不关心政治, 所以, 女王组织话语的角色定位, 应该是“妻子”,
                      而不是“女王”。女王的第二次话语成功了, 也就在于她转变了说话时的角色, 使用了“妻子”这个适切的词语,
                      扮演了妻子的话语角色, 获得了理想的修辞效果。
                      由此可见, 在言语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 或对交际双方之间的
                      话语角色关系认定不当或有误, 就有可能影响其话语建构的方式。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 “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美国一家客房告示:
                      “请勿在床上吸烟,否则落地的灰烬可能就是你自己。”法国一私家花园的警示牌: “如果你被园内毒蛇咬伤,
                      最近的医院距此十五公里,驾车半小时到达。”伦敦某宾馆在所有浴室里贴上告示:“尊敬的客人, 请把你的歌藏在心里,
                      因为我们的墙壁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厚实。” (王瑛《有趣的告示》, 《文摘报》199714120 ,
                      原载《工人日报》199714114)
                      读了这些话语, 我们会发现, 这些“告示”是很富于修辞技巧的, 很幽默。交际对象看了以后不会拒绝言语者的劝告, 甚至警告,
                      不至于感到言语者的话语有什么不妥之处。同样是“告示”, 前面商场的“告示”美其名曰“敬告”,
                      修辞效果却与后者大不相同。为什么呢? 除去其他方面的原因之外, 这与言语主体的话语角色认知与定位的准确性,
                      是不无关系的。首先, 上述话语本身都蕴涵了明确的言语交际对象,
                      从话语中对方可以明确地意识到话语的针对者。“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说明, 是专指向鳄鱼池内掷物的人,
                      而与其他游人无关。其次, 在交际对象不十分明确或可能引起异议的话语中, 言语主体采用了间接委婉的修辞方式。试想,
                      有谁会大胆到鳄鱼池内拾回自己的东西呢?当然, 也不会有人冒着被毒蛇咬伤的危险而私闯他人的花园。第三,
                      上述言语主体的话语角色定位, 都是把交际对象放在一个平等的话语角色关系上, 而不像那家商场的“敬告”那样,
                      把全体顾客放在一个“法律代言人”与“窃贼”的话语角色关系上。在上述话语意义中,
                      读者体会到的多是言语主体对交际对象利益的关心。此例进一步说明, 话语角色以及话语角色关系的认知与定
                      位在话语建构方式方面的制约作用。
                      三、话语角色认知的内涵与方法
                      话语角色认知有一个相对的话语角色坐标系, 那就是社会文化背景。言语主体对自我话语角色的认知和定位的基础是其现实社会角色,
                      比如职业角色、年龄角色、性别角色以及民族角色等等。言语主体根据具体语境因素,
                      在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中进行取舍选择。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集合体, 他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构成了一个角色丛。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各种社会因素将使其角色丛形成分化, 要求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用于言语交际。究竟选择哪一种社会角色作为话语角色,
                      有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 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 对自我话语角色的选择,
                      与言语者的自我社会角色认知与其对语境的认知具有密切关系。话语角色认知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自我角色认知; 二是他人角色认知;
                      三是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
                      11 自我角色认知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角色构成的系统。在言语交际时对各种话语角色的认知中,
                      言语主体自我角色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言语交际的正常秩序, 也正在于社会成员对自我话语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并按照各自的话语角色构建话语。例如, 据报道,
                      最近少数基层领导干部自称或被别人叫做“知府”、“县令”或“老爷”、“老板”等。一些地方还把诸如“作为某某县县令”、“作为县太爷”、“身为五品知府”之类的词语,
                      堂堂正正放在当地报纸的标题上。这显然是违反言语准则的。“知府”、“县令”等,
                      都是封建制度中剥削阶级的特权称谓。它们与当代汉民族的道德伦理关系相背, 早已为人民群众所唾弃。尽管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听,
                      但广大群众听来却十分刺耳, 效果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的道德伦理关系。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而不是“老爷”。在公众言语交际中, 称“知府”、“县令”、“老爷”、“老板”, 就破坏了干群之间的平等关系,
                      不符合我们社会的言语道德规范。由此可以看出, 言语主体对自身话语角色认知,
    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建构以及双方话语合作的重要作用。
                      21 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
                      言语交际中, 言语主体话语建构的适切与否, 与其对交际对象以及有关的人际角色关系的认知与把握, 是具有密切关系的。例如:
                       走了几步, 安乐就发现一间工棚的瓦脊上, 在往外渗着层层青烟, 瓦上一点积雪也没有。安乐正要问谁住在里面,
                      胡校长在身后大声叫起来: “康老师! 康老师在家吗?
