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谈汉唐古典舞踏歌的审美价值

    时间:2020-08-15 07:55: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踏歌,是源自于汉代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也是汉民族的传统舞蹈,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极大的发展。舞蹈《踏歌》由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学派创始人孙颖教授在古代“踏歌”舞蹈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大量的汉画像中的舞姿造型复原改编而成,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再现了古代佳人携手游春踏青的良辰美景,折射出了汉、唐时期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本文将以孙颖教授的《踏歌》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的历史文化、表现主题、表演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究《踏歌》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表现主题;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49-02

    一、历史文化

    汉代是我国舞蹈历史上宫廷舞蹈和乐舞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汉代尤其是西汉时期,国力强盛,各民族来往密切,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统治者对于享乐奢侈生活的追求使得宫廷内歌舞伎数量大大增加,涌现出了许多歌颂统治者丰功伟绩或反映社会生活的舞蹈作品。时至唐代,开元盛世的繁荣格局将中国封建社会王朝的政治经济推上了一个巅峰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放极大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汉、唐时期舞蹈艺术的繁荣。

    踏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唐代的时候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普及。其“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舞蹈语汇构成了踏歌的基本形态和表演方式。踏歌这种舞蹈形式在古代各种场合都有描述,如我们熟悉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以及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行》中描绘的四个农夫在雨过天晴后的旷野上踏歌起舞的景象。由此可见,踏歌是一种以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自宋朝以来,踏歌开始逐渐衰落并失传。现实中已经没有留存下来的踏歌舞蹈样本供人参考和研究。孙颖教授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和观察陶俑、汉画像等历史古物中舞伎的身韵、形态,从中提取出个性鲜明的舞姿造型,汲取魏晋和南朝时期的文化风韵和古汉江、秦淮地区的地域特色,在遵循当今中国古典舞“以神代形、形必带气、神形兼备、气韵贯通”的基础上复原和创作了现在的汉唐古典舞《踏歌》。

    二、表现内容及主题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踏歌行》中这样描写到“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从舞蹈内容上来说,舞蹈《踏歌》表现的就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碧柳如茵,一群豆蔻年华的俏丽少女携手游春踏青的良辰美景。舞蹈中的少女们端庄秀丽,婀娜多姿。时而娇羞地在水边对影自怜,时而欢快地嬉戏追逐。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踏着春绿,联袂起舞融入到一派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江南秀色里。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不仅是因为精巧的编排和精湛的表演,更是因为通过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在《踏歌》欢畅明快、婉约清凌的表演背后,蕴含的是汉唐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统一的繁荣景象,展现出了汉、唐时期代“以人为本”的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对自由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是一种敞开心扉、追求自我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不加修饰、真挚古朴的思想情感。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接地气”。

    三、审美价值

    (一)基本体态

    在静态的造型和舞姿上,《踏歌》大量借鉴和模仿了汉画像中歌舞伎表演乐舞时的造型。因此,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胯部和中断带动全身的流动,形成了不同于傣族舞的“三道弯”姿态,以此体现少女婀娜、优雅、丰满的形态。

    此外,在欣赏《踏歌》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演员身着水袖服装进行表演,但丝毫没有累赘感,这就在于《踏歌》的水袖并不像戏曲舞蹈的水袖那样长。这长短恰到好处的水袖不仅能够凸显少女优雅端庄、温婉灵动的身姿,对整个作品的表演也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雍容而不失优雅,庄重而不失活泼,与演员欲进还退、含蓄娇羞、婉转回旋的步法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也充分体现了汉代女乐舞蹈“纤腰”、“轻身”的形态特征。

    (二)风格特征

    《踏歌》是一个将东方女子优雅体态的婀娜之美展现到极致的作品。《踏歌》的动作幅度较大且重心的变换较为灵活。其次,《踏歌》的动作虽然顺手顺脚,但却依旧遵循了中国古典舞“提、沉、冲、靠”的身韵要素和“平圆、立圆”的审美准则,欣赏者依旧觉得演员的表演顺畅自如,如波浪一般柔美。这种“一边顺”的表演风格源自于高原舞蹈的表演动律,也反映了汉代舞蹈审美的开放性。最后,《踏歌》的步法处理也很新颖,从那动静结合、细碎圆转的步法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演员对步法的控制——步法的幅度和呼吸的深浅是一致的。

    《踏歌》在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有序、强弱分明、对比鲜明且恰到好处,队形的变换复杂多样,令人眼花缭乱。这一静一动、一颦一眸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以神代形、形必带气”的神韵,也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

    此外,《踏歌》的另一特征在于其表演时的“边歌边舞”,即演员在表演的同时也相应地唱出每一句歌词。这样的表演方式不仅能够很大程度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这些豆蔻年华少女那种情窦初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她们温婉内敛而又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三)美学思想

    如文章之前所说,舞蹈《踏歌》将大自然明媚秀丽的三春风光与少女的纯真无邪相融合,表达的是少女对纯洁爱情的诉求。舞蹈中的少女们罗裙摇曳、长袖漫漫、面若桃花。她们时而飘逸从容,时而含羞内敛,将古代女子美好的神态和娇媚的身姿发挥到了极致。歌词中的“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和“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反映了少女们渴望与夫君成双入对,相应相随的生活状态。而歌词最后的“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那昙花一现。”则使人联想起了朱熹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这样的爱情观在当今社会也显得十分“接地气”。

    四、结语

    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两个代表时期。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个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汉唐舞不同于其他舞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化的舞蹈种类,它要求在古代舞蹈文化中理解、感知、把握舞蹈艺术审美取向,注重传统、文化、艺术三个层面的一脉相承,强调形式的民族性,因而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体现了汉代舞蹈“以人为本”地时代精神,与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共通之处,同时《踏歌》中所蕴含的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特质也为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蕾.浅谈“踏歌”的舞蹈特点与艺术表现形态[J].西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05).

    [2]刘鑫琼.孙颖作品与古典舞的现代创生[D].天津:南开大学,2009.

    [3]吴丹.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作品中的美学特性[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04).

    [4]保奕帆.一踏千年的舞蹈形式——“踏歌”[J].大舞台,2011(03).

    作者简介:

    许文馨(1991-),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北京舞蹈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新媒体舞蹈编导。

    相关热词搜索: 古典舞 踏歌 汉唐 浅谈 审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