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进得去与出得来

    时间:2020-03-27 07:53: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的文学史实,这是文学史的本体;二是对于这些史实的记载与研究成果,即人们对文学史本体的主观认识和评价。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中国现当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已有了一些了解,优势在于可能对某个作家或某种文学现象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带着一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想来到大学的文学课堂;问题在于学生已有文学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学校的语文教育方式、理念的差异使学生对作家文本的理解可能还有很多思维方面的束缚,以致削弱了对文学的兴趣,丧失了阅读的快乐和进一步学习探讨的动力。

    一、审美纬度的进得去

    现代文学教学,不仅是积累知识、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内心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所以文学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进得去,即感受到文学世界的魅力:其所蕴含的宏博的思考、缜密的观察、复杂的情感、丰富的人生,通过想象、虚构、语言把生活幻成了天地间迷人的景象;文学世界所呈现的颖悟的眼光,歇斯底里的痴情,以及死亡、生命、爱情等,在朦胧与明亮、怒吼与低唱中撞响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弦音,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功利目的性的愉悦,这种无功利的审美愉悦即是诗意,宗白华曾言一个人可以不做诗,但“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1]。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提出以“审美之维”解决“单向度人”的问题,如何超越被社会绑架的自我,抗衡渗透在生活中的种种压制,文学可以作出自己的回答:用文学点亮生命照亮黑暗,实现人生的诗意化和审美化。

    诗意是一切文学之底蕴。为了引导学生产生课后阅读的极大兴趣和热忱,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程教学开始时提升兴趣,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美感的培养升华,强调灵魂的顿悟,思想的解放。如何让学生沉浸其间并达到一种精神的腾越,笔者以为首先需要关注文学欣赏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文学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感、认识活动过程。欣赏者在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期待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读者不同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等艺术素养和年龄、气质、性别等不同的心理特征造成的。有些学生认为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当代社会,掌握更多信息;有的则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的则认为可以听到精彩的故事,消遣娱乐。当然,这些都涉及到了文学功能的某个方面。有的学生会期待作品中富有豪迈英雄气概,而不一定喜欢缠绵悱侧、忧郁伤感的情调。内心敏感的学生可能更期待细腻入微的心理感受。文学欣赏中的动机是多重的,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摹仿动机,自我激励动机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审美动机,即调节情感平衡心理,缓解精神压力,从而感到灵魂净化,人格提升。

    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同的阅读动机都有利于其价值的实现,但如果动机过于单一偏狭,则既不能把握作品的全貌,又阻滞了阅读者心灵视野的敞开。阅读期待视野及阅读动机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生活阅历的增加,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都可以促使其发展变化。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介绍欣赏去扩大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以及阅读动机,走出所谓欣赏就是读我喜欢的或对我有“用”的作品的思维误区。

    一个有个人魅力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不同文体、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面对各种主义思潮观点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导向性,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思考在多元文化中如何做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作出表率,体现出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人生观。很难设想一个冷漠、消沉、愤世嫉俗,缺少责任心、同情心的教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如果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人格形象,那么在讲解时,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睿智、一种热忱、一种情怀、一种精神,这甚至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思考理解的出得来

    现代文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对学生而言,不但要愿意学,更要“会学”,即怎样思考问题成为学生更需要思考和领悟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门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处于尴尬之中。学科的名称、归属、范围与界定等问题,都有待于重新把握和阐释。例如现代文学史的上限,有辛亥说,有1917年说,有20世纪说;下限则涉及现、当代的分与合,甚至对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存在都有一定程度的怀疑。现代文学的教学以文学史知识传授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国现代作家及其作品的特色与局限,但重点是学生文学鉴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这其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是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即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应注意在评价作家、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论争时切忌简单地褒贬臧否,或者把一种结论性的认识灌辅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文艺思潮时,很容易作出主流或支流的论断。这样的讲法恐只能培养出思想僵化毫无创造性的木头人材,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合力所支配的。

    在介绍作家时,应注意还原他独有的个性特征,避免给学生提供一张枯燥无味的履历表。历史虽然过去,但以往的每一位作家在创造作品时,都积蓄了大量的生命体验,都是一个有痛苦、有欢乐、有思想、有欲望、有个性的存在。如果不能多角度审视作家,就无法真正把握其作品。

