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当代独生子性别角色的软性化现象及其对策

    时间:2020-03-12 07:58: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性别角色发展的双性化趋势已是必然,然而在儿童双性化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男女儿童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其中男孩的女性人格过度现象称为软性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代独生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相当紧迫。

    关键词:软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双性化,异性人格过度

    随着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性化人格塑造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形成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生活年代,一些家庭和学校的双性化塑造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性别角色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即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点,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多的男性化特征,其中男孩的女性化现象,笔者称之为软性化。独生子性别角色的软性化偏离了人格双性化的健康轨道,这种现象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笔者想就此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作一些探讨,以希望家长和教师们帮助当代儿童尽量避免软性化,更好地塑造当代儿童青少年良好的性别人格特征。

    一、软性化人格及其表现

    软性化是指当代独生子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多体现传统观念里的女性人格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软性化人格不同于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强调男女优势人格特征的互补,而软性化人格是指在男孩身上过多的表现刻板观念下女性常见的人格特征,特别是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典型特征,比如,传统观念上女孩应该有的害羞胆怯、娇气软弱、感情脆弱、优柔寡断和依赖性强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儿童心目中良好男性形象的软性化

    现今的儿童,在祖辈父辈过多的呵护下长大,生活的挫折很少,对于男人身上应该具有的威武雄壮、坚强、说一不二等阳刚人格,没有更多的亲近感。相反,由于现在社会分工变化造成的男女承担传统观念里的异性角色,他们见得要多些,比如,爸爸的“勤恳”、“手巧”、“有技术”、 “菜烧得好”、“孝敬老人”以及母亲的撒娇换来父亲的关注,这些都使他们非常佩服,觉得父亲什么都会,就是父亲忍受母亲一些无理的要求也被看作是一种良好的家庭美德。因此,这些替代强化也就转移到了儿童的身上,他们逐渐在心目中构建着“好”男人的形象,并将这些形象在生活中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因此他们崇拜的明星也从以前的周润发、成龙等人转移到了一些“浑身散发着奶油的芳香”、“手持话筒轻柔吟唱”的歌星。总之,男性的形象在当代儿童的心中出现了软性化。调查也发现,独生子的偶像中富于竞争性、冒险性的男性形象较少。

    (二)儿童对于生活价值取向的软性化

    日益强化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沉溺在繁重的学习中,促使当代独生子将生活的价值建立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谋求好的职业方面,致使现代的“运动不足”综合症更加突出。目前,儿童已经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也出现了软性化倾向。曾经有调查显示,在一所体育特色学校里,课余最喜欢游泳、武术、田径的独生子仅占37%,大部分独生子“没听说过”体育游戏——“撑骆驼”,57%的独生子没和小伙伴一起玩过互相追逐的“官兵捉强盗”,只有一半独生子“偶尔”用木刀木枪“打仗”、和同学“斗鸡”,三分之一的独生子从没有“打架”过,连同学之间的“拉拉扯扯”也没有过。比较多的时间被分配在书画、器乐、集藏、影视等项目上。在其他的一些时间,网络游戏逐渐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课余生活。

    (三)儿童心理和行为外在表现的软性化

    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性别人格要求受到了挑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逐渐与当今的文化生活相脱节,不被当代的儿童青少年所尊崇。但是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渲染下,儿童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反极化特征,比如,男孩身上表现出来的脆弱的“蛋壳心态”,“隔代亲”带来的“童化心理”,以及遇事胆怯不敢做主等现象特别引人注目。早期的调查数据表明,“10~12岁独生子‘遇到伤心事,会哭’、‘受委屈时,会哭’、‘老师批评时,会哭’的比例达81%,其中‘经常哭’的占12%。看待行为表现方式方面,许多儿童把那种无限制的退缩行为看成是一种美德,而且不断在生活中表现出这种退缩行为。

