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四载师生一世情

    时间:2020-04-22 08:00: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蔡文显是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首届学生,梁实秋是其业师。他受梁实秋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成长为著名学者、翻译家。1984年秋天,梁实秋在广州暨南大学任教的长女梁文茜,专程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看望因患肝癌住院的蔡文显,并带来了梁实秋从中国台湾经美国转来的两件礼物:一帧宣纸梁实秋亲笔书写赠蔡文显的手迹;一本在台湾出版的回忆录《槐园梦忆》,署上了梁实秋的名字。当时蔡文显刚做过动脉栓塞手术,病情暂时稳定,他捧着梁实秋千里迢迢转来的礼物老泪纵横,激动地握着梁文茜的手再三道谢。梁实秋晚年赠予蔡文显的一幅手迹和一本书,映照出两人一辈子的师生情。

    7月29日,我利用暑假去北京采访,走进了蔡文显长子蔡宗夏的寓所,听他讲述了他父亲与梁实秋的往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蔡文显(1911—1984),字致平,江西省金溪县人。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

    蔡宗夏是国内资深地理学专家,法国波尔多大学博士、法国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卢森堡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

    在蔡宗夏寓所客厅的东墙上悬挂着梁实秋赠其父亲的手迹,这幅字长76公分,宽37公分,正文排列七行计114个字,正是一首词牌名沁园春,内容是梁实秋为纪念与蔡文显的友谊撰写的,兹将全文(原文无标点)录出如下:

    青岛凄迷,碧海连天,多少畸人。想当年意气,拼酒西楼;而今已矣,俱已成尘。三径初成,鱼山路窄,锁进家园几度春。风飙起,叹花红柳翠,散落如云。

    再无旧好相亲,伯鸾在海隅久羁身。幸有书为伍,茶足饭饱;不知老至,忘了清贫。万水千山,魂萦梦绕,何日游湖去采莼。雁来也,看捎来尺素,天远如邻。

    甲子仲夏寄文显老弟

    梁实秋八十三岁

    “这幅字是1982年我父亲特意向梁实秋索求的。当时,父亲听说梁先生的长女梁文茜在广州暨南大学任教,通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梁文茜,正巧那年梁文茜要去美国西雅图探亲,看望她父亲梁实秋,我父亲遂给恩师梁实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并向梁实秋求字,此信特请梁文茜转交给了梁实秋。”蔡宗夏回忆说。

    “雁来也,看捎来尺素,天远如邻。”梁实秋收到蔡文显的信后,感慨万千,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忆起了青岛、忆起了山大、忆起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梁实秋的这幅手迹字体是行书,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笔力遒劲,字字含蕴,味厚耐看,似是信手拈来,却感情充沛。83岁的梁实秋笔迹不见丝毫颤抖,可见身体尚健,从字句中可以窥见他对于蔡文显的那份情感浓厚真挚。

    青岛凄迷 碧海粘天

    梁实秋对青岛有种特殊而真挚的感情。青岛也称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国立青岛大学坐落在海滨,东临小鱼山,北靠青岛山,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景色迷人。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在大学筹备期间,他亲自到上海去物色教师。在上海,杨振声通过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求贤若渴的杨深知梁的学术造诣,所以立即邀闻、梁二人同到青岛大学执教。他极力向闻一多和梁实秋推荐青岛,“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不妨“先尝后买”。

    梁实秋后来回忆说:“他(杨振声)要一多去主持国文系,要我去主持外文系,我们当时唯唯否否,不敢决定。金甫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我久已厌恶沪上尘嚣,闻之心动,于是我与一多约,我正要回北平省亲,相偕顺路到青岛一觇究竟,再作定夺。”没想到,这一看立刻就认定了“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一言以决,决定在青岛任教”。梁实秋这一“尝”却品出了味道,谁知青岛就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思念。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至青。随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夫人程季淑和长女梁文茜、次女(1933年不幸夭折)、儿子梁文骐。