                      安书记来给你拜年了!”
                        片刻后, 那工棚的门打开了,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出现在门口。安乐第一眼见她
                      就觉得有些面熟。他问: “我能进来吗?”
                        康老师点点头, 将安乐他们让进屋里。屋里有一股很浓的中药味, 一只药罐在火盆
                      边扑扑地冒着气泡。
                        安乐问: “康老师不舒服?”
                        康老师白皙的脸上浮起一层红晕, 借端瓜籽, 回避了回答。安乐坐下后, 往四周看了看, 屋子很小, 一张床、一只桌子,
                      外加一架书和几把椅子, 到处就塞满了。
                        安乐又问: “康老师家里人住哪儿?”
                        康老师没回答, 胡校长抢着说: “康老师是以校为家。”
                        安乐感到其中有奥妙, 他的目光这时落在桌上的一只茶杯上, 那只缕花杯套他很眼熟。看了几眼, 他忽然想起来,
                      这茶杯是高天元的。如此, 他又想起自己在县里开会时, 无意翻了一下高天元的日记本, 里面夹着一张女人的照片,
                      那女人就是眼前的康老师。安乐坐不住了, 他信手拈起一撮瓜籽,边嗑边起身告辞。
                        (刘醒龙《路上有雪》, 《新华文摘》1997 年第3 期)
                      春节期间, 新上任的乡党委书记安乐, 到乡中学看望老师, 查看教师的住房问题, 恰巧走进
                      了康老师家。从上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看, 安乐的话语于康老师有许多不适当的地方。为什么呢?从后文的介绍可以看出,
                      原来康老师与安乐的搭档乡长———高天元有私情。但康老师与高天元之间的这种关系, 是在一番对话之后,
                      安乐才觉察到的。安乐事前没有认知到康老师与高天元之间的这种特殊角色关系,
                      所以他的话语是不妥当的。当他一进屋询问“康老师不舒服”时,
                      这种人际角色关系知觉造成的“语误”就已显露出来了。那煎着的中药是给高天元治病的。所以, 安乐的问题,
                      康老师是难以或羞于回答的。当安乐再次问及“康老师家里人住哪儿”时, 康老师就显得更难堪了。因为, “康老师家里人”是指谁呢?
                      实际上, 在康老师的生活中, 高天元才是她的“家里人”, 但这又是不能说的。所以, 在上面的对话中,
                      康老师只好“一言不发”。与安乐相反, 胡校长对康老师与高天元之间的角色关系, 是了如指掌的。所以,
                      他的话语显得十分恰当。安乐的每次问话都是他给解的围。第一次, “安乐正要问谁住在里面, 胡校长在身后大声叫起来: ‘康老师!
                      康老师在家吗? 安书记来给你拜年了!’”表面上是告知康老师,
                      “安书记来给你拜年了!”实际上是要她注意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她的情人的搭档, 要她有心理准备。第二次,
                      当安乐又问“康老师家里人住哪儿”时, 康老师没回答, 胡校长抢着说:
                      “康老师是以校为家。”表面看是在表扬康老师热爱教育工作, 实际上是在给她解围。同时也为安乐解了围,
                      避免了对方不回答带来的尴尬; 也从信息上截断了安乐进一步提问的可能。此例中, 安乐造成语误的原因, 主要是对交际对象,
                      以及与交
                      际对象有关的人的角色关系, 认知不够。而胡校长能以话语及时给双方解围, 其主要原因则在于,
                      他已认知交际双方以及与交际双方有关的人的角色关系。此例说明, 在话语建构过程中, 有必要对他人,
                      尤其是与对交际对象有关的人际角色关系,有充分的认知, 以提高话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31 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言语主体话语建构的恰当与否, 不仅与言语主体自我话语角色以及对他人话语角色的认知程度有关,
                      而且同其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的认知程度与质量有关。例如, 1984 年10 月1 日,
                      我国政府在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国庆35 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当参加国庆游行的队伍通过天安门时,
                      队伍中突然打出了一很大横幅———小平您好。据说, 当时保卫人员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但这一横幅, 后来却被载入了史册,
                      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人民的心声。1997 年2 月, 邓小平逝世后,
                      这一标语再次被新闻媒介和广大群众广泛提及和称道。这一标语的作者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四位学生, 标语在邓小平逝世后,
                      被演化为“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它成了全国人民追悼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为什么那几位普通大学生能创造出表达亿万人民心声的话语呢?
