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试论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1-12-05 15:37: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种社会要素的共同努力,而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信仰危机挑战对策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要和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
    首先,道德信仰危机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道德所调节的是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①恩格斯也曾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②道德就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它表明“应该”如何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个“应该”就是人们所认定的“合理”、“公平”和“正义”,它分配了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预制了理想的社会关系与基本秩序。能够按照“应该”标准做人做事的人被认为是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的人,能够贯彻和体现这些“合理”、“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就被认为是公平的社会、正义的社会。而一旦人们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置道德于不顾,一旦在一些人身上出现道德信仰危机,就必然会危害人们之间的正常的、合理的权利义务关系,影响社会的基本秩序与和谐关系,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道德信仰危机影响了社会安定和团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的目标会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真正维系整个群体的纽带,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坚强的群体。信仰使群体成员变得十分接近,产生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凝聚力。因此,“信仰的作用从理论的高度可以概括为‘凝聚力’三个字。正是这种凝聚力规约着人们的选择,使人们在多元的人生道路面前毫不犹豫地走向正确之路,而且确信这种选择是最佳选择。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③一旦发生了道德信仰危机,人们就失去了共同的道德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就会出现道德失范,就必然涣散人们之间的内聚力和凝聚力,破坏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影响人际关系团结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第三,道德信仰危机败坏了社会风尚和秩序。在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道德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们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乃至幻灭。人们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的崇高,也不再疾恶如仇地去揭露、谴责坏人坏事并与之展开斗争,而是置若罔闻、避而远之。这些道德情感麻木、困惑、缺失的具体表现,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
    二、重建道德信仰,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上的欺诈、背信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道德无序,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极易发生。历史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尤其是在产业革命前的商业资本活跃时代,以失信为特征的海盗文化、商业欺诈、信用崩溃等道德秩序混乱就曾严重危及市场经济秩序发育,因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人疾呼:信誉就是金钱。之所以在转轨时期容易发生道德秩序混乱,除去其他原因外,直接的在于这一历史时期原有的与传统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相适应的,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受到根本冲击,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信任”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未真正形成,所以社会有可能进入既不讲忠义,也不言信任的道德无政府状态。因而,在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在于提倡一种奉献精神,把人们从事的求利的职业活动与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作为人们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以弥补人们精神世界的“市场失灵”。这种精神支撑,就是我们需要重建的道德信仰。
    对于道德理念的培育,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如果是非善恶不清甚至颠倒,硬让人们去信仰,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要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形成扬善抑恶、爱憎分明的社会氛围。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一样,是人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伦理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是伴随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切身认同而产生的对客体的尊重、景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应着力培养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
    第三,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养成人们的道德节操和斗志。社会转型期,面对多种的价值冲突,人们不得不进行艰难的选择,每当此时,道德意志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信仰坚定、意志顽强的人,能够自我约束,无论客观环境怎样险恶,无论不当利益如何诱惑,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而那些道德意志薄弱之人,则常常失去自我控制,发生信念动摇,成为恶势力的俘虏。道德意志可使人们抵制邪恶势力的影响,做正派人,坚持正义,主持公道,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
    第四,确立人们的道德信念,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做人的范式。它和道德品质、良心是同等层次的道德范畴,都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是个人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的集中体现。健康的道德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对于道德实践的建设,当前必须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首先,从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出发,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一是要在全社会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全民的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同时,注意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新闻舆论应积极地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对违反和破坏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要及时“曝光”,给予揭露和批评,进行舆论谴责。从而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光荣、不讲社会公德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全体公民都能比较充分地认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并形成良好习惯。这是使未来中国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最基本的保证。三是要加强社会公德研究,不断总结、概括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公德范畴和规律,指导社会公德建设健康发展。
    其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是道德塑造——构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方法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展创新。古为今用是指继承中国传统的职业道德精华,不断推陈出新,把它改造,运用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来。比如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赋予新的内容运用到各行业中来。洋为中用是指善于借鉴西方职业道德的精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摆脱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西方市场经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诸如公平竞争、信誉至上等,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加以吸收借鉴。发展创新是指我们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食洋不化,各行业必须在借鉴传统的、西方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创新,要在行业实践的基础上下功夫提炼出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教育普及——内化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塑造了职业道德规范,如何使其深入人心,使每个从业人员切实掌握、贯彻落实,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实行以灌输为途径的强化式教育。特别是对新从业人员而言,首先就要灌输,让其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对已从业的人员,也需要经常的灌输。又如,可以实行以典型引路的示范式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重发现、宣传本行业、本部门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广大职工,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再如,可以实行以活动为载体的渗透式教育。就是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到职业的多种活动中去,生产活动、文娱活动、知识竞赛、体育活动等都可以融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使职工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教育。三是机制保证——健全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运行机制。制定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若忽视职业道德规范运作机制方面的努力,职业道德建设还会落空。职业道德建设的运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领导机制和教育机制,只有各种机制交合,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职业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努力建设以和谐融洽为标志的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才有全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因此,建设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强化领导,注重综合治理。家庭建设是一项较大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群众团体组织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深入持久地抓好这项工作。二是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明白应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同时注意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教育评价的实效性。三是要健全规范,加强法律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关于家庭生活领域的各种需要,要概括出新的家庭道德规范。同时,要加强法律制约,对不道德的行为应予以制裁,包括法律的、行政的制裁以及道德法庭的审判。四是要抓好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社会舆论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方式,其威力在于它能通过众人之口,潜移默化地对家庭施加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认知,规范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P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P5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③胡河宁.走出信仰的低谷[J],道德与文明,1999,(4).

    相关热词搜索: 构建和谐社会 试论 对策 信仰 道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