    1930年6月,蔡文显毕业于江西省立八中高级部,同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外国语文学系,成了梁实秋的首届学生。当时赵太侔、谭葆慎、郭斌和、宋春舫、罗文柏、赵少侯、陈逵、孙大雨、李茂祥、费鉴照、袁振英、周铭洗等一批曾留学欧美且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执教外国文学系。

    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任图书馆馆长,工作十分忙碌。那时候,年轻俊朗的梁实秋天天步行到校,身着中式裤褂和飘逸长袍,行走于崎岖小路,风神潇洒,旁若无人。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蔡文显入学后勤奋好学,在班上成绩拔尖,又是学校的网球运动员,打得一手好球,深得梁实秋赏识。梁实秋帮助蔡文显完成了学业。蔡文显来自江南乡间,家境素属贫寒,求学费用均系仰赖亲友之帮助及江西省教育厅之津贴。梁实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1931年帮助其申领校助学金50元。1932年当梁实秋又了解到蔡文显家迭遭匪祸,家境寥落,其全家收入仅足糊口,已无余力担负其求学费用,即将面临辍学时,遂安排他到图书馆半工半读,每月20元,一直拿到了毕业。

    据《国立青岛大学学生注册表》记载,蔡文显在大学4年修习了英国史、小说入门、英文作文、英诗入门、戏剧入门、莎士比亚、维多利亚文学等24门必修课程和专家研究、古典文学、实用英文等6门选修课程,此外,还修习了党义、体育、军事训练3门课程,再加上毕业论文指导课,共计34门课程,150学分,且成绩优良。其中戏剧入门、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和欧洲文学批评等课程是梁实秋教授的,英诗入门和国文课程是闻一多教授的,游国恩讲授了中国文学史课程。

    据梁实秋的学生王昭建回忆:“梁先生年方28岁,精通外文,却从不穿西装,梁先生上课,永远踏着铃声进教室,下课铃声未停,就已步出课堂。梁先生的理论是:上课,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休息是学生的,一分钟也不容侵占。”

    梁实秋讲授戏剧入门,着重讲了西洋戏剧的代表作,系统全面地讲了西洋戏剧的发展史;莎士比亚课,全面地讲了莎翁,精讲了他的主要剧作;弥尔顿专题课着重讲了《失乐园》长诗;英国文学史和欧洲文学评论课,他在讲课中对某些警句或难懂的辞句,译解深透恰到好处。

    梁实秋讲课内容丰富,分析透彻、精辟,旁征博引,纵横中外,从不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往往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生动明白,深得学生们喜欢。梁实秋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刻。”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遇到寒暑日总会特别关照提醒同学们,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蔡文显深深被老师的气度、学识和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所折服,致使晚年还能记忆起梁师所授课程。缘此,蔡文显便渐渐地出入梁实秋的办公室,在认真求知的浓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

    蔡文显对梁实秋讲的莎士比亚研究颇感兴趣。梁实秋在校期间的另一成就当属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应胡适之约,在鱼山路33号寓所着手传译莎士比亚,重启莎学的东方之门。这项宏大的跨国文化工程历时37年方告完成,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于1967年在台湾出版。他在青岛期间还翻译了《职工马南传》和《西塞罗文录》。

    在梁实秋的影响下,蔡文显的毕业论文就是以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为选题,以The Hamlet Problem(哈姆雷特的问题)为题,在梁实秋的指导下完成的,并得到了80分的高分。悲剧《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成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出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哈姆雷特》也就是因此而成为“魅力永存”的文学珍品。

    蔡文显能够有机会读到《哈姆雷特》一书,缘于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当时梁实秋兼任图书馆馆长,他喜爱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因而那时的青岛大学图书馆收藏莎翁著作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俱全,且有许多珍藏本入藏。蔡宗夏回忆说:我父亲的书房一直很整洁,所有的图书都分门别类排放,每一本书都没有破损的痕迹。父亲的藏书多是一些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英文原版书籍。

    在梁实秋的精心培育下,蔡文显成为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34年7月,蔡文显学完了所有课程,经综合评定外文系成绩最好的是丁金相,蔡文显得了第三名,获奖得了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皮包和一块手表,是以山东省省长韩复榘的名义发的奖。

