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原因

    时间:2020-08-14 07:53: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涂鸦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目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公共空间极其狭小。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文化使中国现代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基因。此外,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阻碍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化。目前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

    关键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1-0129-02

    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胡乱涂鸦,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行人过马路闯红灯,乘客在地铁或飞机上斗殴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

    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中,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在这种制度下,等级森严,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主要是熟人社会,无法产生出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对内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公共空间大大拓展,熟人社会依然存在,市民社会已经出现,可是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依然受熟人社会的习性支配,对市民社会需要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尚在生长中,在市民社会中依然用熟人社会的习性处事,现代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对陌生人缺乏平等博爱意识。

    此外,目前的中国文化过分重视个体或者集体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

    一、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历史原因

    首先,中国社会历史极其悠久,在这悠久的历史中,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尤其漫长。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制度是封建官僚体制,官员之间,等级严格。此外,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深刻影响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中国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

    其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技的落后使中国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居住在农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技的落后使得交通极其不发达,农村居民外出交流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主要生活在自己的村庄,社会交往主要是熟人之间。社会形态主要是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相比较,熟人社会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很难生长出现代公共空间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的公共生活中,家族制度扮演重要角色,在家庭里面等级严格,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平等关系,中国文化的基因里缺乏平等的意识,而平等意识正是现代公共意识的基石。

    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公共空间意识,但是这种公共空间意识和现代公共空间意识有巨大差别。中国文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

    总之,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无法产生公共生活中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意识。

    二、现实的因素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淡薄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力落后,工业化进展缓慢,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依然主要是熟人社会。

    其一,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中,生活在一个生产队里,流动性少,视域狭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主要是熟人社会。其二,生产方式落后,很多地方是人工劳动,人们的文化意识依然不会现代化,产生不了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意识。其三,文化水平落后,很多人还是文盲或半文盲。其四,农村居民的对外交流少之又少。在城市里,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计划经济,公共空间比农村稍大,但依然局限在自己的工厂里或社区里,对外交流依然很少,公共空间极其狭小。公共生活就是和工厂商店或街道邻里打交道,主要是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很快,市场经济加大了人力和物资的流动。对外交流的扩大改变了人们狭小的生活方式。广大的农村居民大量到城市工作,城市的人口大量扩张,市民社会出现了,虽然农村和城市的熟人社会依然存在,但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急剧扩大。虽然市民社会已经出现,可是人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依然受熟人社会的习性支配,对市民社会需要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尚在生长中,在市民社会中依然用熟人社会的习性处事,现代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对陌生人缺乏平等博爱意识。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交织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市民社会,这需要有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

    此外,目前的中国文化过分重视个体或者集体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文化资本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人口众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都不发达,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城市,工业不发达。在农村广大的农民多数都是用人力从事农业工作,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很贫穷,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很贫穷。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变城市和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于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党都把经济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这种大政策一直没变。因此,最近几十年中国十分重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所忽视,国家对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生产和再生产淡薄,文化意识尤其是公共空间意识生产没能跟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还跟不上。这也是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淡薄也和个人原因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十分闭塞,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因此,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一涌入,人们对西方文化感到十分新鲜和感兴趣。再加上西方社会科技发达,社会富裕,于是人们也就认为西方文化十分先进,需要认真学习。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争相学习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影响巨大。个人主义,在西方本来是指个人的独立、个人的权利受保护、个人的个性受尊重、个人自由得到保护,但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并不强调个人中心主义。可是,中国很多人外语水平不高,对西方的个人主义断章取义,把个人主义狭隘地理解为自我中心主义,这种文化误读使不少中国青少年在改革开放后自我中心泛滥,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

    此外,家庭方面,中国人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在教育中,升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由于城市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农村里面也有一些独生子女。农村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影响下,子女数量大为减少,一个家庭只有一到两个子女。这样,由于子女数量减少,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子女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容易受到父母或祖父母过多的宠爱,容易自我意识膨胀,对他人不太关注。在这种家庭教育下,青少年容易自我中心泛滥,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更没有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

    此外,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整个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在升学率,于是学校就把升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虽然学校也有思想品德课,但是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这样的课程。自然,学校教育也会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官员的贪腐现象的严重化,官员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影响巨大。一些腐败官员规则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不关心百姓的公共利益,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日益下降,人们自私自利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人们不关心公共利益,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在公共空间里人们越来越冷漠,尤其是对陌生人更冷漠。而市民在社会的公共空间中要打交道的恰恰是陌生人。人们的冷漠使得人们公共空间意识越来越淡薄。

    中国人特有的模糊思维也和人们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密切相关。中国人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整体思维,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喜欢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西方人那种严密的逻辑工具,从而发展出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国文化的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看问题,有其巨大的思维优势。但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最典型的就是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模糊性。

    中国人特有的模糊思维使中国人自我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意识模糊。中国人的个体意识和公共意识黏合在一起。国就是家,家就是国。中国人缺乏明确的公共空间的界限,关心的是自己以及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小圈子。在公共空间中,中国人缺乏对陌生人的平等和关爱意识。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场的特征:有规则,但强制惩罚措施少,主要靠舆论谴责。此外,中国人普遍有小事心态、无人监督时的投机心态、陌生人心态。在公共场所,不太注意他人的感受,容易因一些小事引发公共场所的冲突。

    三、加强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要改变人们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家庭、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首先,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子女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子女在公共空间中要礼貌对待他人,不得在公共空间中影响他人。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重视公共空间的好榜样。就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而言,应该通过相关的公共空间人们的行为准则,培养人们良好的空间意识。

    参考文献:

    [1]布尔迪厄.帕斯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热词搜索: 淡薄 意识 中国人 原因 空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