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学区制改革语境下高校师生情感共同体及其建构

    时间:2020-03-11 13:45: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一种解构人、建构人、发展人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从对人的情感认识开始。近年来,温州大学推进学区制改革,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必须结合特定时空条件,让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一道,共同成为一个集学生学习、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的新空间,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师生情感共同体,彼此相互交流思想、学习及生活体验,促进师生情感升华及师生思想共同发展,最终促使高校教育工作朝着网格化、立体化的方向延伸。

    关键词:学区制改革;高校教育新空间;师生情感共同体

    一、学区制改革与师生情感共同体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自2012年6月开始,温州大学积极探索和推进学区制改革,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从学院班级前移到学生生活区。其所谓的学区制就是学校基于传统专业学院、学生居住现状和专业特点,将学生生活区按照便于生活、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设置A、C、E三个学区。强化学区的行政概念,它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根据在学区的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学区按1∶200的规定配备辅导员。各学区设立党总支,负责本学区的学生党建、党校、党员发展及日常思政工作。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学区设立学区团工委和学区学生分会,原学院团委和学院学生分会分别为归口学区团工委和学区学生分会,按照“整体平移、归口学区、学院指导、强化自治”的原则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职责分工上,按“学科为本”和“学生为本”的原则,把与专业学习、教学和科研等相关的工作归属学院;学生思政工作、素质培养、文化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等内容归属学区。二者形成互补,共同承担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责,着力把学生生活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教育阵地。随着改革而改变的是,学区实施寝室导师制,全校1300多名在职在编的教职员工均和1-2个学生寝室结对联系,对所联系的学生进行包括思想道德引导、心理健康指导、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成长成才等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指导。同时对寝室导师下寝室和谈心次数作了严格的规定;学区辅导员实行“楼栋包干负责制”,立足于楼栋,将工作深耕细化,辅导员办公室成为约谈学生、接待来访、教育服务的“基层站所”。除学区科室工作之外,辅导员晚上入住楼栋。各学区在公寓楼栋设立了系列服务学生的活动场所、学习场所,如楼栋学习室、朋辈辅导室、楼层长值班室等配套设施,这使得辅导员和学生朝夕相处。与此同时,以楼栋为单位积极探索建立以党员服务站、团总支、自委会为中心的“党团学”三位一体学生自治组织。各楼栋实行楼长负责制,楼长兼任团总支书记、党员服务站站长,每层楼设层长兼任团支部书记,依托班级在楼栋中的分布,3-5个寝室组成楼栋团小组。可以说,这种改变使得楼栋成为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共同体空间的建立成为可能。

    而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看,之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落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过分看重纯智力教育、关注考试竞争,学生情感教育被忽视。进入大学,大学教学刻板,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高端知识学习的认知;再加上许多大学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自身压力,对大学生情感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的潜在力、幸福感和创造力关注较低,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足,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处于弱化状态。为此,认识到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过程中,在发挥寝室导师和辅导员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发挥大学生同伴的作用。作为群居的阅历相仿、年龄相近的一个年轻人群体,彼此间的影响无时不在,正因如此,在学区楼栋构建一种情感共同体成为必要和可能。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对共同体进行了详细与形象的描述:“共同体是一个温心而又舒适的地方,一个温馨的场所,在改善我们共同生活心愿的引导下,我们可能友善地争吵,以便使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在共同体中,我们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我们的责任只不过是互相帮助,而且我们的权利,也只不过是希望我们的帮助即将到来”。[1]可以说,共同体必是以成员共同生活、理想及信念为一体,以共同思想、追求和信念为纽带的社会存在,对重建公共空间、促进团结有着促进意义。共同体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责任担当的追求和使其成为一个温馨“家园”。在此过程中,共同体内的成员离不开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个共同体必须要有一群个体之间充满感情的关系网络,而且是彼此交织相互强化的关系(而非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或者链条式的个体关系)。”[2]因此,“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意识的群体,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以情感为纽带紧密联系的基础上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包括:成员身份、影响力、需要的接纳与实现以及共享的情感纽带”[3]。而本文强调的 “情感共同体”,指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内聚性基础上的师生群体,是以情感互动和体验为核心的共同体。情感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具有一种动机力量,作为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不仅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而且赋予人们以力量,指导行动的方向。是以,师生情感共同体具有情感的能动性和教育属性。其实,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谓精神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追求的人们为了满足主体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结合起来的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最高形式,其普遍特性主要表现为志趣性、意识性、排他性、超越性等,某种意义上,情感共同体也可以说是精神共同体的一种。但它和一般精神共同体的区别在于它处于一种动态中,并不一定一开始就需要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志趣或利益,特别是情感共同体本身带有教育属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义务性。事实上,在大学师生共同体中的学生与老师在行为、认知以及生活等方面都可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情感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潜在能量,情感也是决定师生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情感共同体的特性及教育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从教育的属性来说,大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思想和个性,但与此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个缩小的社会,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势必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之中。一方面大学生逐渐步入社会生活,却与成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格特点和行为特征,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处于青春期中期的阶段,在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使得他们在活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有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表现出矛盾、浅显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我与共同体的紧张关系,而在情感体验上则需要尊重、认同和正面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板着脸说教,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显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句话可以鼓励人,拉近彼此距离,成为一个共同体;一句话同样可以伤害人,使彼此关系僵化破裂。事实上,情感共同体中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反应发展相互影响。