    现代文学教学要全面考察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文化、阶级、民族和社会性别的内涵,有效阐释中国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活动,就需要整合不同的理论资源进行综合运用。用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来观照现代文学史也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诸如心理批评、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等现代批评理论和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寻绎并阐释现代文学史的丰厚意蕴,展现更丰富的现代文学图景,例如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虽然张爱玲的小说“远离战争”,但却表现了战争与女性解放之间复杂和矛盾的关系,战争并非只有单一的民族本质的一面,当传统的性别文化一旦面临战争的考验,其超稳定的结构力量是多么强大。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比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显示了更开阔、更具有解放性的视野,为现代文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知识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思考深度。

    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现代文学的教学应该回应学生自我和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培养学生温暖人生、关怀人生的素质。学生的现实人生与现代文学并不遥远,通过文本细节的讲解唤起学生相关的个人生活、经验、心理和记忆,吸引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审美能力。在追问、发掘、还原、揭示、辨析中呈现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既联系唤醒自身也促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现实人生,“打通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以现代文学的思想资源来辅助引导学生介入现实、观察现实和批判现实”[2]。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有责任使学生把握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深层的脉动,体现应对现实的一种姿态和努力。

    三、强调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教学

    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着眼于人才培养,反思批判传统旧思想、旧观念,使学生提高素质、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能力,不但可以培养研究文学的专业人才,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立身处世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禀赋,促使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信心增强、自立能力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大学生教育成长问题,探究国家、知识界、媒体、民众是怎样制造、产生和运作文学的话语体系的。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还关系着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和一生的发展。教学是“解惑”的过程,没有学生的“惑”和表达,教学活动很难有效。高等教育肩负着多重使命,教学中要强调文本细读,高扬问题意识,坚持对话原则,引导学生勇于表达、积极参与,削弱传统腐朽文化力量,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打破精神枷锁,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自由、平等、自主意识的人。

    具体方法上首先建立师生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学校管理方面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设置一个邮箱,所有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给学生。每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邮箱地址发给学生,方便邮件传递。另外,还可建课程QQ群等。师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激发学生对毕业后所从事的事业的深刻领悟和憧憬;另一方面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在解答学生的疑虑时,也促使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的改进,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克服一种职业倦怠感,对教学始终乐在其中。

    其次,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对现代文学认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截断众流独标己见。中国现代文学涉及的文学史知识、作家作品多而杂,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互动式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生所了解、掌握的资料、知识有限。因此,可以以课堂讨论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作为辅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直抒己见,相互诘难、百家争鸣。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导商定讨论篇目、学生以读书笔记为基础撰写讨论稿,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争论,然后予以纠正、补充。

    例如《雷雨》的多重主题:批判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对家庭成员的人性压抑和反映阶级压迫的罪恶的社会主题;表现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人性追求选择的悖论与困境以及批判封建家庭文化的文化主题;揭示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乱伦冲动及所负代价的乱伦主题;人生因果报应的命运主题;表达恶人忏悔的宗教主题等。讨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广泛的阅读和课堂讨论,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成为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环节。

    第三,以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多读、深思、勤写”, 安排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将此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内容,对读书笔记的篇幅内容要求要具体,例如,范围是现当代的作家作品,要含不同文体,不同题材、评论角度内容多样化。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提升学生创造与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用文章的形式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方法并不只具有方法的意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围绕话语的生产机制完成了对话语霸权的颠覆,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话语是人言说自我显示存在的特有方式,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权威性。罗兰·巴特认为“它无处不在,各个方面、各种领导、大小机构、压迫集团或压力集团,到处都有有权威的声音,它被授权发出各种权势的话语:颐指气使的话语”[3]。话语理论对现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无启发。如何警惕教师课堂话语权力的滥用,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

    (本文为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构建文学开放立体课堂,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期成果。)

    注释:

    [1]宗白华:《我与诗》,出自《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2]张全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3]罗兰·巴特:《法兰西学院文学符号学讲座就职讲演》,出自《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杨小青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400047)

    相关热词搜索: 得来 进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