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主体意识视阈下共青团学生干部培养思路研究

    时间:2020-03-11 13:48: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共青团组织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以培养大学生主体性,促使其主体意识形成主要目标。而高校共青团中的学生干部是链接团组织与青年大学生的纽带,加强对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培育,对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当前共青团学生干部存在思想觉悟不高、工作动机不纯、“自我”意识强烈及相互间关系等级化等现状,为加强对共青团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培育,在培养共青团学生干部时需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其工作动机,帮助其厘清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其构建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

    [关    键   词]  主体性;共青团;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4-0096-02

    在高校中,共青团组织是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是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此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必须使全部工作体现为服务团员学生,不断满足团员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建功成才的需要[1]。以推动青年大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在目标指向上,以培养青年的自我发展意识为首要目标,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以促进青年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为工作落脚点[2]。

    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即为培养其主体性,主要在于促进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大学管理与建设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可大体描绘为

    大学生在与大学文化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3]。大体上,可以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归纳为清晰的目的性、强烈的自觉性以及能动的自主

    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是让青年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接受高等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以及

    促使自己全面发展与建构完整人格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地付诸实

    际行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动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成长。而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相对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需求的满足以及完整人格的建构,遏制了其主体性的发展,这本身就与高等教育、共青团工作的初衷相违背。

    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辅导员教育管理仍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但应当辩证地看到,学习并不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全部,仅靠教育教学是无法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在高校生活中,除学习生活之外,还包括休闲娱乐、社团生活、政治生活,共青团组织在以上生活中处于中枢地位,担任着组织者的重要角色,因此,需要着重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培养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共青团组织中,学生干部是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与带头人。在共青团工作、活动中,学生干部是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参与者、组织者甚至是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活动对象青年大学生产生影响,高校共青团能够通过学生干部直接地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征特性以及需求,以此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因此,高校中学生干部的存在,无疑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骨干力量[4]。那么加强对共青团组织中学生干部主体性培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广大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中学生干部的现状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能够热心服务青年大学生,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以致于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形成,进而对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阻碍。

    (一)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正确思想觉悟与工作动机欠缺

    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共青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有各自的答案。可以看到,学生干部参与的动机是多样的。既有自觉加入团组织,愿意为全体大学生服务的学生干部,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出于功利目的的学生干部,希望能通过学生干部这一独特身份实现一己私利。这样的动机并不单纯,共青团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思想情绪波动大,不能保持长期稳定,追求个人利益色彩较浓,工作的出发点往往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以谋取个人功利为目的。出于这一目的,学生干部在开展相应的团组织活动时,必然不能以参与活动主体——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活动策划组织的依据。相反会片面注重活动的形式,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却不能促使高校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构建完成人格。

    (二)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的“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共青团学生干部往往会在工作与活动中将自己定位为唯一的主体,而参与活动中的青年大学生则是整个活动的客体。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只会更进一步地遏制高校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干部确为活动的主体,但仅限于工作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在活动具体开展中,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才是主体。共青团学生干部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二人世界或者多人世界,而是以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为前提的[5]。共青团开展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就是学生干部与高校学生的客观世界,是联系二者彼此都成为主体的中介。作为组织者的共青团学生干部在发挥个人主体性的同时,需要为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彰显个性,能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创造条件。

    (三)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间关系等级化

    学生干部在共青团组织中被委任了具体的职务:书记、部长、副部长、干事等。不难看出,在共青团的生活、工作以及活动中,各学生干部因其职务的不同,分工大相径庭,也由此导致学生干部之前出现鲜明的等级,而这会直接遏制其能动性,自身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受到压抑,与其他学生产生距离感,那么也就谈不上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主体性。

    二、共青团学生干部培养的思路

    通过上述现状可以看到,影响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在于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主体性发展不充分,而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在于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思想觉悟不高,动机不纯,不能正确处理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工作中不能形成民主和谐的关系。而在主体意识视阈下培养共青团学生干部,就是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共青团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

    在共青团学生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不能仅凭一次筛选。在共青团的工作与活动中,需要坚持贯彻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共青团并非是简单意义的学生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性质的界定明确了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本身需要承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更应如此,在教育中应该提高其思想觉悟。通过教育以及学生干部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其考核标准进行筛选淘汰,保持整个共青团队

    伍的先进性,以服务青年大学生发展为自身工作的理念。在对共青团学生干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强调服务理念,转变学生干部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端正工作动机,致力于服务青年大学生。

    (二)帮助共青团学生干部厘清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干部在共青团工作与活动中,毫无疑问是主体,但并非是唯一的,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才是活动的中

    心。在这一前提下,教育者一方面需要在共青团工作与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适度放权,提供学生干部主体性萌发与生长的土壤以及搭建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和平台,给予学生干部充

    分的信任和支持,让学生干部通过自主思考、创新性开展工作而获得自信,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6],进而促使其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成长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引导学学生干部,帮助其辨析自身与青年大学生之间

    的关系,认识到服務是自身工作的本质。在工作开展与活动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工作与活动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营造共青团学生干部间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

    在共青团组织中,教育者应当拉近与学生干部间的距离,关心其个人生活,在工作中应当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干部学会独立思考,进而能动实践,而不是让学生干部单纯接受其分配安排的工作。共青团学生干部之间职务不同、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职责都是在工作与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全心全意为培养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而服务,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在工作与活动中营造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判断,群策群力,而不是个人决定。大家平等拥有参与活动构思策划、组织实施的权力。正是这样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活动环境,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7],促使学生干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主体性人格。

    因此,在培养共青团学生干部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干部主体性得以形成,这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能够促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与活动中形成主体性人格,进而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高等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剑民.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与组织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13.

    [2]沈威.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109.

    [3]赵秋静.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94.

    [4]林宇辉.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75.

    [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3.

    [6]拜文萍.主体视阈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4(5):137.

    [7]冯雯,郑春晔.试论主体性教育与高校社团建设[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90.

    ◎编辑 陈鲜艳

    相关热词搜索: 共青团 学生干部 主体 思路 意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