    第一,平等的对话。共同体是通过“有意义的他者”对话的形式存在,蕴含着成员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共同体中,老师和学生首先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来自双方的彼此认可。所以当老师和学生交谈时,首先要学会倾听,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地作出同步的回应和互动。“当不能形成共同在场,保持共同的注意有困难,不能获得共同的心境时,情感兴奋的水平将下降,或者转向消极。情感兴奋下降后,节奏同步和情感愉悦也同样出现困难。”[4]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的倾听、言谈和行为举止,但正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平等的对话,才有可能使学生能够信赖老师,真正地对老师敞开心怀。而一旦这种平等对话的意识建立起来之后,不仅仅是学生学会自由表达的第一步,也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开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互动,才有可能让老师的话深入学生心中,获得新的感悟,以新的姿态面对生活。

    第二,共同的愿景。作为一种群体生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自然取决于与群体中他人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相似性高,就容易被群体接纳,得到其他人的认同”[5]。某种意义上说,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是在人们追求共同目标中产生的,因此,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具有共同的理想愿望的师生,通过在团体中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基于共同体情感的沟通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增强社会联结关系。“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总是具有情感色调的,并且因为这些认知是由情感控制的,因此,在互动过程中,这些认知将更加显著,并且更有可能诱发新的情绪反应。”[6]如此,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坦诚、民主、理解、关爱、平等的氛围中,就存在生活、学业、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问题,彼此进行交流与探索,探讨解决办法,制定实施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促进老师的专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伴随着对团队的情感,“个体在情感共同体生活中,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自主性与团结性、主体个性化与情感共同体非个性化、自我同一性与众人同一性的矛盾,要求人们确立一种责任性的伦理观,把团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个体对团体的责任、奉献和牺牲精神。个人通过情感共同体展现个人抱负,实现人生理想,发挥主体道德能动性,并在情感共同体生活中获得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与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的愉快体验”[7]。所以说,共同的愿景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时,有着共同的目标,才能克服暂时的困难,不断激发大家发挥主动性,成为促进彼此发展的力量和途径。

    第三,参与和互助。在情感共同体中,为了方便学习、讨论和活动,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互动中,每个成员都是主体、主角,大家相互帮助、彼此鼓励。事实上,共同体的存在意味着付出,付出一部分的精力去帮助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如果只是追求个人自己的思维假定或自己的抱负,而不考虑对方,这是一种自私,不利于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放弃自私也意味着,彼此都对共同体存在着一份维护的责任。可以说,共同体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集体与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意识。基于共同的集体观念形成的共同体,利于学生养成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规范,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胸怀。在实践中,如果一方遇到了问题,那么共同体的成员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责任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事实上,大学生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个体,大家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遇到事情不慌张,积极寻找问题的责任感;尊重各项规则,不易走极端;同时形成合作意识,使得学生摆脱原子化存在和虚无感,从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复次,这也有利于培育个体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群体在整合成一个共同体之前,缺乏共同的目标、意志和理念,正是在个体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成员之间观念通过相互接触、转移、感通及远距离作用等,用列维·布留尔的话说,最后互渗为占统治地位的共同体意识。在精神共同体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正是在成员的主动参与中,共同体才能创造出新的共同体意识。”[8]所以,通过彼此的探索、对话及交流活动,逐渐将个人面临的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以便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的师生关系。

