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大类招生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时间:2020-03-11 13:47: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高校陆续开展大类招生。文章基于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就工商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探讨出新的大类招生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引入国外人才培养周期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关键词】大类招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7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71006806B)。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近年高校的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与企业转型,不同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综合化趋向,这对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类招生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赋予了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志愿的机会,克服了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在充分了解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学科的前提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将大类招生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相结合,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大类招生培养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而言,首先面临的是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因此,如何改变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克服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的弊端,设计与大类招生相适应的崭新课程体系,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专业性不足

    中国院校普遍坚持“通专并行”的原则,从学生通识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根基的视角出发,安排大量时间在通识课程上,对于专业课程重视较少,导致通识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之间的比例为4∶5,专业课程时间的压缩导致不少专业课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或者教学知识只停留在浅层表面,没有案例深入剖析。

    相比之下,德国大学会更加专注专业知识的教育,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为1∶19。尽管中国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大学阶段所修的课程要比德国学生要多1000个学时,但是德国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综合性更高,为工业、科技等产业领域培养优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不仅如此,作为商学院界的领头羊,美国的商科院校在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上也强调科学性。在构建课程框架时,针对工商管理类课程广泛性这一特点,整合课程内容,强调课程的衔接度和综合性,构建通才教育构架,专注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此,学校打破院系选课课程限制,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选修课,在学生拥有巩固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基础上,再选择几个与专业相关的领域深入探索。前一阶段的专业通才教育以及后一阶段的专业创新教育是美国学生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的大学侧重于批量化生产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的学生,不关注知识的双向流动,培养的学生对专业领域问题不深入思考,呈现“同质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院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的改革中,必修课所占比例还是比选修课大,学生学习选修课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差异性不大,专业技能趋同。

    (二)课程设置中缺乏科研针对性

    科研活动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国外高等商学院,国内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生单方面认为本科生学习阶段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对科研活动兴趣较低,不愿意参加科研活动,加上高中的“填鸭式”学习,使得学生也不熟悉科研活动,缺乏科研活动的相关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国内商学院对工商管理类科研活动不够重视,对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科研活动激励政策不完善以及高校为科研活动提供的资源存在很大缺口,给予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资源过少,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不少高校的优秀学子、奖学金等考核机制给予科研活动的加分力度不大,学生更愿意从事其他实践而不愿参与科研活动。

    美国高等学府早在20世纪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创新。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不同的时间段,设计不同等级和不同内容的科研活动计划;成立专门的联合指导小组为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建设性指导、审核与监督。同时还为学生开设科研相关的选修课程,在給予学生更多的科研活动资源与动力的同时,又完善了学生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中企业参与度低

    单一标准化的课程体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内工商管理理论课程学习时间长,与企业联系微乎甚微;再加上高校制定具体课程体系并不需要对企业负责,学校内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完全割裂,专业素养模块课程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对口的工作,而企业也面临着找不到对口员工的问题。再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储备量不够,导致高校与企业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实现学生深入学习企业内部运作流程,不能真正做到校企对接。

    在欧洲的很多发达国家,多数高等商学院重视职业化培训,学校自身的人才与企业对接系统很完善:不仅专门设立就业中心负责学生就业,在读期间学校就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就业资源,而且配有相应的学徒制度,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构建桥梁;同时学校还配有灵活自由的课程学习制度,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寻找工作,之后再修完相应的学科学分。

    (四)课程设置中课程体系认证不完善

    课程评估对于完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课程认证体系,拥有AACSB、ACBSP、IACBE三个专业认证机构;同时欧洲具有完善的EQUIS和英国AMBA认证体系,为商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其中AACSB主要是对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的教学、师资、科研和管理全方位的认证。AACSB认证标准不仅为不同商学院提供配套的量化考核指标,还强调商学院的自我评估以及自我改进。作为优秀的管理教育的标志,在评估教育质量和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强调管理学教育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在保证院校特色的同时,要时时创新,促进管理类学院在不同方面持续改进。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定,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则采取“评估”的方式,并非“认证”,对课程的评估更多地侧重于“专业适应性”与“教育过程”,忽视了课程的实际价值与社会认可度。并且在评估系统中,中国工商管理类课程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没有配套细分的评估体系。这会使得学校忽视每种专业的特殊性以及人才的多样化培养,设计的课程缺乏专业的特色。由于中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评估主要参考数据、结论以及学校指标完成,导致大部分高校为了美化各项教育数据与完成教育部所分配的指标,过于借鉴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输出的人才各方面能力趋同。