    二、软性化人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软性化人格不是自然产生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体力劳动的需求比重降低,多元文化的涌入,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当代儿童青少年无暇区分和面对,他们在网络文化、虚拟世界以及娱乐界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当然,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家庭环境也对他们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元文化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涌入我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的文化体系,同时作用于当代儿童青少年,使得他们在多元文化面前难以判别,选择了盲从。在网络、电视中所看到的一些扭曲的形象,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由于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竞争的激烈,也让他们为了将来而死读书,无暇顾及和区分这些多元文化的的冲击,从而选择了全盘模仿和吸收,因此在一些歪曲的社会事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重性别人格。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围绕他们的是 “超级温暖”的家庭氛围,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共同关注下成长。尤其是童年时期(包括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在女性的关注中成长,在家面对的妈妈、奶奶的温存,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和忍让, 而对于父亲在外工作时一些果断和自信的品质却没有机会感受。同时,父辈和祖辈对于小孩的褒扬也更多地局限于他们的“驯服”、“乖巧”,或者是“可爱、听话、不调皮、很乖”之类;对于独生子的“好胜、胆大、有个性”,则不怎么推崇,或者没机会去肯定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家长与教师以偏差的社会文化模式在奖励或惩罚独生子的行为。在“经常夸奖你的一句话”、“严厉批评你的一句话”、“殷切希望你的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人格的强化和荣誉误区。除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话题,很少涉及个性培养,被批评最多的则是“调皮、倔强与好动”。 在这样的情境中,当代儿童开始以一种听话、接受的方式体验着父母的爱。因此就可能在不断的强化中,形成女性人格特征。另外,也正是现代的父母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于子女的性别表现的模式也就不作过多的关注,致使对他们的一些反极化特征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助长了男孩的软性化现象。

    (三)学校环境和教师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所处的学校环境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柔弱性,现在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女教师占了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这些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不断接受着女教师的教诲,过多地接受女性人格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地强化着女性的人格方面的特征,使他们缺少男性阳刚气的示范。男孩子之间稍有调皮、冲突,都被细心的女性制止,他们只能规矩地坐着、微笑着、唱着歌谣。加上现代的应试教育事实上的存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以奖励学习成绩为惟一的标准,在教师看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势必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现代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仍然在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男性的优势人格特征不能尽情地得到发展。

    (四)大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现代的信息技术使当代儿童有更多的途径学习知识。但丰富的电视和网络文化,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加复杂的社会面,比如,现在的“非常6+1”、“超级男声”等节目,让不少家长和儿童跃跃欲试,因此平时更多的个人努力代替了与同伴的接触玩耍,使他们表现得更加沉默和胆怯。另外,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也让他们接触了使自己都不好决定的性别取向,他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性别取向会更被人推崇一些。

    三、软性化人格的对策

    针对当今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软性化倾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注意克服。

    (一)强化现在社会新的性别角色观念,确定现代男性美的标准

    现在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劳动的信息化,社会对于男女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男性不再要求依靠体力去谋生。但社会对性别的美的标准应该确定,不能因为社会变化而助长男孩身上的“奶油味”。应该确定适应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引导独生子欢愉地接纳健康的双性化人格角色,按自己的性别特征和自身条件,去追求塑造符合刚柔并济的美的外表形象,由追求外表美到追求气质美、性格美。将那些刚毅、宽厚、潇洒、热情、坚韧的男性特征不断加以强化,并将其确定为现代男性美的标准。同时将那种好胜、胆大、有个性等特征通过父亲本身的榜样加以强化。

    (二)学校要确实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活动课程,增加学生的文体活动

    活动课程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非学科性课程。目前推行的活动课程有利于当代独生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审视现代男性美的标准,这种课程能够更多地体现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本身就包含着现代男孩应该具有的独立性。另外,学校也要增加各种文体活动,比如让独生子在田径训练、球场驰骋、武术摔打中,领悟到什么是竞争和勇敢,如何潇洒地对待胜负、乐观地对待失败,从而自信地继续拼搏。

    (三)提供条件,加强日常生活的磨练

    男性气质中的豁达、刚毅、沉着、善断以及责任感,绝非在过度照顾中能够获得,必须在自理生活、文化学习的艰苦攀登中,在人际交往的理解或误会中,在偶发事件的磨练考验中去习得、去养成,相反那些被现代一些家长所推崇的听话、驯服、不调皮等特征,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实践活动参与过少所造成。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应该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磨练,从而逐渐克服消极的软性化现象,代之以良好的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真正的男性人格特征。

    总之,软性化现象是在现代的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影响下产生的独特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重视。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和社区环境,运用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性别人格表现形式,促进当代独生子的心理双性化。

    参考文献:

    [1]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现代大学教育, 2004(4)

    [2]王军霞.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7)

    [3]杨司佼.独生子女与“蛋壳效应”.健康生活,1996(1)

    [4]陈建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当代青年研究,1995(4)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学院教育系。电邮:chlsg2000@163.com)

    编辑/何 妍

    相关热词搜索: 软性 独生子 对策 当代 性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