    三、学区制下情感共同体的构建方式

    情感共同体形成是通过对团体中成员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集体文化。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认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9]所以,构建情感共同体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它通过情感的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引发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改变或修正彼此的一些行为方式,达成良好互动循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区情感大空间建设。第一,主导核心层,举办多形式活动。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谓是对情感共同体精髓的形象表达。精神共同体作为特殊的组织,“其生成动力主要来自于满足主体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精神共同体也具备一般群体的基本生成特征,即总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个体作为该群体的发起者或组织者,他是整体精神场域中的领袖和核心成员,起着引领和主导该群体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群体的走向和发展。换句话讲,该领袖发挥的作用效能越大,参与该群体的个体就越多,这个精神空间也就会越大。……精神共同体是以一定的活动形式联结起来的”[10]。因此,在学区定期举办“导师有约”、“成长大讲坛”等活动,充分发挥已经开辟的如楼栋学习室、朋辈辅导室等服务学生的活动场所、学习场所,发挥自身“大鱼”的作用,主动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如通过“导师有约”,从学业、情感和生涯规划等不同主题板块,师生平等交流,在对话中引领成长。其次,以党团活动为载体,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公寓情感共同体建设中来。开展寝室、楼栋美化活动和邻里文化节、楼栋文化节,倡导邻里一家亲,和谐一家人。举办如“中秋大PARTY”、“步步青新狂欢节”、“学在温大?情满步青”师生摄影赛、师生趣味运动会、冬至送汤圆、楼栋辩论赛等活动;各楼栋结合自身的特色,打造各自楼栋文化品牌,开展如楼栋羽毛球赛、楼栋篮球赛、楼栋电竞赛、楼栋才艺大赛、楼栋集体生日会、楼栋文化作品展等文化活动。80余项公寓活动,形成了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学区文化活动,不断凝聚学区情感共同体的认同感。第二,尊重学生主体,积极发挥学区学生自管作用。积极构建学生联合会、党员服务中心和以楼栋为单位全覆盖的楼栋自管3大组织体系。各楼栋实行楼长负责制,每层楼设立层长,各楼栋代表联系3-5个寝室,以寝室长为核心,逐步形成“楼长——层长——楼栋代表——寝室长”四级自管网格体系。一方面,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在学区的引导下,立足楼栋,服务同学,提供快捷、便捷的应急便民服务;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区事务的积极性,推选楼栋代表,对学生在学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进行跟踪监督和反馈。每年召开楼栋代表大会,楼栋代表们听取和审议学区工作报告和各学生组织的工作报告,审议、讨论和表决学区管理制度和方案。在增强了学区工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的同时,强化大家对学区情感的认同。此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让同学们在朋辈的对话中展现自我,吸纳和接受不同意见,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微观师生情感交流。第一,与时俱进,寻找共同话语和结合点。高校这个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对社会的变革有着天然的呼应性。这也使得时代气息浓厚的大学生对寝室导师和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从情感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归属感是个体对群体组织的认知、认同、需求、满意和依赖程度的情感体验。所以,建立学生对导师和辅导员的认同,第一,需要寻找到彼此的共同目标和话语的区间。导师和辅导员需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同时保持与时俱进,吸收当下社会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然后,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兴趣,主动关心和爱护学生,寻找到彼此共同的兴趣点,真正让自己和学生有话题沟通。简单举例,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导师和辅导员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利用学区厨房,营造家的温馨,让师生在共同烹饪中增进交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快捷现代的交流平台,如EMAIL、组建QQ和微信聊天群,随时和学生互动;再如,要及时了解网络语言,了解当下最新的网络热点等等,从而达到与学生同步对话的可能。第二,以情感语言及时反馈共同体的期望。作为群体凝聚力的核心的情感,是人性中最活跃、最真实的存在。在情感作用下,个体很容易改变之前的态度和理念,认同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与群体保持一致。从某种程度说,感情沟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工作,大量的思想问题最终归纳为感情问题。情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构成的交流系统,构成心理共鸣。“就其表情性或表意性而言,语言不仅构成了情感存在的证据,而且在情感的生成和传播领域扮演了一种创造性的和教育性的角色。语言对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媒介,又包含了人类心理的印记;它既是解释情感体验的要素,又是情感得以存在的方式。语言不仅是情感及其表现的一面镜子,而且有助于理解和创造情感及其表现,这可以称为言语的魔力。”[11]当然,情感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微表情、拍肩膀以示鼓励等等。所以导师和辅导员,在平时要特别注意情感语言的使用,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是老师本身要主动和富有情感,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此外,根据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论,特别重要的是辅导员需要对学生有期望,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期望并督促他。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当老师肯定、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信任学生的自律能力、拼搏力、上进心以及协调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时,情感上真心的交流也必将带来美好的果实。“希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抱负、想象、灵感或动力。”[12]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努力自己目标的同时,于辅导员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因为期望是情感动力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大学生作为个体,尤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在与自己关系良好的他人期待面前会影响行动的实施和进程。期望可以极大地激发潜能和活力,同时,这对导师和辅导员也是一种动力和责任,激发他们作为指导者的自觉意识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3.

    [2]成伯清.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5.

    [3]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

    [4][美]乔纳斯H.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1.

    [6][美]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92.

    [7][8]刘善仕.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其伦理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1998(2):52,56.

    [9][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事务[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8:75.

    [10]肖红军,秦在东.精神共同体及其形成路径探析[J].学术论坛,2001(6):82.

    [11][意]史罗华.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12][美]爱丁顿,陈彼得.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M].李一,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9.

    相关热词搜索: 学区 语境 共同体 建构 师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