    多少畸人 拼酒西楼

    文人与酒,一向渊源深厚,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也不例外。“多少畸人”。何谓畸人?据《庄子·内篇·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所谓“畸人”乃是与世俗不同的“异人”、“奇特的人”的意思。梁实秋笔下的畸人,即是杨振声任校长期间所聘请的大批学术、文化界一时才彦。在国立青大,除梁实秋外,还有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的黄敬思,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的黄际遇,任物理系主任的王恒守,任生物系主任的曾省,任教务长的赵太侔。另有杜光埙、游国恩、张煦、沈从文、傅鹰等等。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学者们,教学之余都喜欢到位于黄县路7号杨振声的住处喝茶谈诗,煮酒论文。

    “想当年意气,拼酒西楼。”梁实秋年轻时就嗜酒如命,现在正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在青岛,他“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算是充分领略到了酒的妙处。梁实秋是校务会委员,每到周六,开完校务会议,他便在杨振声校长带领下,饮食征逐,一直喝到夜深人静,玉山倾颓,兴尽乃止,遂被人称为“酒中八仙”。“酒中八仙”的铁杆成员有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方令孺五人,另外三位游弋其中,他们是赵少侯、黄际遇、刘本钊、陈季超、邓仲纯等人。他们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猜拳行令,三十斤一坛花雕酒,一夕便一饮而尽。“西楼”即指顺兴楼或厚德福。还自拟一副对联: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在梁实秋先生的《酒中八仙》一文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这些文化界名人在酒桌之上恣意性情,甚至放浪形骸的文人意气。他说:“酒能消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止,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也许会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别人的隐私也当众抖露出来。最令人难堪的是强人饮酒,或单挑,或围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百计要把别人灌醉,有人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这也许是人类长久压抑下的一部分兽性之发泄,企图获取胜利的满足,比拿起石棒给人迎头一击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声嘶力竭的豁拳,在赢拳的时候,那一声拖长了的绝叫,也是表示内心的一种满足。在别处得不到满足,就让他们在聚饮的时候如愿以偿吧!”

    关于“酒中八仙”的故事,梁实秋在晚年写的散文《饮酒》《酒中八仙》《胡适先生二三事》《忆闻一多》《忆杨今甫》和《方令孺其人》等文章中都有细致描述。“酒中八仙”的旖旎往事,给梁实秋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

    “而今已矣,俱已成尘。”正如臧克家晚年在《致梁实秋先生》一文所写:“而今,一多先生已成了烈士,当年学林彦士,您的同事,我的教师:杨振声、赵太侔、游国恩、张怡荪、洪深、老舍、王统照、赵少侯均已作古;孙大雨先生听说尚健在;沈从文先生年近九十,病卧榻上。追往忆昔,人世变幻,能不有动于衷乎?”

    三径初成 鱼山路窄

    “三径初成,鱼山路窄”指的即是梁实秋的寓所。第一年,梁实秋一家住在鱼山路4号,第二年搬到7号(即如今的鱼山路33号),均坐落在秀美的小鱼山。在青岛的大学路和龙口路的交汇处向东拐,就是鱼山路。“风飙起,叹花红柳翠,散落如云”。据梁实秋回忆,“赁屋于鱼山路七号,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以其薄薪多年积蓄成此小筑”,梁实秋曾要求房东在院子里种一些树木,房东竟拉来两车树秧,种下六棵樱花,四棵苹果,两棵西府海棠,把小院挤得满满的,每逢花季,枝繁叶茂。“第二年即开始着花,樱花都是双瓣的,满院子的蜜蜂嗡嗡声,苹果第二年也结实不少……西府海棠是季淑特别欣赏的,胭脂色的花苞,粉红的花瓣,衬上翠绿的嫩叶,真是娇艳欲滴。”徘徊留连于树间花丛,梁实秋心旷神怡,不由从心底生出一种绝俗超尘之想。

    相关热词搜索: 世情 师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