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优势研究

    时间:2020-03-11 13:45: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三学期制”是一种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学期制度,兴起于欧美国家高校,现在我国许多高校也开始采取“三学期制”。国家明确规定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都要加强实践教学。但在以往的“两学期制”下,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对比研究,结合贵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情况发现:“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形成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让教师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学期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073-03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教育部在新的本科评估方案中要求高校文科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低于总课时的20%,理工科学生不低于30%。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虽然在理、工、农、医、林、师范类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却一直举步维艰。作为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发展最晚、重视程度最低、实际学时最短、没有统一教材与大纲、尚未形成学科专业体系的“形势与政策”课,其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是在“两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在绝大多数高校聊胜于无,极大地影响了这门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时效性。

    随着“三学期制”在国内高校的兴起,不少高校开始在“三学期制”下调整了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但目前多数高校只是处于探索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贵州大学于2013年开始实施该制度,在探索中调整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并以比较法、案例法分析了“两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不足,探讨了在“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势,以期为其他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面向当代世界、面向现实社会、面向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课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是国家明确制定的要求。从高等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直接走进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与社会形势;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工作,才能让他们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各种关系差别中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必要性、正确性,从而赞同、维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还能弥补思政课程多采取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坚定的思想信念的不足,更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社会化发展能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肩负着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全面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和认识国内国际重大时政问题和培养学生优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大使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升华的有效渠道。“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同到实践认同的根本转变。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但“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是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使开设了社会实践环节,仍存在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条件无保障、教学内容无特色等诸多问题,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两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不足

    虽然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国家也有明确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进展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绝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以课堂教学为主

    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多数高校重视不够,“形势与政策”课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只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或应对检查时就“重视”一下,处于“有名无实”阶段。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才开始真正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体系中,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有学者曾作过问卷调查,只有14%的高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贵州大学采取“三学期制”之前,“形势与政策”课只以讲座形式进行。每学期有4次讲座。学生只需要听讲座、做笔记、写感言就行了,基本上谈不上有实践教学的内容。贵州多数高校至今仍未开设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虽然会在考核中要求学生参与实践,但效果很差。笔者在校园随机采访过贵州三所高校大二、大三的17名大学生,他们说从未上过思政类的实践课。在武汉的6所高校,只有2位学生告诉笔者,他们曾经被组织去过附近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参与过环境维护活动。

    2. 已开设“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高校多数流于形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缺乏全国性的调研,更不要说对后来开设的、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开展调研了。因此,短期内无法对其现状开展定量分析,只能从相关的研究报告及成果中来做局部的描述性研究。从叶芃等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及渠长根主编的《发现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撷英》中可以发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多数只是停留在做论文、写感想的状况,至于学生是否做了社会实践无从知道。就贵州大学而言,在实行兩学期制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一项与社会现实有关的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写报告。而学生的报告虽然有时效性,反映了社会问题,但绝大多数实践报告缺乏自己参与的实践内容,仍是理论性论述居多,即使涉及实践素材,也是以他人的事例居多。优秀的实践报告往往是少数大学生自主发挥能力、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费尽心力才能达成。

    3. 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有着排斥心理

    通过走访、电话采访,北京、武汉、贵州、陕西10多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普遍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他们的理由是:有的是害怕出现安全问题,有的是不愿自惹麻烦,有的是认为时间、精力不划算,更多的认为是没有相关的经费。也有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三个以上专业合在一起上的大班课,理工科学生往往是专业课实验、实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活动很难安排合理的时间。

    4.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不起兴趣

    笔者在北方、南方与中部5所不同大学的思政课堂做过简单的调查与采访,大学生普遍对思政类的社会实践参与意识不高。他们宁愿去暑假打工、旅游,或者做专业课的实习、实践;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与环保调研活动、当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少数民族民俗调研等主题活动。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调查、社会法制意识与法治观调研、本地社会信仰问题调研、腐败问题的调研等,很少有人感兴趣。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对自己用处不大、不知道如何开展,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三大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期。进一步开展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时效性,是思政课教改的方向。

    三、“三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独特优势

    随着“三学期制”的引入,越来越多高校采取了在第三学期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贵州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三学期制”是欧美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成熟的学期模式,即每年3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为连续8个月的学习时间,这期间共有三个学期,每学期只间隔一周;每年11月下旬到3月中旬为4个多月的连续假期。这种集中学习、集中放假的学期模式有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提高社会素质与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和教学。

    国内处于“三学期制”试行阶段,且与国外的学期安排有很大不同。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型的高校采取“三学期制”,即将一学年分为秋季学期、春季学期与夏季学期三个学期。秋、春两学期与原来两学期制下的学时安排变化大致相同;第三学期是指夏季学期,只有4周时间,通常被用来开展辅修课、通识教育、开放型课程、公共选修课等教学,也被用来安排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大一新生军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目前,“三学期制”改革已成为我国大学学期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从现有的“三学期制”实践发现,“三学期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但它毕竟是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在“三学期制”下开展实施教学,有必要考察“三学期制”下开展实施教学具有哪些“两学期制”下不具备的优势。

    1. “三学期制”有助于增加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内容,能够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在传统的“两学期制”下,课程设置结构不够丰富,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方向。通过增加第三学期,可以增加让学生更有兴趣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等内容,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211重点大学,贵州大学是省内最先采取“三学期制”的高校。2005年就试行了三学期制,不过在一年之后便取消了。从2010年起,贵州大学又开始实行“16+2”教学模式(一个学期16周课堂教学+2周实践周),为“三学期制”奠定了基础。从2013-2014学年起,贵州大学正式实行“三学期制”,具体安排是:春夏学期18周+暑期小学期4周+秋冬学期18周,即将暑期小学期和春夏学期连在一起,中途不放假。也就是说,暑假短了,寒假长了,但是每学年总教学周仍是40周,總假期时长也没有变少。这样一来,避免了贵州省冬季恶劣天气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减轻了学校冬天的能耗。

    2. “三学期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丰富必然会完善课堂教学,增加实验教学,丰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少高校就将实践性强的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三学期制”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学时,能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科研,开展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学期制”最明为显的好处是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贵州大学许多课程都增设了实践环节,这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教学。贵州大学三学期制将分散于春夏学期、秋冬学期的4个实践周集中在一起,方便了实践活动的开展。三学期中的暑期小学期以实践教学为主,各个学院可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合适的小学期教学活动,如集中实践教学、新生研讨课程、专业前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全校通识课程及重修课程等。

    3. “三学期制”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能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从事实践与实验。每年从事一定量的实验与实践,是高校教师的必修功课

    在传统的“两学期制”下,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比较分散,有的老师甚至要上两门课,无法集中精力做实践与科研。哪怕有时一天只上两节课,但整个半天时间,甚至一整天的时间都会受到影响。真正的“三学期制”能让教师腾出时间来从事实践、调研。

    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政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三学期被较好地利用起来。贵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就安排在第三学期,即在第三学期开展2周8学时的课堂教学及少量的课堂实践;剩下的2周让学生从事校园实践;接着的暑假(约4~5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第三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暑期实践的连接。当然,贵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总之,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亟须强化的地方。“三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洪涛,周研.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9-51.

    [2] 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52-56.

    [3] 张婷姝.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4-98.

    (编辑:秦俊嫄)

    相关热词搜索: 形势 学期 实践 优势 政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