                      为什么这句平常的话语却能被亿万人所认同呢?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就是话语的建构者对自身的话语角色与交际对象以及其他交际对象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的透彻而准确的认知。“小平”这一称呼,
                      体现了大学生与邓小平这位伟人的亲切关系。“您好”则体现了大学生对人民领袖的尊敬和爱戴。话语建构者对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的认定十分恰当,
                      话语信息与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 也十分吻合。加之, 这一话语也切合亿万人民与邓小平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因此说,
                      “小平您好”这一话语修辞效果的获得, 是与言语者对交际双方话语角色的认知密不可分的。
                      41 话语角色的社会心理认知
                      无论是个人话语角色认知还是他人话语角色认知, 以及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认知, 其认知实
                      质都离不开对交际双方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认知。这是提高话语建构适切度的重要条件。比如, 六、七十年代,
                      中国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太高, 因此, 老朋友之间偶然见面时,往往说: “噢, 多日不见,
                      长胖了。”“近来发福了。”听话人往往乐于接受。这说明生活好, 日子过得舒坦。人们并不觉得“胖”有什么不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观念也变了。有一次, 两位老朋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了面。一位说: “哦,
                      才两年没见,您发福多了。”对方听了, 遂说: “啊, 老长胖,没办法。”脸上露出不悦。岂知,
                      现在人们已经不把“胖”当作“美”和生活好的象征了。多数人都惧怕“胖”, 更不愿意人家说他胖, 女性更是如此。由此可见,
                      准确把握交际对象的社会心理,就能准确设定所要提供的话语信息量, 并确定与之相应的修辞方式。比如, 交际对象真的是“胖”了,
                      也应用委婉的修辞方法, 比如: “多日不见, 您更加丰满了。”社会心理既包括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念,
                      如审美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等, 也包括民族心理。因此,
                      民族心理认知也是话语角色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认知交际对象的民族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看法, 对于提高话语建构的质量和效率,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一群大学毕业生, 想振兴民族饮料工业, 于是, 他们投资开发了一种茶饮料。但产品投放市场后销售不佳, 处境困难,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广告话语修辞失误, 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广告话语是:
                        到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奥德赛。
                      (电视广告话语)
                        每天看月亮, 有利健康———奥德赛。
                      (地铁广告话语)
                        (秦全跃《奥德赛冰茶败在何处》,《文
                      摘报》199718124)
                      显然, 仅从广告话语, 公众是不知所云的。即使知道商家是在做茶饮料的广告, 人们也不禁要问,
                      喝茶饮料与“到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有什么关系? “每天看月亮”, 就“有利健康”吗? 人们知道日光浴, 能促进人体健康,
                      没听说“每天看月亮, 有利健康”的。喝茶与“奥德赛”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
                      这群大学毕业生认为,“中国饮料要想从洋饮料中突围出来,
                      就必须靠中国老百姓天天喝的中国茶”。但却不知他们为什么要起一个中国老百姓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奥德赛冰茶。“奥德赛”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一个民族英雄。能有多少中国老百姓知道“奥德赛”呢?
                      他们熟知的是孔子、屈原、岳飞、林则徐等民族人物, 而不是从国外引进的“知名人士”,
                      更何况是历史久远的知名人士。企业者守着自己的民族英雄不用, 却非要舍近求远, 从外国,
                      而且是从古希腊请来一位。这就难怪中国的老百姓不买帐了。广告语的建构者, 显然是“忽视”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 忽视了中国
                      老百姓的民族心理。成功的广告是沟通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产品质量再好, 如果消费者不了解, 也是枉然。因此,
                      广告语的建构, 也不能无视消费者的民族心理。综上所述,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
                      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这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修辞,
                      强调了言语主体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 它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相关热词搜索: 修辞 认知 话语 角色 价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