    二、大类招生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创新

    (一)打破故有课程体系的僵化性

    为了输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基于原有的“平台+模块”体系再设计,“平台”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为主,“模块”是以选修课为主的各专业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内容要丰富,展现方式要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高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要坚持“能力本位”,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还必须将高阶专业知识落到实处。专业课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将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相契合,使其兼具专业能力与知识技能。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课程结构衔接合理,注重学科内容交叉,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鉴于工商管理学学生学习范围较广,需要搭配特色课程模块,细分学科研究内容,构建实践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在特色模块中加入实践课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本学科知识与外学科知识相结合,有效避免毕业生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因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而失业的问题。

    (二)重新构建人才培养周期

    大学前三年引入了“1+2+2+1”模式。该模式参照较为完善的德国、美国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变了以往通识课程占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时间的现象,将侧重点置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攻”模块学习上,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一个“1”指第一学期主要是通识课程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概了解到工商管理行业、细分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培养目标。前一个“2”指第二学期同第三学期,学生细分到不同专业进行必修专业知识学习,此阶段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商管理行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自己未来要投入工作的方向。后一个“2”指接下来两个学期,学生决定自己将在哪个行业发展,诸如证券、财务、市场营销……并在学校提供的多样化选修专业课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课程。最后一个“1”指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践学习。学生在实习中锻炼自己,了解行业的基本运行方式和规律,了解行业优秀从业人员应具备素质,从而为自己“查漏补缺”,为以后寻得出路。

    (三)科研创新素质培养途径

    要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要充分意识到科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挥的作用。发挥工商管理类专业优势,广泛涉猎科研知识,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学之中,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励学生科研创新。为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成立专门的学院科研创新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科研活动中负责指导、审核、评定和管理,还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科研基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开展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拓宽学术信息来源渠道。商学院为开阔学生视野,可以充分挖掘国际项目合作机遇,为学生提供海外高校交流的平台,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最前沿发展动态与新兴观点,学习经验,逐步深入,吸收教学前沿理论知识,做到信息反馈,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教育共享、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背景的学术型学生,加大对科研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对科研活动的重视会产生溢出效应,引起学生对科研活动的重视,使其积极投身于各项科研活动之中。

    (四)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企业的用才需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求职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在加快课程体系建设的脚步的同时,可以借鉴欧洲成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的联合传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要深化校企合作,就要求在培養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模式的搭建。企业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参与学校核心课程的构建、课程呈现方式以及课程评定方案,让学校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且,企业需要在毕业生的招聘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开办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商管理行业的用人门槛,以及此行业所涉及的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及时了解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便具备所要求的相关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内的行业相关人员在学校内做兼职老师,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专业人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在培养学生行业相关技能培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由于工商管理课程比较空泛,光有知识的传输是明显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实践过程中去。学校为高年级工商管理学生建设实训基地,主要由企业管理,高校教师可以辅助构建实训框架,设计实训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工作中去,为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与构建岗位实际应用能力体系,再通过实训基地反哺企业,直接输送一批有质量、有经验的工商管理人才。

    (五)完善AACSB认证导向的商学院制度体系建设

    随着大类招生的开展,商学院对多样性、创新性的要求使中国商学院教育体系改革迫在眉睫。要建设AACSB的商学院体系,就要针对其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是围绕使命。AACSB认证强调“使命导向”,以学院的使命作为商学院教育最基础的评价依据,其目的是让学院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定位,调动资源来更好地促进学院发展。实行大类招生的商学院更要明确自身目标,将自己与其他院校区别开来。

    二是重视过程。在设计出具有本院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后,还需要时时创新,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AOL作为AACSB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在学院的战略目标基础之上,在对工商管理类细分专业后,设计、实施、改进各学位的培养方案,以及强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式。这就要求设定与具体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内容、结构、授课方式、考核方案以及质量保障制度,不断根据学习效果来改进教学措施。

    三是强调资源分配。为满足学生实践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商学院要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配备不同职能的教师并对教师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商学院拥有充足的教师资源、较高的教育资质和师生匹配度。同时,通过合理分配财务资源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得效益最大化。中国高等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最主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分析与权衡发展条件,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规划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认证。

    【参考文献】

    [1]刘丽建.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92-96.

    [2]殷辉,李德才,江玉荣.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现代教育科学,2010(06):63-66.

    [3]牛蕊,周昕.高等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版色特色建设的措施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47-49.

    [4]黄福华.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04):90-95.

    [5]李静,程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05):54-58.

    [6]姜华.AACSB国际认证导向的商学院制度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2018(11):170-172.

    [7]林肇宏,刁晓平,胡国柳,等.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探索——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5):14-17.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